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肥料到底有沒有肥?怎麼下才有用?專家說給你聽

「微生物肥料」到底有沒有肥?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指出,不少農友施加微生物肥料後,卻感受不到肥料效果,難道微生物肥料用錯了嗎?台東農改場實際觀察農友田間施作方式後,趕緊跳出來釐清觀念:「微生物肥料本身不會製造養分!而是能提高化肥、有機質肥料利用率。」

登記在線的「微生物肥料」共26件,溶磷菌占多數

農政單位自去年年初力推「微生物肥料」,大動作祭出「使用國產微生物肥料,每公頃最高補助5000元」作為誘因,鼓勵農民使用目前登記在線的微生物肥料已有26件品牌,其中以溶磷菌占多數。

但農民嘗試使用微生物肥料後卻無感效果,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認為,大概是微生物肥料的「肥料」二字讓農民有所誤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黃文益解釋,微生物肥料基本上本身不會製造養分;既然如此,施加微生物肥料的目的何在?黃表示,是為了補充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族群,以利提升化學肥料、有機質肥料利用率,「所以,就算有澆灌微生物肥料,還是要搭配一般的有機質肥料或化學肥料使用。」

黃文益以「溶磷菌」、「溶鉀菌」為例說明,表示,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磷、鉀極容易被土壤固定、而不利農作吸收,「能實質供給植物利用的比率可能只有10%~20%。」但若在施加磷肥、鉀肥的同時,配合使用「溶磷菌」、「溶鉀菌」等微生物肥料輔助作用,肥料利用率可能提升至30%。

圖片提供/農糧署

土壤太酸太鹼、有機質含量過低,都不利微生物生長

「要提款,戶頭裡的錢一定要先夠。」長年投入微生物研究的藥毒所副研究員謝奉家雖然主力開發微生物製劑、生物農藥,而非微生物肥料,但謝也提出自身微生物研究經驗,表示,微生物肥料本身沒有肥料效果,「而是輔助吸收效果、幫助釋放固化元素。」如果土壤中的「磷」含量就不夠,溶磷菌也難協助釋出「磷」,肥效當然不明顯。

要讓微生物肥料肥效「看得到」,黃文益強調,「如何施用」很重要。黃表示,為讓田間土壤適合微生物肥料菌種生存,農民可先將田間土壤送至農改場進行土壤分析,「土壤太酸、太鹼、有機質含量太低,都不適合微生物生長。」故建議農民先將土壤狀況調整好,再施加微生物肥料。

雖然肥效無法立竿見影,但黃文益表示,微生物肥料有利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施肥用量,甚至也不會造成地下水優氧化問題。

圖片提供/農糧署

謝奉家:微生物肥料兼有「抑制病害」一物兩用

至於施加時間點如何掌握?黃文益表示,只要避開天氣太乾燥、下雨天等極端情況,選在生長期前兩周、需肥量較高時使用即可;且黃提醒,農民在施用時,切記沿著樹冠澆灌,以確保微生物肥料液深入土壤30~60公分、增加作用範圍。

謝奉家更以「中藥」理論提醒農民「勿忘追肥」。「施用微生物肥料就跟吃中藥保養一樣。」謝強調,要持續使用才能見效,假設一周要追肥一次的話,至少要施加四、五次,增產效果才會出現。

謝奉家再補充,微生物肥料本身是「益生菌」,「有些菌有抑制壞菌的功能,對根圈有保護作用。」謝表示,即便有些微生物肥料未取得微生物農藥登記而不能宣稱療效,但確實可能俱有生物農藥效果,而在施加微生物肥料的過程中出現「抑制病害」的附加功能,「有點『一物兩用』的感覺。」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強調,若能依據作物、土壤特性,選用適當的微生物肥料,將能補充土壤有益微生物族群,可使植株成長表現更好,「提升肥料利用率只是其中一項,」還能促進作物生長、拮抗土傳病菌,增加作物的耐受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