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到Sa’owac 採野菜學料理

攝影/謝璿
攝影/謝璿

「小心,不要踩到喔!」阿木一邊帶領著學生認識菜園植物,一邊提醒不要踩到作物;路旁一塊小空地,看似不起眼的雜草,卻是撒烏瓦知(Sa’owac)部落居民悉心種植的樹豆。

臺大食養農創的「自煮巴士工作坊」邁入第二屆,「食養農創」是一群來自國立臺灣大學文、社、理、工、農等各學院的教師們,組成的教學團隊,希望透過跨域課程在城鄉場域以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重探農業的價值,重省人與自然、人與食物、人與社會的關係。

「自煮巴士」希望藉由「產地到餐桌」的食養之旅,讓同學從食物認識地方、從地方思考食物;因此大家必須在巴士旅程中採集或購買在地食材,最後煮出自己的料理。此趟自煮巴士的第一站便來到位在大溪的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採集野菜。

攝影/楊雅棠
攝影/楊雅棠

撒烏瓦知為都市原住民部落,居民主要是從花東到都市討生活的阿美族人。他們依循過去部落傍水而居的傳統,選擇在桃園大溪的大漢溪河岸落腳。民國98年2月曾因政府鋪設環河自行車道,而遭到毀屋迫遷;後於同年6月聯合具有相同處境的鄰近部落以及外界力量,經過一連串的自救抗爭,與政府達成在距離自行車道50公尺上方,以租地方式重建家園。

一抵達部落,便由副頭目和總幹事分批帶領學生認識他們種植的野菜。現在居於此地的族人約有13戶,多為老人,因此平時便在家園外的河邊空地種植生活裡的食用植物,像是絲瓜、茄子、桑椹;以及各種不常見到的原住民野菜,例如樹薯、樹豆、刺蔥和sama(山萵苣)等,並使用簡易的人造流水進行灌溉。

「這個南非葉是我種的,每天都要採一片葉子來吃,聽說可以抗癌。要不要吃吃看?」總幹事阿木像「巡視」自家菜園般的介紹各種植物,順便隨手摘取各式野菜請大家「試吃」。「好苦!」只見同學們怯生生撕了一小片往嘴裡塞,咀嚼後面露難色地將其下嚥,但隨後卻驚奇地表示「這會回甘耶!」

「想要什麼就自己採,我們原住民都很大方的!」阿木和同學們說看到想要的食材,儘管拿。他認為,正是季節的野菜,像是山蘇剛長出芽正鮮嫩,如果不採收也會過時老掉,非常可惜。遇到同學不知道該怎麼使用的食材,阿木也不吝分享原住民的常用食譜;例如煮完魚湯摘一點刺蔥丟到湯裡,就像加了辛香料一樣,更有味道。

攝影/楊雅棠
攝影/楊雅棠

參加本次活動的王賢慈坦言,由於她在園藝系所受的教育認為寸土寸金,非常重視管理的效率。因此來到撒烏瓦知部落,對當地居民「缺乏管理」的作物種植方式,有點不習慣。但她覺得能夠這樣現採現吃很棒,也讓他在料理時對食材的安全性有更高的信任。

鄭亦庭則認為這和一般上課很不一樣,雖然在時間內無法清楚辨認各種野菜,但可以留下「這個東西我吃過」的印象,並且顛覆對植物的想像,像是他原本認為刺蔥像草一小株,卻長得像樹一樣高大。她認為透過這次的活動作為體驗的開端,是很棒的經驗!

(原文刊載於《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自煮巴士到Sa’owac採野菜學料理〉,原作者為楊雅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