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抽驗100件標榜能「立即生食」的苜蓿芽、生食葉菜等即食生鮮蔬果,並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李斯特菌、沙門氏桿菌等病原菌進行監測研究.結果顯示,病原菌污染不合格率為25%,其中23件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不合格。
食藥署建議民眾最好燙熟,或用乾淨冷水泡過,不過食安專家指出,可以使用50度的熱水洗菜,「50度的水能讓葉菜氣孔打開,這樣吃起來會更脆、更好吃」。
-660x437.jpg)
即食生鮮沙拉水果 金黃葡萄球菌污染高
截切生鮮蔬果加上沙拉醬、熟食配料的「即食餐食文化」盛行,但即食生鮮蔬果因為「未經高溫處理」,而頻頻傳出原菌污染風險高。食藥署監測結果指出,「即食生鮮蔬果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所引發的風險最高」,其中,葉菜沙拉檢出13件、即時芽菜製品檢出6件、截切水果檢出4件。
食藥署表示,「葉菜、芽菜因為表面積大、質地脆弱而不利清洗,易遭病原菌污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等病原菌會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而李斯特菌更容易造成老人、孕婦、嬰兒等高危險族群發生休克、甚至昏迷等嚴重症狀。
而「即食生鮮蔬果」容易因為生產、包裝污染;運輸、販賣過程疏於溫度控制,而導致原菌繁殖達一定量,進而產生腸毒素。
食藥署呼籲,業者除了要注意生產鏈中原料、製程、溫控之外,還要加強管理工作人員的衛生習慣,才能降低生食產品遭原菌污染的機率。
截切場:葉菜難清洗
生鮮蔬果截切廠表示,確實葉菜類比較難清洗,「因為葉菜類皺摺比較多,再加上生長環境比較容易接觸土壤」,
截切廠業者更解釋,目前各截切場的清潔、處理方式不盡相同,可能用清水、也可能使用食品洗劑,「一切都要看蔬果源頭的處理情況,以及客戶的需求」,若前端農民已經做過初步清潔工作,那麼後端的處理會比較容易。
至於是否要使用食品洗劑?截切廠也表示,一切都要經過測試之後,才能選擇符合經濟成本、又能達到衛生要求的做法,「畢竟食品洗劑也是成本」。
專家:50度熱水洗菜安全又好吃
文化大學教育推廣中心陳俊成表示,生菜的生菌問題不能僅單看「蔬果清洗」一環,必須重新檢視生產鏈中的每個環節,抓出導致生菌數升高的原因,才能有效維持蔬果品質安全。
另有食安專家指出,可以使用50度的熱水洗菜,「50度的水能讓葉菜氣孔打開,這樣吃起來會更脆、更好吃」,「其實99%的生菌對人體都沒有影響」,比起生菌檢測,應該更要避免業者為了減少生菌數,而加入其他化學洗劑,強調「前端的食安管理比後端生菌檢測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