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部落四香料,食茱萸山肉桂山胡椒土肉桂│林試所攜手望鄉部落開發民族植物

「大家通通在找部落特色,民族植物就是一種可能發展的部落特色」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表示,早期民族植物不受重視,大家都覺得它只是一種調查研究,僅止於跟部落老人搜集東西,「但我們做很多事情去找出可能性,像這次開發的樹豆豆奶,還有利用食茱萸、山肉桂、山胡椒等部落植物調配出代表部落的獨特香料,不只打造部落特色,同時也建立部落微型經濟發展。

林務局與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林業試驗所、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及南投縣望美社區合作社、望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作,開發出樹豆奶飲品及原住民香料特色食材,董景生解釋,將民族植物包括食茱萸(原住民語:Tana)、山肉桂(原住民語:Qaimus)、山胡椒(原住民語:Maqav)搭配土肉桂及鹽、辣椒調配出屬於布農族特色的香料鹽,利用在地木頭做出像是文創小型觀光紀念品,同時也將原住民語刻在木板上頭,「現在大家不可能在家煮原住民食物,但這些香料就是原住民精神。」

原住民特色香料(攝影/劉怡馨)

民族植物學涵蓋生活各面向

人類利用植物達到永續生活目的的知識便稱為民族植物學,涵蓋範疇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像是泰雅族傳統織布,便是利用植物纖維編織,而竹橋、工藝品、燃料、樂器等,這面面相相都有民族植物存在。

以望鄉來說,傳統部落裡的性別分工,主要由男生上山打獵、出海捕魚,女生則負責田間農事,因此布農族女生保有非常多原始種子,董景生解釋,這些原始種子因家戶而異,山上、平原作物都不一樣,每個家庭有自己喜歡的品系,部落婦女把種類保留下來,這便是基礎原住民的保種,「原住民農糧農業,常常是非常生態的,種植只為了全家溫飽,並沒有考慮賣給觀光客」這是種微型農耕系統,豆科提供根瘤菌,讓土壤變肥,便可以不用額外施肥,玉米、小米非常多東西全部種在一起,分成上中下層,多層次栽植不同東西。

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攝影/劉怡馨)

三年前進到部落參與式調查 每個種子、品系、栽種方式都不同

望鄉民族植物的研究開始於三年前,一群台大老師們進入望鄉部落裡,做參與式調查,實際參與到部落裡,有互動跟回饋,尋找各種資源條件,並告訴部落有什麼可能的操作模式。

因而開始一連串的部落民族植物研究,董景生說,「當初調查訪視,我跟助理到部落去收不同老太太的種子,在公開場合一個個提每個種子的可能性,例如旁邊豆,你們家怎麼種?有什麼品系?我們一個個討論,變成操作指南,每家都有不同方法、種類,集中起來的時候就會很有看頭,因為他種類繁多,光是樹豆就有不同種顏色,其他種子像薏仁、紅蔾、綠豆、旁邊豆、腸子豆等,都有各種顏色及花紋。」「在傳統部落裡保種是家家戶戶保,可是當我們變成大型產業 大家會變成只種一種,我們不希望變這樣。」

原住民特色食材豆類(攝影/劉怡馨)

部落裡樹豆用來煮湯燉排骨 開發出樹豆豆奶

此外,望鄉裡有社區發展協會負責社區定位及觀光部落發展,而望鄉合作社則是類似小型農會組織,社區農業生產產品都會集中在這,董景生說「一開始先跟部落合作社理事長田金城討論,問他有什麼東西覺得可以讓大家生產,並利用設計把產品銷售出去,他覺得樹豆可以考慮。」

「過去部落裡都會拿來煮湯燉排骨,加上蔬菜,就直接拿來喝,傳統上是很好的蛋白質的補充」董景生解釋,但現代人如果要買豆子自己燉兩三個小時很辛苦,台大實驗林先設計成豆漿,但樹豆味有特殊氣味不好消弭,台大花了些力氣去解決這件事。

計畫主持人台灣大學曲芳華教授也說,會選用樹豆為材料,是從原住民傳統食材為發想。樹豆是原住民各族群常食用的傳統作物,可耐貧瘠和乾旱的土壤,在許多部落周邊隨處可見;樹豆也可稱為木豆,為豆科多年生矮灌木,是唯一的木本食用豆類,由於種子可食用且營養豐富,富含優良植物性蛋白質,傳統上是糧食和飼料的重要來源,因此有「豆中之王」和「勇士豆」的美稱。

