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合住宅中心長出巨大森林,東京都市里山│《走讀日本森川里海》書摘

編按:《走讀日本森川里海》為林務局與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合作,翻譯自日本自然環境復原協會出版的《写真で見る 自然環境再生》,書中的21個案例,橫跨「都市」、「里山」、「町山」、「住宅」等四種區位,涉及森、川、里、海四類環境復育,全方位介紹森林經營復育、河川水路整治、濕地生態復育、農村地景重現及生態都市等面向,讓讀者了解如何透過居民自主與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合作,實踐永續發展的願景。

書中引介日本各地近20年自然環境再生的案例,如在北海道構築魚梯,打通河川生命之路;在四國重建「重信川活水」;在關東區的森林資源循環管理、將道路邊坡營造成生態綠帶,讓蘆葦田重現橫濱等等。里山倡議推動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核心概念,不只用在農村,而是各種類型社區永續發展精神,書中也收錄都市的里山經驗,擴展視野。下文為書中篇章之一,經林務局授權轉載。

太陽城─東京都新開發的城市森林

太陽城位於東京都板橋區的中央,是一個高樓集合住宅,面積為12.4公頃,居民約有6,200人。社區就在武藏野台地邊緣的梯狀斜坡上,被東西兩側的台地包圍,形成一個南北向的細長低谷地形。谷地的高度由北往南逐漸攀升,是一個高低差為15公尺的起伏地形。

位於街區中央的大片綠地,幾十年前還是一片禿山。在1997年,約有90 位成員成立的太陽城綠地志工(Sun city green volunteer)。從那時開始在四周廣植樹林,再加上大家齊心協力悉心照顧,當初種植的草木如今已茁壯成樹海。

社區不是把綠地設在建築物的外圍,而是設在社區中央,房子建在外圍。居民一起在社區中庭種下的樹,現在已長成了壯觀的雜樹林。


每週會有20名志工輪流,負責綠地樹木的修剪、疏伐、補種和清除枯枝等工作。我們不會將處理後的枝葉當作垃圾運出,而是留在綠地內循環再利用,例如用來堆肥、栽植香菇、燒製木炭,還有做成擋土柵和生物棲息空間。種植出的香菇和燒製後的木炭可以賣給居民,而販賣的收入歸管理委員會所有。

志工們的工作不只有管理雜樹林,還要照顧建築物周邊的植栽與花壇。這片城市中的綠地,就像人力創造出來的「都市森林」一樣,因為人們的參與和關照而存續下來。

太陽城居民分十期入住,入住的居民經過多次種樹活動,逐步完成禿山綠化工作(1977 至1980 年)

將綠地建在社區中央的大膽設計

在社區的中央設置大型綠地,將房子建在外圍的,在當時是一個少見且大膽的設計。這裡原本為化學工廠的所在地,斜坡上雖然有一些既存的樹林,但整體而言,這還是一片經過人工改造而形成的林地。開發業者聯合居民舉辦種樹活動等綠化工作。也因為表土有事先經過改良,所以樹木生長情況非常良好。

整個綠地佔社區面積達36%,綠化後的首要之務是管理,建立一套可以長久經營的維護管理制度。做為一個住宅區內的綠地,不但要具備自然的特性、休閒功能、社區文化,還要考量安全的設計。筆者參與了陽光社區的設計過程,在長達37 年的歲月中,已與這個社區的一草一木培養了深厚的情感,也和居民成為了好朋友。

重建自然綠地的三個設計

(1)將新舊居民緊密串連

一開始,是以「社區營造」、「綠地保護與恢復」兩個主要理念來貫徹整個計畫。社區營造的部分,我們希望能夠將新舊居民串聯起來,因此將公共設施配置在綠地周邊並開放民眾使用。車道則配置在社區的最外圍,中央綠地被所有的住宅大樓包圍,並設有安全、舒適的樹林空間。而樹林中有廣場、兒童遊戲區、文化中心等供居民使用,讓社區和綠地形成一體。

(2)建造生物的「避難所」

在綠地的保護與恢復計畫當中,為了保留原本梯狀斜坡綠地的自然環境,我們採取了「以開發讓自然重生」的手法,推動武藏野林的保護與復育工作。我們把僅存林地的一部分保存下來,做為綠地建造時期生物的「避難所」,在綠地營造的期間提供生物暫時的棲所。新設置的綠地長成森林後,生物也慢慢地開始拓展生長空間,這裡已然變成周邊環境的生物最喜歡的棲息空間。

