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蚊幼蟲(圖片提供: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
斑蚊幼蟲(圖片提供: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

埃及斑蚊很宅愛乾淨 六招絕滅孑孓防登革

登革熱防疫總動員,環保署宣布這兩天是滅清除孑孓行動日,但各地亂象叢生,有學校直接把生態池水抽乾、猛往水溝噴藥,還有教授推廣在池塘放養會吃孑孓的大肚魚、孔雀魚、泥鰍,讓專家直搖頭。(上圖提供: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主持人蔡坤憲說,斑蚊幼蟲喜歡乾淨、陰暗的水域,路旁水溝根本不是主要產卵地;水塘沒有邊壁可供蚊子站立產卵,而且充滿天敵,不需再放養魚類,「生物防治如果沒有放在對的地方,都是噱頭。」

台大公衛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主持人蔡坤憲。(圖/林慧貞攝影)
台大公衛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主持人蔡坤憲。(圖/林慧貞攝影)

治本之道在清除積水容器,讓斑蚊沒有地方產卵,生物防治是用在「真的無法清除積水的區域」,且不能等到登革熱爆發才做,否則緩不濟急,蔡坤憲說,若疫情已經大爆發,一定得先噴殺蟲劑,因為環境中的蚊子可能都已帶有登革熱病毒。

南部最大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個性很「宅」,喜歡在陰暗室內,防疫第一步是確認孳生地點,再來談如何應對,「現在最需要的是移除室內積水容器,戶外做再好,也只是把白線斑蚊和其它蚊子殺掉。」

下週是許多大學開學日,加上中秋連假南來北往,疫情恐更嚴峻,到底我們要防的病媒蚊是哪些?牠們喜歡棲息在何處?何時需要噴化學殺蟲劑?上下游綜合訪問衛生福利部資料和各方專家的說法,釐清生物防治前需要注意的六件事,一次讓你看清楚。

一:敵人在哪裡?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因為會發燒痠痛,又稱斷骨熱,也有人稱為天狗熱,嚴重時會演變成「登革出血熱」,引起併發症和休克死亡,目前台灣並無疫苗。

斑蚊並非一開始就帶有病毒,所以不是被斑蚊叮咬就會感染登革熱。會傳染的斑蚊,是因為叮咬了身上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病人,從健康變成帶病毒的斑蚊。

換句話說,隔離登革熱病人和降低斑蚊數量,便可有效遏止登革熱。由於一隻蚊子可產下100顆卵,所以若等蚊子長大再撲滅只能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是讓斑蚊沒有產卵的地方,或在幼蟲階段就被吃掉。

二:誰最愛吃斑蚊幼蟲?

生物防治指的是用大自然中本就存在的蚊子天敵,抑制蚊子數量。

許多魚都會吃孑孓,但蚊子有很多種,一般家蚊不會傳染登革熱,因此需要選擇喜歡吃斑蚊幼蟲,對環境適應力強的物種,同時需要考量是否會造成生態破壞。

根據疾管署和學者研究,目前以大肚魚、孔雀魚、蓋斑鬥魚防治效果最好,前兩者是外來種,蓋斑鬥魚則是本土種,但是蓋斑鬥魚很會跳躍,放在淺水的容器容易跳出來。

不管是外來種還是本土種,都得評估當地的環境,才能決定是否放養,蔡坤憲說,大肚魚和孔雀魚雖是外來種,但不一定是入侵種,不管放養何種生物,都要評估對生態的影響。

此外,「劍水蚤」也是新興的生物防治天敵,優點是專一性高,超愛吃斑蚊幼蟲,而且不需陽光,耐溫0到40度,吃微生物也能活,缺點則是只能吃一齡到二齡階段的斑蚊幼蟲(斑蚊幼蟲一個齡期約1.5~2天)。

有民眾提倡放養金魚、台灣稻田魚、泥鰍等,不過泥鰍是底棲動物;平常不會浮上水面吃孑孓;金魚雖然會吃孑孓,但並沒有很強的專一性,且可能有破壞生態疑慮;台灣稻田魚則需要比較乾淨的水質,應用較受限。

三:哪些地方最多斑蚊幼蟲?