以樹豆做成樹豆漿(攝影/劉怡馨)

部落特色香料鹽 煎炒、燒烤、炸物搭配不同香料鹽

除了開發樹豆豆奶產品,也利用傳統原住民香料包括食茱萸、山肉桂、山胡椒搭配土肉桂及鹽、辣椒調配出屬於布農族特色的香料鹽。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廚藝科副教授李柏宏解釋,這四種原住民傳統香料都有各自獨特性,像是土肉桂就跟肉桂味道像,甜度比較高;而山肉桂味道也跟肉桂相近,但檸檬清香重一點;山胡椒則是有種薑、檸檬、胡椒混合的味道;食茱萸則是帶點清新味道,利用這四種單品調配出三種原住民特色香料,台灣原生植物有代表台灣自己獨特的味道,就像日本七味粉、義大利香料、印度瑪薩拉粉等,「希望利用本土原生植物調配出特色香料,成為大家可以接受,並代表民族特色。」

不過怎麼將四種味道濃厚的香料調出和諧口味也是一大挑戰,李柏宏表示,像是山胡椒單品若單吃後韻苦,舌頭會麻掉,就必須用各種方式去綜合,因此利用這四種香料特色,調配出三款綜合香料,應用在不同食物上。第一款以山胡椒為主的綜合香料言便適合用於煎、炒肉片;第二款山肉桂綜合香料鹽,味道比較重,用於燒烤最適合,可以把魚、豬、鴨等血腥味壓掉,屬於味道較強烈的香料鹽;第三款則是食茱萸綜合香料鹽,烘乾後保持青綠色,聞起來特別清香,適合用於炸物類。

原住民特色食材品評會(圖片提供/農委會林試所)
原住民特色食材品評會(圖片提供/農委會林試所)

維持微型經濟發展 不可過度濫採

目前香料味道還在測試階段,「不過,等到口味固定後,回到部落要怎麼賣香料也是個問題」董景生表示,不論樹豆豆奶或是香料都是微型經濟發展,如果要變成正式經濟體,就必須達到一定經濟規模,大家都要種植,「但是樹豆總產量一定比不過高山農業番茄、青椒等,而且我們希望部落有自己產業特色,這個產業他不是破壞山林而來的。」

山胡椒、食茱萸、山肉桂、土肉桂作物種植量少,主要是部落裡民宿或是個別農家因為烤肉需求而種一兩棵,山裡也會有少許野生植株,董景生解釋,「對他們來說這些是平常吃飯就會使用,在後院種一些,煮菜時就到後院抓一把,這就是廚房菜園概念。」

且山肉桂、山胡椒這些植物都需要很多年才能長成,樹豆也需要一年生長,它是種採集型農業,不能過度採集,這些望鄉香料不可以是主流商品,當它變成非常主流商品時,市場需求量過大,就會造成過度濫採、破壞山林,其他不是部落裡的人也都有可能到山上採集,必須重視永續生產,如果今年有、明年沒有,那經濟走不下去。」現在山胡椒馬告就因為市場需求量大,面臨數量不夠,價格越來越高。

原住民特色香料(攝影/劉怡馨)

微型經濟要成功,商品線必須長久

不過董景生也坦承,這是件困難的事,必須維持微型經濟,商品線要長久,但他確實有可能做出永續性市場,現在只是讓大家知道有這個產品,慢慢如果需要擴張,再去種一些來採集,「種植生長速度雖然不快,但在部落裡你緩緩去做這件事是可行的,採集方式遊戲規則部落要訂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不是其他人說要幫忙就可以的事,部落需要更長時間討論永續管理自然資源。」

目前部落內部也希望自己賣產品,在部落裡找到適合販售點,可能就只有去山上體驗經濟、觀光的人才買得到,而不是鋪貨鋪得到處都是,董景生表示,「把這些當成價位高、品質好而稀少的產品,季節性販賣,而不要突然到處都是,失去部落的主軸。」

為何選擇望鄉?董景生解釋,望鄉部落組織比較堅實,一開始透過這樣合作才能落實公民部落參與,「不是說不會做其他部落,但望鄉是作為一個範例推展」每個部落使用的香料都不一樣,像是魯凱族、排灣族因位於山區種植作物自然跟布農族不同,而阿美族則是喜愛吃菜,在香料使用上更多樣,未來會協助每個部落發展自己特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