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十大神農揭曉 減肥高麗菜農 自動鴨蛋 創新好神

農委會公布「2017年第30屆全國十大神農」,神農們各有專業,在茶、咖啡、鳳梨、高麗菜等領域各自精進、努力,不僅強調務農技術,提升收成品質,後端加工、行銷更是一大重點。

56

咖啡王子、製茶師傅當選神農

人稱「咖啡王子」的嘉義農民方政倫主要栽種阿拉比卡咖啡豆,全心投入了十六年,一心只想著如何種出「好咖啡」,目前種了四千多棵咖啡樹,一年能產出四、五噸的咖啡豆。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表示,方政倫對於咖啡烘焙、咖啡調製有一套獨門做法,經過特殊的日曬法、蜜處理方法,讓方政倫的咖啡喝起來有一股如白蘭地般的香甜風味。

傳統咖啡後製大多採取「水洗法」,先剝皮再用水洗去咖啡果實中的糖分,之後比較容易曬乾,保留咖啡豆最基本的風味;但方政倫想保留咖啡中的果糖、果香,因此是連皮帶蜜一起曬,曬好之後再剝去外皮。「在日曬的過程中,不僅可將果糖留在果實內,慢慢曬其實也是一種發酵過程,會產生酒的香氣。」因此方政倫的咖啡有白蘭地的氣味。

「但發酵要如何掌握就是一門學問。」掌握得不好,就會變味,「發酵得太過頭,就變醋了,味道就不討喜了。」也因此,方政倫現在也在各地講課,教咖啡農友如何用新方法產出咖啡。

而現年66歲的鄧國權是苗栗縣內知名東方美人茶製茶師傅,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種茶、製茶,一路走到現在也將近五十年,全心投入生產具獨特水果香、蜂蜜香的東方美人茶。

%e6%96%b9%e6%94%bf%e5%80%ab%ef%bc%88%e5%8f%b3%ef%bc%89%e8%8a%b1%e6%99%82%e9%96%93%e7%a0%94%e7%a9%b6%e5%92%96%e5%95%a1%e5%be%8c%e8%a3%bd%e6%96%b9%e6%b3%95%ef%bc%8c%e7%a8%ae%e5%87%ba%e6%9c%89%e7%99%bd
方政倫(右)花時間研究咖啡後製方法,種出有白蘭地風味的台灣好咖啡(方政倫提供)

自然鳳梨熟成搶手

屏東神農何秉洋種的鳳梨標榜「完全自然熟成」,絕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讓鳳梨在自然的情況下轉換甜度、酵素,吃起來又香又甜又酸。

雖然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讓所有鳳梨在同一時間熟成,對農民來說,採收工作比較容易進行,「但自然熟成的鳳梨風味就是不一樣!」因此何秉洋寧願多費些工,巡視、照看三十公頃的鳳梨,也要讓鳳梨自然生長、成熟再採收。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表示,何秉洋的自然熟成鳳梨百分百內銷,在拍賣市場極為搶手,一顆鳳梨能賣到上百元;此外,加工成鳳梨乾、鳳梨酥、鳳梨汁的滋味也是一級棒,還與在地可可農友合作,開發巧克力鳳梨乾,提升鳳梨附加價值。

專供耐熱高麗菜 蔡宜修「減肥」成功

台灣高麗菜種植以來自日本的品種為大宗,但日本品種的高麗菜不耐熱,因此到夏天時大多僅能在高冷山區栽種;但彰化縣菜農蔡宜修選種由台中農業改良場長期培育的耐熱品種「台中二號」,夏天也能在平地栽種,現栽種面積已達八公頃。

「台中二號的栽培方式跟一般做法很不相同。」蔡宜修解釋,這是一個「省肥」品種,所施的水肥要減少一半才種得出來,「當初農改場跟我說要減肥,我還不信。」蔡宜修自己也是經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才慢慢相信。

但種植「台中二號」需要克服病害問題,蔡宜修表示,在高溫多濕的環境種菜很容易發生軟腐、黑腐病,「這就很考驗種苗健康管理方法。」但這也很難傳授,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觀察葉片的變化,調整水肥、管理方式。

「現在在種台中二號的農民還不太多啦。」蔡宜修表示,這或許是一條新路,在夏天、在平地也能種出高麗菜,「但還需要推廣再推廣。」

神農創新,自創神法

諸位神農也各有一套田間管理方法,不僅引入省工設備,也嘗試與自然共存。

鴨農歐陵合採用「蛋鴨自動集蛋設備」,讓蛋鴨集中在產蛋區產蛋,鴨蛋滾落至集蛋帶,可避免鴨蛋被鴨隻踩踏、啄食,蛋農只要站著收蛋就好,不必辛苦蹲著撿蛋,效率大大提升,且蛋殼外觀乾淨清潔、破損率低。

何秉洋將三十公頃的鳳梨園分成兩區,一區各十五公頃,「因為鳳梨要生長一年半才能採收。」分兩區域栽種,能確保每年都有十五公頃的鳳梨產量;另外,何秉洋也引入省工噴水機械,只要花六分鐘就能完成八分地的噴灑工作。

「茶園缺工真的太嚴重了,所以我們這六、七年來不斷研發省工農機具。」茶農林和春自行開發出種樹機、育苗機等小型機具,以利進入田間操作;此外,林和春也從茶園附近的禽畜舍運來禽畜的排泄物作為茶樹堆肥,以更自然的方式種出台灣好茶。

農委會預計在明年公開表揚「2017年第30屆全國十大神農」,藉此鼓勵優良農民。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鴨農歐陵合先生(右二)以蛋鴨自動集蛋設備省了不少收蛋的工(農改場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