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走訪把過去水圳流經地區的歷史人文找回來(攝影/劉怡馨)

喚醒城市的水路記憶│大安森林公園「大灣生態草圳」沿瑠公圳打造親水環境

瑠公圳曾是台北的重要水圳之一,沿線發展富庶農村聚落,但從農業社會轉型到都市社會,這些水圳所流經的歷史文化逐漸被遺忘。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表示,大安森林公園規劃「大灣生態草圳計畫」,希望以往昔水路為基礎,營造一條新型態的都會生態親水廊道,喚醒市民對過去圳路良田的回憶,並營造都會生態公園親水濕地環境,讓臺北市成為一個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

草圳規劃圖(攝影/劉怡馨)

大灣生態草圳 營造生態、連結歷史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台灣大學及臺北市政府5日召開記者會,郭城孟表示,「我一直認為在世界各大城市裡,台北是異質性最高的城市,像是青田街、溫州街、永康街等,每個地方生活圈感覺都不一樣,這是台北跟其他首都城市比起來,最跟別人不一樣的點。」現在就是要藉由這條大灣生態草圳,讓當地居民知道走這條生態草圳的意義,不僅是生態上的復育,還有人跟空間關聯性,「利用這條草圳讓大家知道水圳跟他們社區、生活型態的關係。」

「過去水圳打造出農業社會,但現在走入都市發展社會,水圳有其他任務,像是防洪、熱島效應、休閒生活等」,經典工程顧問公司劉柏宏指出,「現在要讓居民看到水圳在哪,把水找出來被認同重視,讓他們知道生命、生活文化裡,水圳的重要地位,找回認同感。」

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張郁慧則表示,對於住在都市裡且工作繁重的台北市民來說,自然似乎遙不可及,但公園卻是可以短時間獲得舒緩的地方,如果透過公園生態化,把歷史找回來,昔日農業今日生態,大安森林公園是作為一個標竿,讓其他公園也能夠跟進,這不只是景觀遊憩、歷史緬懷,它更重要的是有防災蓄洪永續概念,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營造海綿城市,宜居永續環境。

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張郁慧(攝影/劉怡馨)

大灣生態草圳一路從台大、龍門里流進大安森林公園

大灣生態草圳水源來自雨水及路面逕流,路徑主要分為三大段,先從台大段開始,流經龍門里街區,最後一路流進大安森林公園段,總長兩公里。台大段部分,劉柏宏解釋,台大內部已經營造兩年,醉月湖的營造就是復原瑠公圳的一小段,因此藉由醉月湖及舟山路濕地的生態池一路導引,在台大校園裡的水圳也因應不同路段有不同操作方式,像是規劃散步、休憩區段,而在原先生態腹地大的區段,則做出湧泉讓水的表情意象都被看到,在活動頻繁區段,則不開放水域,僅作儲水、輸送水功能。

而從台大段流進龍門里龍安段部分,劉柏宏解釋,目前想法是不佔用人行道空間,將原本圍牆改作水路,但周邊學校提出這或許會讓學童有危險,因此還需要細部討論。

最後從龍安段流至大安森林公園,環藝工程顧問公司總監潘一如表示,思考路線時一直想要這條水圳能夠親民又不擾民,大家能夠感受深刻,目前在大安森林公園裡規劃儲水池、淨水濕地公園、水上飛輪健身綠廊,讓居民騎腳踏車不只娛樂用還能淨水,另外也會規劃水資源解說廣場、生態草圳等,其中也在整條水圳上設置許多水撲滿,作為每個節點的儲水器,可收集50噸雨水,「我們希望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池面積慢慢擴大,培養出生態多樣性,經過好的科學解說,成為生態圖書館示範場。」

大灣生態草圳分段圖(攝影/劉怡馨)

沿著過去水圳走訪 把歷史人文找回來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表示,大安區在過去扮演從新店引水入臺北市分水樞紐重要角色,而大安森林公園現址在過去也曾被瑠公水利組合第二幹線之霧裡薛圳支線所包夾,當時星羅棋佈的淙淙圳道,錯綜地穿流在大安區住民所熟悉的大街小巷裡,灌溉著舊時臺北的常民生活,但隨著都市化的飛快腳步,原本灌溉良田阡陌的水圳,隨著社區的開發利用已日漸在巷道中隱沒,往昔水路與農業的生產角色成為都市水泥空間裡的記憶斷層。

「在都市發展後水圳消失,如何重現是個問題。」師大地理系教授李素馨解釋,霧裡薛圳第一、二幹線框住整個大安森林公園,沿著水圳發展出人口聚集聚落,因此沿著九汴頭出來的霧裡薛圳第一、二、三幹線走訪,找出許多周邊生活風貌,像是過去歷史空間,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等,還有貼近日常成活的傳統空間,包括廟宇、市場、土地公等,還有人文氣息濃厚的康青龍街區、溫羅汀街區等。

這些感恩祖先的廟宇或是歷史紋理,有獨特文化底蘊可以再現,李素馨指出,藉由周邊公園、綠地發展成生態水圳跟民眾生活連結,「九如畫廊過去也是水圳流經地,雖然現在不再,但透過畫廊外一點點水流的意象符號,說故事時就可以說出來,透過生活環境導覽了解再現」昔日水圳今日生活方式,利用水圳連結歷史文化,再造新生態、生活型態。

透過走訪把過去水圳流經地區的歷史人文找回來(攝影/劉怡馨)

大灣生態草圳為起點 推廣到全台灣

不過,此次大灣生態草圳是由台大復原的瑠公圳一小段導出水源,並非利用原有水圳系統,劉柏宏表示,「雖然這次大灣生態草圳並不在原來系統裡,但先做出一條,讓大家看到,這是帶動大工程的第一步,未來有共識後才有可能復原更多水圳,大灣生態草圳是未來很大的基礎。」未來這條水圳也可以繼續串連,一路往北上到基隆河。郭城孟也說,大灣生態草圳是作為起點,希望未來能夠推廣到全台北、全台灣。

目前大灣生態草圳仍在討論階段,對命名、細節仍未達成共識,因此將於2月2日舉辦論壇,廣邀國內研究有關生態城市規劃、大安區瑠公水利組合發展文史等領域學者群,及生態草溝設置計畫之設計者們,還有各個里長、民眾等。

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