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瘋欉」,可說是所有種植瓜類農民的噩夢,因為通常他們不太清楚為何染上、而且只要不小心染上了就是死一大片,最糟的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醫治,讓人簡直就是聞之色變!
「我前年就是這樣啊,幾乎整片全軍覆沒、完全沒收成,就算有結果也是小小一顆,根本就沒辦法賣,損失了十幾萬,真的很慘啊!」有15年有機南瓜經驗的瑞穗瓜農黃興生,即使渾身上下滿是種植經驗,但遇到瘋欉一樣束手無策,只能頻頻搖頭歎息。
病毒感染「瘋欉」絕症,感染無藥可醫
農民口中的「瘋欉」、「反瘋」、「起瘋」,其實是作物感染了病毒病害,尤其農民經常因為連作而造成病毒病害難以收拾。
「這種病一旦染上了可說是無藥可醫,『瘋欉』真的是很囂張啊!」黃興生想起之前的慘痛遭遇,搖搖頭無奈地說道,「沒辦法,務農真的是完全的碰運氣啊!」他說,平常氣溫正常時還好,要是突然遇到連續忽冷忽熱的天氣,就很容易產生毒素病,植株只要染上一點就要立刻拔除,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不然只會損失得更慘。
所以說由病毒所感染的「瘋欉」,農民能做到的只能儘量預防,而且到目前為止,仍然缺乏完全有效的防治藥劑,對農民來說,運氣不好感染到了,一兩天之後,整片瓜田可能立刻就淪陷了,幾乎可用「絕症」或「無藥可醫」來形容,真的是很慘!
銀葉粉蝨傳播植物病毒,導致植物「起瘋」
「其實植物病毒本身不具移動力,都是藉由病媒昆蟲來傳播的。」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蔡濰安指出,台灣的瓜類病毒,多數是由銀葉粉蝨、蚜蟲、薊馬所傳播,其中又以銀葉粉蝨的散播最為嚴重。
銀葉粉蝨的個頭雖小,但其遷移與繁殖能力卻很強,它是以刺吸方式來吸食嫩葉並同時傳播病毒,只要銀葉粉蝨身上帶著病毒的話,即使數量不多,也會很迅速地遞傳播出去。
而當作物受到病毒侵襲時,農民通常能做的只有忍痛移除病株,因為已經錯過了初期防治時間,同時也找不出甚麼特效藥來加以抑制。在平時,農民多數是使用殺蟲劑來防治害蟲,「但這樣不但增加成本,而且只會養出更多的抗藥性害蟲出來。」,因此蔡濰安建議除了藥劑防治媒介昆蟲外,應該要搭配其他防治方式來增加整體的防治率。
而且,若是有機的話,根本不能使用殺蟲劑啊!
「白花三葉草」成救星,降低兩成毒素病機率
所以當黃興生的南瓜在兩年前染上毒素病時,他趕緊聯絡上花蓮農改場,希望能夠獲得協助。研究作物病害的副研究員陳任芳與助理研究員蔡濰安兩人,於是帶了有機防治資材南下瑞穗,希望新的防治方式可避免再發生憾事。
「他們兩個人很認真,每個禮拜都下來一次,從播種直到採收為止呢!」黃興生稱讚道,而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們還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田間覆蓋作物—白花三葉草,在台灣用於降低病媒昆蟲的危害還是首次。
做法很簡單,先於畦溝間灑上白花三葉草的種子後,畦上鋪塑膠布,然後再種下南瓜幼苗。主要是運用白花三葉草來吸引病媒昆蟲的駐足,藉此實質降低危害南瓜苗株的機會。
「第一年就有效果!」黃興生形容,倒不是看到蟲子都跑到白花三葉草中,因為蟲子小到幾乎看不見,而是發覺吸食瓜葉嫩芽的情況變少了,而且也能明顯感受到南瓜的成長情況較為良好,「大約降低了兩成的毒素病機率。」他估算。
同樣草生栽培,害蟲更愛白花三葉草
這個機率是和旁邊的草生栽培相比之下得到的。為了相互對照,黃興生將田分成兩區:一半的畦溝種植白花三葉草;另一半則是傳統的草生栽培,相較之下,白花三葉草這邊,明顯感受到南瓜葉子的健康以及病毒危害度的降低。「我覺得蟲子應該也會停在草生栽培的草上,但或許是白花三葉草的味道牠們更喜歡吧,所以吸引較多的害蟲過去,效果比一般的草生栽培來得更好。」
對於白花三葉草,環境課助理研究員蔡濰安以研究案例說明,根據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研究發現,運用白花三葉草於矮南瓜行株之間,可有效降低南瓜葉上的銀葉粉蝨及蚜蟲的族群數量,並明顯減低了病害的嚴重性,甚至就連產量都有所改善。
花蓮農改場則是於2015年嘗試應用白花三葉草,並搭配施用誘導抗病資材,發現降低了15%~40%病毒的罹病率,受病毒感染的劣果顯著減少,穩定了農民的收益。
兩個對照區域:右邊田埂鋪設塑膠布的南瓜苗,得了嚴重的蔓枯病, 這是因為沒有白花三葉草的調節, 所以蔓枯病的表現較為嚴重(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原先被視為雜草,不知原來是寶
好處不只於此,花蓮農改場的試驗還發現,經白花三葉草覆蓋之後,土壤溫度與其他處理區比較,相較之下來得低、水分平衡性及通氣性都比較好,可以幫助南瓜於生育後期度過高溫不良環境並防止蔓枯病的感染。
「不過效果這麼好的覆蓋性植物,最早卻只是被人當成雜草呢!」蔡濰安指出,三葉白花草原產於北美洲,在1950年之前都被視為雜草,民眾對它的態度是除之而後快。
後來環境科學研究學者才逐漸發現,白花三葉草對於土壤相當不錯,這是因為它的生長快速,能夠抑制雜草生長,同時還有著固氮作用,對土壤很有好處。「白花三葉草做為綠肥除了含有70%以上的水分之外,還包含許多易分解水溶性物質,以及纖維質、木質素等,可改善土讓的理化性與生物性,好處多多!」
於是白花三葉草自谷底翻身起來,逐漸成為熱門的綠肥植物;而近年來,更因為研究發現,若是做為生物性防治上的覆蓋植物,可有效降低病媒昆蟲族群對於瓜類的危害性,身價更是直線上升。
台灣首次實地運用,效果超過想像
在於生物性防治的研究上,台灣多著重於研發有機的防治藥劑,而幾乎很少著墨於病毒方面的研究,因此在白花三葉草在降低病媒昆蟲的危害上,實際操作還是屬於首次。
實際操作過後的黃興生,對於這種嶄新方式頗為滿意。他說,白花三葉草在播下之後,若是其中長出雜草需用手拔掉,這段時間會比較累一些,不過等到白花三葉草長得茂密之後,雜草就被競爭掉了,也就無需再拔了。「手工拔草有點累,但是後面結果是值得的。」
蔡濰安則表示,這種方式對農民而言可能會增加一些成本,因為必須先鋪上塑膠布、再灑白花三葉草的種子,在操作上有兩次工。此外,還要加上白花三葉草的種子成本,「一分地大約需要1500元。」她說,「但這只是第一次,而後種子存留在土壤裡就無須這麼多費用了。」
儘管人工及成本都會多上那麼一些,但黃興生認為非常值得。因為自從種了白花三葉草之後,採收的果子多數都很健康。「少了損失,就等於是多了收入。」他直白地形容,「對農民來說,收成就是獲利!」
請問白花三葉草種子去那裡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