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是台灣重要經濟貝類,近五年來產值達到54億元,是養殖貝類中產值最高的,但近年台灣牡蠣產量下跌很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或許因為水域飄沙限縮附苗場面積,也可能受颱風天災衝擊,五年前牡蠣帶殼產量還有21萬噸,到了前年,只剩下14萬噸左右;現在台灣每年都要向國外進口3、4千噸的牡蠣。
為了讓牡蠣產量穩定,水試所打算推廣「牡蠣人工苗」,現階段先讓牡蠣苗在人工繁殖場附苗,再移往外海放養;再看日後有沒有機會發展成「完全」在人工繁殖場養殖。
牡蠣看天吃飯 近年收穫不高
目前台灣養殖牡蠣主要還是以自然苗為主,附苗、養殖工作全在外海自然附苗養殖場進行,每年九月中旬、十月附苗放養,到了隔年三、四月採收,牡蠣的養分來源也全靠外海的天然浮藻,但就是要看天吃飯。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戴仁祥也指出,現在天然苗養殖最大的困境在於「附苗時間很難掌握」,水域環境狀況年年都在變,每年適合放苗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早放苗、晚放苗,只要附苗時間不對,都是嘸采工!」
「現在全世界養殖牡蠣幾乎都是以人工苗。」陳君如表示,人工苗養殖主要在魚塭或避風處等適當地點附苗,待颱風季過後,再將牡蠣苗放到外海養殖場,「不僅全年都能供苗,也比較能控制附苗情況。」
戴仁祥更進一步解釋目前打算推動的人工苗養殖法:先將牡蠣殼平放在人工養殖場附苗,待適合放養至外海時,再串起牡蠣苗養殖,「這樣一來,附苗成功率提升了,牡蠣苗也比較不會受水域環境影響。」
-660x440.jpg)
改人工苗 農友:需技術輔導
其實水試所已經不只一次喊出推動「人工牡蠣苗」,但礙於設備、人員操作費用成本,人工牡蠣苗一直難推廣到養殖戶。
戴仁祥表示,以一串十八顆牡蠣的牡蠣串來說,天然苗的養殖成本大約是18元,但人工苗養殖成本往往要到30元,成本一高,人工苗就難推動;陳君如更指出,雖然這幾年牡蠣產量下滑,但產值卻是在提升,「或許養殖戶覺得整體收入沒影響,而沒有投入人工苗的動機。」
「要做人工苗也不是不可能。」完全在外海養殖牡蠣苗的蚵農戴正義表示,但應該要有相關的配套輔導措施,畢竟養殖人工苗真的需要投入一定的技術、資本,「之前聽過有蚵農在人工養殖場養,但不知道技術上哪裡出了問題,蚵仔據說都沒長出來。」若沒有相關配套措施,不敢貿然人工養殖。
「這幾年也是有養殖戶在人工養殖場養牡蠣啦!」戴正義解釋,但不是附好苗才放養到外海,而是在外海附苗後,養一段時間後再帶回人工養殖場育肥,「因為有時候在外海,牡蠣不知為何就是長不大,但帶回人工養殖場餵飼料後,牡蠣又開始長了!」
雖然牡蠣人工苗還有待推廣,但戴仁祥表示,人工苗或許會是台灣發展牡蠣的新契機。
戴仁祥解釋,若未來牡蠣苗從附苗到採收工作都在人工養殖場管理,不僅牡蠣受平蟲、扁蟲、蚵螺等牡蠣天敵危害的機率能降低,甚至還可以餵養omega-3、有機鋅等飼料,或許能養出不同風味的牡蠣。

不同意水試所對這篇報導的部分回覆,不知道報導對水產所受訪的內容是否有誤解還是水試所受訪者真的不知道產業狀況 ?
1.國外人工貝苗產業已經很成熟了,但是主要是作”單體牡蠣”, 以全殼的方式銷售(包括生食用及熟食用).如果是取肉用的牡蠣也是以天然寄苗為主, 不可混為一談.
2. 牡蠣是永續性極佳的海鮮, 台灣多年發展水產養殖慢慢還是被拉回不可違背的生態能源效率問題, 因此最節能的牡蠣養殖又受到重視是必然的結果. 但是由於養殖牡蠣獲利相較於其他水產養殖穩定, 因些放養量快速增加, 物種密度提高, 寄生蟲隨之而來(澎湖扁蟲,雲嘉蚵螺)是生態的平衡機制, 密度控制好問題自然解決.
3. 牡蠣成長速度慢另一個問題則是海中”營養”不足, 在沿岸主要的養份來自陸地沖刷. 大量的堤防阻斷了陸地養份進入海洋, 大量的工業及民生用水排放入海對於海洋也是不具養份的, 甚至會抑殺海洋養份的形成(有機氨氮-藻類-貝類), 這個大環境的問題不解決, 沒有東西吃, 放再多的貝苗到海中也是餓死 !
4. 拿飼料餵食牡蠣 ? 如果是拿別人的錢我沒意見, 如果要養的人自己出, 成本完全沒有可能回收. 人工飼料在牡蠣的養殖主要在單體的種苗階段(生產微藻), 極極少數在極高價的生食用”生蠔”最後的肥育階段, 成長過程還是要靠自然界的濾食取得養份.
以上提出的問題如果水試所可以提出養殖成本分析就可以清楚看出問題之所在,生產可以不考慮成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