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醫師法》草案去年底送行政院,但因為草案諸多問題尚未釐清而被退回,農委會昨(9)日邀請產官學各界人士參與公聽會討論。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生病就是要看醫師,植物生病也要看醫師,這牽扯土壤、肥料、作物管理、病蟲害管理等跨領域的合作;而農委會不會因為立法過程不順利就停止作業,農委會持續跟四大植物醫師大學合作示範計畫,讓之後立法能夠更到位,希望今年五月將草案再送行政院。
行政院食安辦主任許輔表示,今年一月政委開一次《植物醫師法》草案會議,歸納為四大問題,必須重新討論,包括現在植物醫師人數不足,未來需求量增加,擬定詳細配套措施;現行農藥販賣業者的輔導及配套措施;外界對植物「醫師」名稱的疑慮;植物醫師的業務範疇,跟現行國考制度的森林、園藝、農藝技師等,相關植物保護業務必須釐清。
植醫四校反映:植物醫師人力不足 業務範疇模糊
在植物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上,台灣大學植物醫學中心主任洪挺軒指出,植醫四大學校,包括台大、中興、嘉義、屏科大,跟地方試驗改良單位合作,就能夠解決人力不足的擔憂。中興大學植醫學程教授詹富智也表示,希望將來植物醫師考試制度,不限定植醫相關課系,整個農學院、農業相關人員都可以參加考試,而農藥從業人員也能透過修相關科系學程,來投入考試,這樣就能讓植物醫師達到一定數量。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陳煜焜也認為,應該把農藝、園藝、土壤相關科系納入,「中興大學植物醫院就是這幾個系的人組成,植物醫師應該包括這些專業。」而陳吉仲也回應,未來會討論把土壤、農藝、園藝、森林相關科系都盡量納入。
植物保護科技基金會董事長葉瑩則表示,相關國際規範裡,植物保護範圍不只是經濟作物,還包括自然環境生物等,這些非經濟作物都是保護範圍,庭園、觀賞、園藝作物有問題,都可以去找植物醫師。
董氏基金會主任許惠玉則強調,植物醫師執掌、職業內容要明確,以營養師為例,可分為團膳、臨床等,工作內容差很多,但都是透過國家同個營養師考試出來的,哪些科系可以來考試都要講清楚。
馮海東:核心為植物醫學,哪些科系納入再討論
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馮海東則回應,《植物醫師法》核心是植物醫學,但不管將來什麼師,是同樣核心基礎,只是分成不同專業領域,植物醫師考試還是會設計成統一,未來再依據市場需求做分割,至於哪些科系要納進來,會再討論。
而在現階段植物醫師人力,馮海東也表示,在還沒立法前,各學校就要開始相關人才培育,「訓練出來的人畢業後上戰場,是否能夠打勝仗?學校要調整訓練目標。」既然未來有這個植物醫師專業在等,也開出相關教育學程,那學校就要以培育植物醫師人才為目標,去調整課程,跟實務接軌。
植物「醫師」名稱惹議 馮海東:不考慮改
陳吉仲表示,有人認為醫師地位好像很崇高,現在納進植物醫師,好像讓地位變低,但這樣想法並不對。葉瑩認為植物醫師佔重要地位,得對付多種病蟲害,「難道不如醫師、獸醫師嗎?植物醫師學習專業更多。」
馮海東也表示,其實只要大家能改變自己的觀念即可,目前防檢局不考慮更改植物醫師的名稱。
未來高風險用藥僅能透過開立處方拿藥
馮海東表示,以現行農藥販賣業者來看,大部份工廠、進口商、大盤商反應還蠻正面,因為植物醫師法並不會影響他們生計,農藥還是可以照常賣;主要還是零售業者,尤其是有些業者為了賺錢,刻意超賣農藥,開不必要的藥給農民。
馮海東解釋,現在先將農藥分級制度做好,其中規劃高風險的農藥清單,未來這些高風險用藥朝向只能用於處方藥,由植物醫師開處方,買方才能到農藥行領藥,把醫跟藥分業。