(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1996年,我提出了「由居民組成的管理志工」構想。志工活動開始後,為了讓居民能以輕鬆的態度參加,並讓組織可以長期延續下去,初期以舉辦趣味性的活動為主。等到志工運作步上軌道後,我們便開始將活動重點放在管理技術的提升,還有提高社區全體居民認同,以吸引更多人的加入。

隨著愈來愈多人願意投入志工工作,活動範圍也跟著擴大,原本我們只是單純的種植樹木,後來也開始舉辦研討會還有環境教育活動。此外,我們還積極對外宣傳,例如在學會、報章雜誌、電視媒體上發表文章或接受採訪,擔任演講會的講師,參加各種評鑑活動。經過這許多努力,志工活動不但獲得外界高度的評價,也得到了居民的認同。

高定居率歸功於好的社區營造

之所以會有綠地建置的構想,是因為在設計比圖時,我們提出了融入景觀設計概念的建築計畫。整個太陽城的建設歷時九年完成(1972至1981年),原來的樹林被保留下來,成為茂盛的雜樹林。由此可見,建造新社區不一定需要破壞原本的自然環境,而是可以透過計劃與執行,在原有環境中建造出舒適的居住空間。

早春的町山,在居民營造的雜樹林中,開著美麗花朵的吉野櫻。(右) 社區中心,從原本的禿山變成了茂密的樹林。圖中的新綠會隨季節變成萌黃→深綠→紅葉→葉子全部掉光→櫻花盛開的景象。

被建置在綠地中的公共設施,變成了活絡社區居民情感的據點。大約35年前,日本房價上漲,換屋率很高,鮮少民眾有定居的打算。但在當時,太陽城則以發展成定居型的住宅社區為目標,提出了「創造故鄉」的理念。憑藉著良好的環境和居民間深厚的情感,吸引了許多買房族,以常住為目標入住陽光社區。

在太陽城社區,有些住戶把已經自立門戶的兒女邀來同住,有些人則把住在鄉下的父母親接來。這裡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活動在進行,擁有優質的自然與居住環境,再加上溫暖的人際關係,「舒適的居住感」成就了這個社區的高定居率。對於已經是30年的老社區來說,能夠維持一定的房價而沒有下跌,主要的原因歸功於社區綠化的營造成果。

專業人士參與功不可沒

太陽城的綠地營造,除了要歸功於志工們的熱情參與,還要感謝專家的協助,以及業者與管理委員會不遺餘力的支持。

營造綠地過程中,我們會尋求各種專家的意見,並向他們學習相關技術。至於日常維持與管理作業,管理業者會邀請當地的造園師也一起進行。透過各種活動,我們也培育出了具有高度專業的志工。在組織劃分上,管理志工屬於管理委員會的執行組織,執行社區公共業務。由管理委員會提供活動資金,而銷售所得與取得的補助金,則是屬於管理委員會的收入。

根據上述結果,成功的社區營造需要有以下幾個條件:①在必要時請教專家,讓專業的輔助使活動進行更順利、②創建管理委員會,更有效率的推行活動、③讓志工在服務活動中找到樂趣與意義。

除綠化環境之外更形成社區意識

(1)社區營造的議題包羅萬象

這個活動如果要延續下去,重點在於「與住宅區相襯的森林綠地」、以及「訂定管理和營運計畫」。社區營造活動,包含許多議題,例如:資源的循環利用、高齡居民的生活意義、活動成本的縮減、生物共生,健康運動、居民參與以及環境學習等。為了讓這項活動能夠傳承給下一代,我們必須讓活動意義與價值更加顯著。

(2)志工活動報酬:便當、啤酒、好朋友

太陽城社區位於東京都核心地區住宅區的正中央,種植有園藝景觀用的花草樹木、人為引進的車前葉、山慈菇,以及自然重生的金蘭花、龍爪花等野生植物。除此之外,這裡還生產木炭、栽培香菇以及竹筍,創造出特有的「都市共生型雜樹林」。

社區的許多志工都是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但身體仍十分硬朗的高齡者。他們注重的是「生活的樂趣和意義」,並非實際上的報酬。雖然如此,志工也並非完全無償的勞動。

擁有多方的支持,志工活動於每周末執行一次,作業時間是上下午各兩小時,午休一小時。午休時間會提供便當及一杯啤酒,結束後再提供一杯啤酒。雖然便當與啤酒只是小小的報酬,但這項活動珍貴的是讓高齡者有了彼此交流的機會,陽光社區的營造模式,不僅降低了活動的成本,更加深了居民情感,相信這個方法值得更多團體借鏡學習。

志工們注重的是生活的樂趣和意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