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目前在亞洲發展很快,單是外銷種苗到越南、泰國、中國就有將近800萬株,產值將近三億元,而市場還在成長,今年預估可以突破900萬株。」現農政單位大推農業新南向,而在農糧署眼裡,「百香果種苗」正是潛力推廣項目;現農業試驗所再推百香果病毒免疫血清及核酸檢測試劑,可有效檢出六種百香果病毒病,盼以此協助產業從源頭控管百香果種苗品質、提升外銷品質。
目前百香果產業現況如何?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方怡丹表示,近幾年來,國內百香果種植面積穩定落在680~700公頃區間,且以埔里大坪頂為重鎮;雖現高雄農業改良場也有意輔導高雄農民在冬季栽培百香果,不僅避開雨水、颱風、病蟲害,甚至產期也能較埔里提前一個月,但高雄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李文豪坦言,南部百香果種植還有待推廣。
目前國內生產的百香果鮮果全以滿足內需市場為主,「國內價格好,每公斤六、七十塊、甚至破百,所以沒有出口。」反倒是百香果種苗成了外銷主力;據農糧署掌握,現國內就有六家種苗公司力推百香果種苗出口,極具市場潛力。

台農一號香氣、酸甜比例好,但須克服百香果病毒
台灣種植百香果以「台農一號」為大宗,「這品種香氣夠,酸甜比例也差不多。」蔡姓百香果農如此敘述。也因該品種因香氣濃厚、適宜加工,其種苗外銷市場隨果汁飲料市場發展,後勢持續看漲;但方怡丹卻也直言,現國內百香果種苗大多仍以種植一年、待收成後全數焚毀。所為何故?全因「百香果病毒」。若農民真要連作,植株容易產生病毒病問題。
「台農一號百香果在民國七十年正式命名,而後農林廳開始推展大面積栽種;但大面積推廣後,卻遇百香果病毒病大發生,面積從原本的1,200公頃銳減至300公頃。」投入百香果果樹研究將近七年的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陳金枝概述國內百香果產業發展脈絡。而陳口中所談的病毒,最主要是指木質化病毒。
農試所表示,一旦百香果遭受木質化病毒感染,果實便會木質化、畸型變小,進而導致果汁率低、 風味變差,對產量與品質影響極大;而後農試所開始投入發展百香果健康種苗,推展至今已有將近二十年研究歷程。

健康種苗是產業關鍵
回溯近十年發展軌跡,百香果果樹種植面積又從324.91公頃一路飆升至680餘公頃,種苗、鮮果、加工品一條龍,整個產業創下年產值破七億的傲人成績;百香果種苗甚至打通東南亞、中國外銷市場,種苗年外銷量高達300萬株。陳金枝認為,要想穩定經營百香果產業鏈,得從「源頭管理」做起,意即「健康種苗」是產業發展關鍵。
「種苗健康,後續的問題就小。」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表示。由於百香果種苗仰賴嫁接,「會從母本切穗、再嫁接。」陳金枝進一步解釋,母本往往一種就會種一、兩年,一旦母本染上病毒,便會在切穗時,透由刀具將帶病毒組織液轉移至嫁接苗上,擴散規模可想而知,「而百香果病毒現在沒有特殊農藥可用,防疫關鍵點就是健康種苗。」
為管理母本植株情況、避免病毒隨嫁接工序而大規模擴散,農試所成功開發出可有效檢測六種百香果病毒的免疫血清及核酸檢測試劑,可望協助產業從源頭控管百香果種苗品質;陳金枝建議,百香果種苗場最好每隔三個月、半年就篩檢一次病毒。

溫室栽培,避免蟲媒散播病毒
除了定期篩檢母本植株之外,曾德賜、陳金枝也不約而同指出,「還要避免蟲媒散播病毒。」陳解釋,由於百香果病毒多靠組織液感染植株,一旦蚜蟲、粉蝨造成帶病植株受傷、流出組織液,帶有病毒的組織液便會進一步隨蟲體散播出去、感染其他種苗;故曾建議,後續田間仍需仰賴類似簡易溫室的防蟲設施,以防蟲媒感染。
「這(百香果)其實可以是很好的產業。」曾德賜表示,卻也是非常需要推廣健康種苗概念、病毒檢測的產業,「如果種苗健康,後面就省事很多。」他也強調,有了健康種苗之後,才能進一步談到田間合理化用藥、減少用藥等教育。

站穩百香果健康種苗市場,即是贏家
而就產業面看來,方怡丹也指出,「健康種苗,進可攻、退可守。」哪個國家能取得種苗市場發展先機?全看誰能在健康種苗病毒檢測上掌握最多病毒檢測技術,「台灣目前已經能檢出六種,越南現在似乎只能檢出三種病毒,」能檢測越多病毒,便越能保障健康種苗品質。
在方看來,現台灣百香果種苗已有優勢,一旦能站穩百香果健康種苗市場,不僅能確保外銷種苗無病毒侵害之虞,國內百香果農民甚至也能取得品質、產量、價格均穩定的百香果健康種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