農藥進口商、北市植物保護商業同業公會蔡崇禮也說,植物醫師法對農藥販賣沒衝突,「有些農藥店也希望改成植物醫院,植物醫生法通過,也會叫職員去考,我們非常贊成植物醫師法。」
小農負擔費用意願低 看診費用成問題
而在費用問題上也引起不少討論,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即指出,一般散戶農民不太可能找醫師開處方買藥,所以農會很重要,要採取強制性讓農會有植物醫師,給予農民服務。許惠玉也說,費用誰出要釐清,要小農拿錢出來很困難,沒賺多少還要多付看診費用。
不過,台大昆蟲系教授蕭旭峰則表示,市場供需由市場機制決定,植物醫學中心十一年前就成立,就有收費辦法,主要是大企業,一個企業願意花上萬做檢定,這也會反映在作物成本上,但就看民眾要吃便宜有毒還是貴一點卻健康的食物。
陳吉仲則回應,費用部分仍會再進一步訂出規定,目前還是會朝向提供某種程度誘因,但農民要開始去付錢,就像推動農作物保險一樣,把過去僅採用補助方式,調整成農民付費,農民不僅能讓生產成本降低,收穫也增加。
不過,在植物醫師法尚未立法通過前,農委會也先執行植物醫師示範計畫,以期未來立法後可以順利接軌。目前已將21位實習植物醫師導入19個縣市農會,以及透過比例補助方式,導入10位實習植物醫師進入農企業、合作社等。
農企業聘請植物醫師意願高
雖然植物醫師具有高度專業性,但實際市場需求到底如何?永齡有機農場執行長白佩玉指出,「現在有Line群組會討論田間相關問題,但同個問題,卻有三、四個答案,這其實會讓農民很害怕、驚悚,」因此非常需要田間經驗豐富的團隊,指出哪裡出問題,是施肥過量還是不當施肥,這樣才能夠即時應變處理,「這樣有效管理,我不只能降低肥料資材費用,還能提高收成。」
白佩玉計算,以該農場來說,一個月肥料跟資材費九百萬,如果透過植物醫師專業指導,可以降低費用變成七百萬,「那等於現賺兩百萬,這些錢去請植物醫師,在經驗值累積下,可能下一年資材費變成五、六百萬,同時又能增加收成。」強調不必等立法通過,現在有意願的實習植物醫師可以幫忙找老師、提供場地、給予薪水等。
而鮮綠農產科技公司董事長熊亞萍也表示,以土壤檢測來說,如果土壤拿去農試所掛號要等三個月,自己買土壤檢測儀又非常貴。過去也曾與學校合作,召募六位實習植物醫師,但最後卻都沒人來。
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主任陳麗玲指出,因為屏東是農業大縣,常有機會幫忙看診,也常聽到農民說有植物醫師很好,不會有錯誤用藥情形發生;而樹木醫學學會理事長孫岩章也說,每個農企業至少需要一位植物醫師,能夠將損失三成降至一成,有很大市場,讓農民收益提高。
透過法規導引,可部分強制聘請植物醫師
防檢局簡任技正顏辰鳳表示,未來會在作用法裡去規定,像在農藥管理法去規定農藥分級,未來處方藥跟非處方藥,植醫開立處方箋才能購買;植物防疫檢疫法,監測調查、有害生物鑑定等,都可導入植醫運作空間;而農場登記規則,目前規定要具備農場技術人員,這未來也可以跟植醫結合。
陳吉仲表示,透過農藥管理法等相關修正,就會變成某種程度強制性聘請植物醫師;馮海東也表示,像是畜牧法有規定畜牧場要有獸醫師,那也可以要求農場雇用專業植物醫師,類似像這樣,變成職業保障,也可提升產業發展。
陳吉仲強調,先讓植物醫師法通過,之後細節再逐步調整,希望在今年五月再送行政院。不過植物醫師法尚未通過,加上人才培育需要時間,馮海東也預估,最快2023年,才會有第一批通過國家考試取得植物醫師證照的人投入產業,而在此之前也需要持續推動示範計畫,讓未來立法通過後可以更順利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