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古坑鄉桂林社區早年以種植桂竹為主。「桂林」即是桂竹成林之意,但隨著時代變遷、環境改變,產業結構的物換星移,居民們紛紛改種咖啡及茶葉等經濟作物,因此咖啡產業後來居上,成為桂林社區目前經濟產物的最大宗。在社區與學校共同協助引導下,與諾亞文創團隊共同舉辦第二回的體驗課程,繼上次竹的體驗後,這次是認識桂林地區重要的產業「咖啡」,聞聞咖啡香、深入了解這顆小小的豆子,如何為地方帶來大大的經濟來源。
透過與社區多次的拜訪與媒合,諾亞文創團隊將課程設定在教育與發想的議題上,讓咖啡延伸更多可能。有趣的第一個問題:「咖啡渣能不能吃?」起先有些膽怯,細細小手、抬得不並高,小聲回應:「不可以吃。」第二位小朋友起立回答:「不能吃。」直到第三位同學給出了不同於其他人的答案:「可以吃。」身旁的目光頓時陷入震懾,甚至出現了疑惑聲響。此刻講師給出「+1」認同,同學們拎著疑惑聽道。「咖啡渣是可以食用的,但因為口感並不好吃、也不好消化;除了特殊料理可能用來提味以外,不大不會有人直接拿來食用。」因此這個答案既是「可以吃也不能吃。」咖啡渣不僅能夠吸濕、也能達到除臭的效果。其內含有大量的氮化物,非常適合拿來作為花肥,只要平鋪在土壤上層,讓它自行分解就能為植物提供養分。咖啡渣含生物鹼,可防蟲害。將咖啡渣加水重新煮後,噴灑於植物上,具有驅蟲功效。
孩童們發揮純真的創意,幾條毛根、幾片小花再貼上可愛的眼珠,完成專屬自己的粽子香包。他的香包透露著咖啡香氣、她的香包則散發清新的藥草香、另一位小朋友急著把手中的香包往鼻尖湊上,是淡淡的桂花香氣。結合端午節慶,大夥利用咖啡渣與香包結合出不同以往的創意。桂林村黃煌儀村長當日也蒞臨現場與孩童們一同進行體驗活動。有趣的一刻!上課鈴聲響起,老師問:「小朋友們!你們旁邊的同學都回到座位上了嗎?」同學回道:「村長還沒有回來。」站在講台一旁的村長急忙的向同學們揮揮手:「小朋友!我在這邊。」逗得現場一片歡笑聲。
草藥驅蚊、清香桂花以及吸濕除臭的咖啡渣,小手們細心仔細地將材料填滿手中的不織袋,有的飽滿渾厚、有的穠纖合度。為粽身繫上專屬的色彩棉繩後,孩子們取了各式色彩繽紛的小花片,為香包妝點。有的突發奇想利用毛根折出花型、再鑲上幾片艷紅的花片,香包成了婀娜多姿的仕女;有的搞怪逗趣、香包上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眼珠,像極粽子怪獸一般的趣味。每位小朋友都發揮獨特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互動裡我們講到關於咖啡的知識,並也從孩童的創意中、純實中得到反思與收穫。
課程的進行當中,我們聽見許多有趣的對話。小小的身高、暖暖的語氣道出他們對咖啡的天馬行空,我們不去預設答案,僅看見這群孩子心的純真。老師問道:這年紀還不適合喝咖啡,且多半的小朋友還未曾嘗過,是否有小朋友知道為什麼嗎?同學手舉得特別迅速答道:「會長不高。」好奇之下…再問…羞怯地答:「我阿嬤跟我說喝咖啡會長不高。」課程漸入佳境的,從開始的內向羞怯,漸漸變得踴躍搶答;在體驗活動中更能看見孩童間有趣的互助合作,他小心翼翼的擠出保麗龍膠、另一方專注的為他壓緊兩端的木條固定。方才活潑好動的孩子,神情專注的為同學繫緊棉繩。這是一次很棒的際遇,與桂林國小全體師生們的美好記憶。看見小朋友們填上用注音拼寫的「ㄒㄧㄝˋㄒㄧㄝˋ哥哥姐姐」,還附上色彩豐富的可愛塗鴉。
諾亞文創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