孑孓其實很愛乾淨,成蟲產卵時有幾個選擇要素:陰暗處、乾淨靜止水域,而且必須要有邊壁,因為雌蚊會把卵下在邊邊。

室內花盆底部是牠的最愛,因為花盆水經過植物和土壤過濾,而且通常比較陰暗。建築凹槽、工地,或者是屋簷,也是容易積水又陰暗的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看起來很髒的路邊水溝,其實並不是斑蚊的好去處,蔡坤憲說,斑蚊愛乾淨,除非有一小段水溝是乾淨的,而且都沒有容器了,才會選擇水溝產卵。

「水溝藏污納垢,一噴藥蟑螂、老鼠都出來了,民眾看了就會覺得噴藥有效,但其實都不是殺到斑蚊。」

生態池也不用特地再放養生物吃孑孓,因為斑蚊很「嬌生慣養」,不喜歡和別人在一起,池塘裡通常有劍水蚤、魚、蜻蜓幼蟲、仰泳椿、紅娘華等昆蟲,這些都是斑蚊幼蟲天敵。

此外,農田、路上常見的小水窪,也不是孑孓聚集處,因為產卵須有比較粗糙、陰暗的邊壁,農田的凹地太陽比較照得到,而且沒有很明顯邊壁,斑蚊無法站在那邊產卵,家蚊、瘧蚊比較喜歡這些水窪。

蔡坤憲說,斑蚊大多在小的容器孳生,外面的泥沼池塘雖然也會有蚊子,但不是斑蚊,而是叮鳥、爬蟲類,跟人的登革熱沒關係。「談生物防治很好,但如果沒有放在對的地方,都是噱頭,跟防治登革熱一點關係都沒有。」

四:生物防治法何時用?

就跟人類一樣,昆蟲吃東西也需要時間,因此生態防治平常就要做。疫情爆發時還是得先噴藥,消除成蚊和孑孓。

與其在盆栽、容器放魚,不如倒掉積水,真的無法移除積水的地方,才需要用生物防治,比方說農田儲水的大水桶、地下室積水。

蔡坤憲說,有人認為疫情來時噴藥,會有抗藥性,因此要做生物防治,其實正好相反,抗藥問題是藥不對、劑量不對、噴藥不確實、工具不對、人員訓練不足、或是噴的地方不對等等, 生物防治是希望讓環境更永續,也讓民眾更認識周遭生態。

五:吃完孑孓了,然後呢?

大肚魚、孔雀魚很會吃孑孓,但孑孓被吃完後,族群量會漸漸減少,因此最重要的還是後續管理,以及在一開始選擇正確的物種防治。

高雄市政府曾在地下室放養孔雀魚,確實達到抑制孑孓效果,但因為地下室不見光,沒有藻類和各式微生物,孔雀魚後來就死了。

蔡坤憲說,地下室積水比較適合放劍水蚤,因為劍水蚤可以吃更小生物,不需要照光也能活。

「生物防治不是放完魚後就不管理,孔雀魚和大肚魚在小容器內比較容易死掉,因此放完後要持續管理、餵食,就像種花一樣,要修剪、曬太陽。」

六、採用生物防治之前,民眾能做什麼?

清除室內積水容器是最重要也最基礎的方法,最主要有三個地方。

第一是盆栽底盆,如果在室內,可以放海綿、抹布,吸收多餘水分,在室外泥土地,根本不需要底盆,可以直接讓水流出,澆水不要過量。

第二是水生植物的花盆,最好定期清洗。

第三是所有可能用來承接水的容器,孑孓大約七天就會變成成蚊,因此要定期清理水。

許多農人習慣用大桶子儲水,方便澆灌、清洗,雖然有些人會蓋蓋子,但常常蓋得不完全,反而製造出陰暗、高濕的蚊子溫床,應避免使用不平整的頂蓋,完全密封,或是在儲水桶加裝細紗網,讓蚊子飛不進去也出不來。

孑孓對光非常敏感,手電筒一照,馬上會躲到水下,巡查時只看水上是沒用的,必須把整個水倒出來才看得到。

蔡坤憲有感而發地說,許多生物都可以吃孑孓,但問題是要先釐清斑蚊幼蟲所在地,「否則一直談生物防治,會把方向搞混,還是要回到原來主軸,做百分之百有效的措施,也就是清除孳生源。」

水溝雖然看似陰暗潮溼,但並非斑蚊喜歡產卵處。
水溝雖然看似陰暗潮溼,但並非斑蚊喜歡產卵處。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