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捲不見了?鎖管數量近三年大幅下滑 水溫過高或過度捕撈?有待研究

包含透抽、中捲、小捲等海鮮的「鎖管」,是國人普遍愛吃的海鮮,但台灣的鎖管捕撈數量已連續三年下滑,水試所指出,「海面水溫」是影響鎖管族群的重要變數之一,以2016年為例,該海域4月間實測平均水溫達18.7度,創近年新高;而該年鎖管漁獲情形也是近年來最差。

水試所建議採取「限漁」政策,讓鎖管恢復族群元氣再來捕撈,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認為目前原因未明,談限漁還太早。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認為,實務界的確有觀察到鎖管數量下降,但難以評估實際原因,除了水溫之外,鎖管漁場面臨中國為主的外國捕撈競奪可能也有影響,加上我國並未落實卸魚申報,缺乏完整分析資訊,呼籲主管機關應做詳細調查,正視鎖管數量減少問題。

鎖管面臨壓力緊張生氣環境,顏色會變紅色(圖片提供/徐承堉)
鎖管面臨壓力緊張生氣環境,顏色會變紅色(圖片提供/徐承堉)

水試所:水溫與產量呈負相關,水溫越高,捕撈量越低

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副研究員張可揚表示,「每年漁期開始的4月期間,台灣鎖管漁船主要作業水域的北緯28度海域海面水溫與鎖管資源量之間呈現負相關。」若該區海面水溫偏高,可以預期鎖管資源量下滑,「以2016年為例,該海域4月間實測平均水溫達18.7度,創近年新高;而該年鎖管漁獲情形也是近年來最差。」

每船每天平均漁獲量從2015年的176.8公斤,下降到116.3公斤,降幅超過3成,「跟2013豐年的每船每日平均收穫量超過250公斤相比,2015、2016年收獲量直接少一半。」2017年的水溫有稍微降下來,是否捕撈數量會回升?得等整年捕撈統計出爐後才能揭曉。

張表示,水試所今年開始與中央氣象局合作,建構海面溫度模型,希望未來能夠在一、二月漁期前提供漁政單位預測數值,以隨機應變漁場管理措施,不過「預測模型還需要待年末參看今年實際漁獲量才能進一步調整。」畢竟水溫雖是影響鎖管漁獲量的重要變數,但畢竟不是唯一變數。

鎖管恢復力快也相對脆弱

「鎖管族群變化震盪幅度很大,環境好壞可能造成族群數量產生十倍、二十倍的變化。」張可揚指出,鎖管算是恢復力快、但也相對脆弱的族群。

張可揚進一步解釋,不像鮪魚必須等到六、七歲才會性成熟並產下子代,若這六、七年間環境又發生變化,致使尚未性成熟的鮪魚消減,族群恢復時程可能又要往後推移;「但鎖管不一樣,鎖管一年就能性成熟、並產卵。」環境好壞直接影響產下來的卵能否順利成長,只要一年的好環境,族群就能迅速恢復。

水試所:建議休漁,限縮一半捕撈量

然而,面對前兩年連年歉收、今年鎖管漁獲量猶未可知的情況下,漁民是否有必要調整作業型態,以維持漁場鎖管族群數量?水產試驗所、海洋大學專家學者、漁業署各有想法。

「現最重要的就是『維持繁殖親魚數量』,也就是一般說的『休漁』。」張可揚建議捕撈量應限縮在整體鎖管資源量的一半,「也就是如果海裡現有1000公噸,漁民可以捕的量就抓大概500公噸;若海裡只有500公噸,就讓漁民只能捕撈250公噸。」確保有足夠數量的鎖管親魚能夠繁衍子代,才有可能迎接下次豐年。

既然如此,那麼今年海裡的鎖管資源量大致上為幾公噸?今年每船的捕撈量應該限縮至幾公噸?張可揚坦言,由於鎖管基礎資料起步較晚,手上僅有近八年的資料,「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回推目前海裡資源量。」因此漁政單位也無從判斷建議捕撈量。

鎖管捕撈的基礎資料尚不完整,捕撈數量難以推估海裡資源。

YouTube video

漁業署:限漁需多年評估才能確立,目前資訊不足

對此,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也回應,確實,目前並未特別針對「鎖管」制定限漁政策、亦或是明訂限制捕撈量,「但鎖管捕撈行為主要牽涉拖網、焚寄網兩種漁法,因此現已既有的拖網漁業管制、燈火漁業管制進行管理。」意即,距岸3浬內完全禁止拖網作業、3至12浬海域僅限50噸以下拖網漁船作業;燈火漁業禁漁區至少以海岸至距岸3浬為範圍。

「況且,所有的限漁政策都必須經過十年、二十年的評估才能確立,現還需要長時間努力。」黃鴻燕表示,必須蒐集漁船漁撈能力、限漁資料、水溫、漁獲量發展、漁撈地區等基礎資料才能夠進一步推估限制量,知道是要限制捕撈量、捕撈大小、漁期、還是捕撈船數量;若急就章,恐傷害沿近海漁業。

李國添:建議增加鎖管「產卵場」

「但憑良心說,針對鎖管進行限漁措施不是那麼有意義。」長期進行鎖管生態特性相關研究的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李國添指出,鎖管的生命週期大概是11、12個月,「在鎖管很小的時候,你也不會去抓牠;等牠長太大,也差不多要老死。」況且,如果是因為水溫影響,北台灣鎖管漁場就會北移到中國連江一帶,「這樣就跟我們要不要休漁沒有必然關係,中國大陸還是會抓。」

若真的想要做鎖管漁業管理,李國添建議從「產卵場」著手,「鎖管的產卵孵化率、鎖管小苗存活率才是重點。」李表示,應該在沿岸鋪設產卵場、產卵設施,「整個基隆北方三島就是鎖管最好的產卵場。」或許漁政單位應該在沿岸1浬、500公尺、甚至300公尺處架設產卵設施,「鎖管親魚大致上會在海藻樹枝產卵。」提高鎖管苗育成率才能有效復育、維持鎖管族群數量。

徐承堉:應建立嚴謹基礎知識、建立跨國共同管理模式

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表示,從現在捕撈情形來看,鎖管近年的確有下降,但原因難以定論。除溫度外,我國兩大鎖管捕撈漁場,也都面臨中國為主的他國漁船的強力競奪,,跨界海洋資源管理也是重要課題。

徐認為,我國目前漁業申報數字不明,也缺乏長期嚴謹的資料蒐集,不但難以找出變因,也很難說服其他國家共同管理海洋資源。他呼籲主觀機關應正視鎖管數量下降危機,建立基礎資料調查,才能找出方式因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