【觀點】小農經濟玩不下去?政府該做些什麼?

近日有知名小農在社群網站上自曝米賣不出去,並引發正反兩極的眾多迴響。且不論該名小農個人經營的特殊狀況,這個事件讓長久以來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小農經濟可能嗎?再度浮上枱面。

在這個新的網路時代裡,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台灣的小農經濟的確蓬勃發展,雖然它目前的總體規模可能是微小到在統計上看不到。而小農經濟可不可能持續發展為台灣農業未來的新模式?這需要時間來證明,也沒有人有辦法在這裡就大膽預測,因為網路革命所帶來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在這裡我們仍然可以談一談,我們這個社會該如何從一個正面的角度來認知小農經濟這個現象?而不是一下子就要論斷它的生死。因為這個現象反映的是,台灣社會裡有一大群人對於台灣農業懷抱著夢想,並且採取行動,特別是這裡面有高比例的年輕人投入其中,而這正是我們所關心的。

13690730_1051426478245855_731957152069983221_n
近年許多年輕人對農業有興趣(圖片轉載自楊文全臉書)

小農經濟 摸索網路時代新出路

自廿一世紀初開始,在台灣,乃至於全世界,浮現的小農經濟現象,與網路應用的普及與便利有極大的關係。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以及眾多小農的投入,目前我們已經清楚了小農經濟的基本操作模式。透過網路的資訊連結與發達的宅配運輸系統,小農可以整合分散在各個地方市場的個別消費者,形成一個專屬的個人化市場。

以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只要這個個人化市場可以在全世界各地方市場連結約一至三百位消費者,小農就得以存活。這是台灣眾多小農之所以可以跳脫傳統農業的產銷系統框架,快速地在新的自由市場經濟中走出一條路的關鍵條件。這個個人化的全球經營模式是人類經濟社會文明有史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在網路革命方興未艾之際,要論斷它走不下去恐怕並不容易。

小農經濟現象對於台灣農業的重要性是什麼?我認為,小農經濟正在摸索台灣農業在網路時代的新出路。

從1960年代開始,為了滿足人口快速成長的需求,台灣農業走進大量生產,使用大型機械、化學農藥與肥料進行生產的工業化階段。曾經,工業化農業的推行為台灣農村帶來一片榮景,然而,自1990年代之後,在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世界趨勢下,規模有限的台灣工業化農業很快地就走下坡,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它如何持續發展的可能出路。

當然,在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很難吸引年輕人進場。相反地,在工業化農業基礎上,年輕人前仆後繼的小農經濟現象,是否正在告訴我們,台灣農業的出路,可能是需要從規模量產走向量少、質精的新經營模式。

目前,我們沒有辦法很明確地說這就是新出路,但是這個吸引眾多青年農民的新經營模式,卻值得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我們投注更多的心力,去協助與促進這個新模式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在一旁說風涼話、看好戲。

13775344_1099482196792577_2051063689607478844_n
許多年輕人到宜蘭務農(圖片轉載自「土拉客」臉書)

年青創新者面臨考驗 政府必須共同承擔

以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在經營模式創新上百花齊放的台灣小農經濟,也並非就是前景一片大好。近日事件中,知名小農米賣不出去的現象背後,其實也真實地反映著一個地方社會在產業轉型發展上的共通問題。

姑且不論舊產業結構中既得利益者/集團的抵制與對抗,新的產業模式要形成,不僅缺乏可供參考的經驗與數據,創新者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同時,投入的創新者往往都是單純地懷抱夢想的年輕人,有創新的想法,卻缺乏各種產業經營的專業技能。

個別的年輕人願意不計代價地去追尋他們的夢想是一回事,走不下去了,轉行去投入別的行業也沒什麼大不了,反正年輕人沒什麼好輸的。但是,一個社會的產業創新發展,卻攸關這個社會的永續生存問題,是整體社會,特別是政府單位,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不太輸得起。

政府應轉化角色 建構新創小農的育成環境 

在小農經濟模式的推動上,政府可以做些什麼?與為了確保糧食安全而在某個程度上由政府領導計畫生產的工業化農業不同,小農經濟基本上處身於高度自由競爭的創新市場中。在這樣的市場裡,小農就像一個個小小的新創企業,在高風險、高利潤的經營局面中,試圖開展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而政府為了地方產業的永續發展,應該在不扭曲自由市場運作邏輯、避免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建構一個培育小農新創企業的育成環境。這個育成環境可以透過專案計畫,引進資金與專業技能,協助具前瞻性、創新性的小農企業移除各種障礙,走向更為健全的發展;

同時,透過各種論壇、研討會、展售會等各種形式的會展,促進這些小農創新模式的擴散,並藉此吸納更多創新合作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在小農經濟中,政府的農政部門恐怕是得從計畫生產的領導者角色,轉換為營造創新環境/平台的媒介者角色。

網路革命的海嘯才剛開始,多少百年企業倒在我們面前,目前在台灣居主流地位的社群網站臉書是2008年才開始的,最近兩天在台灣開始啟動的網路遊戲夢可寶已經引發我們的社會騷動,甚至改變了我們的實體空間經驗。

如果我們不靜下心來仔細看看、想想,並大膽採取行動,而只是以我們既有的立場、觀點去評斷身邊正在發生的各種不可思議的新創事務,並固守正在崩解的既有結構,那麼,可以很確定的是,下一個離場的就是我們自己,而不一定是小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