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琦/如何建立食物思考力?│Paul B. Thompson《從土地到餐桌:每個人的食物倫理》

2018年5月10日至12日台大生傳系將與歐洲農業與食物倫理學會(EurSafe)合作籌辦「亞太地區農糧與食物倫理國際研討會(APSafe)」,受邀前來的國際重量級糧農與環境倫理學者專家中,包括專研農業與食物倫理、現任凱洛格基金會農業食品與社區倫理主席的Prof. Dr. Paul Thompson,也將於5月12日上午以「Archetypes for Future Food Systems」為題,發表專題演講(請點選報名網址)。

究竟什麼是「食物倫理」?Thompson教授的理念與研究關懷為何?過去我曾受邀為Thompson教授之大作From Field to Fork: Food Ethics for Everyone《從土地到餐桌:每個人的食物倫理》撰寫書評,本書曾獲得2015年北美社會哲學學會最佳年度專書獎,並獲頒2017年William J. Beal Award傑出研究獎。此次,恭逢台大盛會,忝將舊文翻新,希望更多國人認識Thompson教授及食物倫理的倡議。

匯聚30年食品業諮詢經驗,集結成書

Thompson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其研究聚焦於農業生產、農業生物科技與飲食的倫理議題,近作《從土地到餐桌:每個人的食物倫理》(From Field to Fork: Food Ethics for Everyone)彙集其在農業食物領域研究及擔任國際食品工業諮詢三十年來,關於當前飲食工業發展的思考結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食品工業開始快速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一個新的食物體系已然成熟,它代表著現代主義及自由主義精神在食物生產、分配、消費的實踐,透過食物產業鏈的整合,使其達到方便、穩定生產以及全球擴張的成就。然而,在享受食物供應能力提升的成果同時,此一食物體系也使人類的環境、文化、族群、生產關係與營養健康等面臨了新的挑戰。

「食物」議題已成為21世紀的顯學,正如Warren Belasco所言:「關於現代工業文明(及現代工業食品)未來的爭辯,對21世紀而言並不新鮮。」而在為數眾多的研究與討論中,又以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路線的倡議及其批判為論爭之主流。

Paul Thompson(照片提供/台大生傳系)

避免強調單一立場,人們必須建立自己的食物選擇能力

例如沃倫.貝拉史柯在《Food: The Key Concepts》(中譯《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一書從記憶、性別、全球供應鏈、健康及永續等層面探討當今的飲食生活,以及人們該如何選擇食物?「認同」、「便利」或「責任」哪個向度會是人們的優先考量?當然,作者也明白指出「責任」可能不是影響食物選擇的最強大因素,但他認為應該讓「責任」位居鰲頭,建議消費者應深加考慮選擇的後果。

在農業方面,如 Fred Magdoff 與 Brian Tokar編著的 Agriculture and Food in Crisis: Conflict, Resistance, and Renewal 則標舉破解「自由市場迷思」立場,切入農業生產與能源、食物主權、土地恢復力與小農生產議題,以闡明「食物為民,不為商業利益」的新農食體系價值為目標。由於這些著作的立場鮮明,透露某種食物的選擇才是「正確的」或「道德的」,因此不免造成與天秤另一端之自由主義信奉者壁壘分明的現象。

台灣在近幾年也興起「小農v.s.大農」、「真食物(real food)v.s.加工食品」的爭辯與對立,甚至此一爭辯已逐漸演變成相互歸類指責為「文青懷舊主義」或「商業市場主義」的意識型態式二元對立衝突。

本書是近年來各類農食論述中,刻意避免在一開始就過度強調單一立場者。作者在導論中首先說明倫理的判斷來自於兩種約束力─法律與政策、道德與習俗。大部份的倫理學都嘗試告訴人們你應該如何行動、什麼才是「對」的事,然而Thompson並不打算這麼做,他認為在當今的複雜的食物經濟供應體系下,人們必須建立自己的食物選擇能力,思考個人的飲食決定可能對其他人類、物種或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作者認為,哲學參與食物議題研究的貢獻在於,提出質疑與思辯,保持對事物開放的想像。

簡要章節導讀

導論中作者雖然回顧了西洋倫理學的重要理論──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契約主義(contractualism)、德性論(virture theory)及哈伯瑪斯的對話倫理(discourse ethics),但作者並不打算用任何一個理論發展食物倫理的論述,相反地,他借用Dewey的學習理論,說明本書將為讀者展示的是一個關於「食物倫理的質疑與思辯過程,而不是一個絕對的答案」。

第一章「人非如其食」(You Are NOT What You Eat)

作者回顧哲學理論的發展歷史,探討食物何以消失於哲學關懷的議題中。古代的哲學著作經常建議何時吃、如何吃以及吃多少,但從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以降,哲學愈來愈關心理性,因而認為身體功能或感覺不算是高層次的哲學嗜好,食物逐漸被劃分為營養科學的範疇;食物選擇被視為是個人品味的事,只要不危及眾人利益,都不能被指控為不道德或不倫理,其立論正好合乎密爾(Mill)的《論自由》主張。

另一方面,馬克斯(Marx)的政治經濟學取向也影響食物倫理的研究,其論者主要關懷食物生產與國家管理或制度間之關連,並推崇跨階層的公平分配。

作者認為食物選擇的倫理主要集中在三個議題上:食物的社會正義、食物的環境倫理以及風險的邏輯。「社會正義」關心貧困、飢餓與分配的問題,以及改善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對於勞工權益或生態多樣性「剝削」的正義與責任;「環境倫理」關心人們的食物選擇對其他物種之影響,認為人類有責任保護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利益,此一利益不應只是為了滿足人類自己的利益而被犧牲;「風險」指的不僅是高科技或食品工業對人體的健康與安全問題的影響,也包括其對農業或飲食的傳統、實踐及社會團結形式的影響。

在導論與第一章中,作者對馬克斯、Mill的理論有較深入的介紹與討論,而在後續的章節,這些理論觀點都會成為倫理思辯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食物倫理與社會正義」(Food Ethics and Social Injustice)

探討如何從倫理的角度思考食品工業體系中普遍存在的剝削式勞動關係。本章中作者凸顯一組對立的立場,自由主義或新自由主義論者認為,農民和移民渴求一份工作(即使是低薪的),就算遭遇不幸,也不能指責雇用者以不正義的方式對待他們;而持社會正義立場者認為工業革命與後工業社會的食物體系所帶來的不平等與不公正,加深了種族、性別與族群的階級差異,並阻礙社會進步。

既然不正義的事情由來已久,何以近年卻受到媒體與社會運動者的重視?作者認為「創造更好的社會制度」是源自啟蒙時代以來督促人類社會進步與改革的動力,而糧食保障(food security)及食物主權等食物正義的社會運動,正是追求更好的社會制度的實踐。

第三章「飲食和肥胖的倫理」(The Ethics of Diet and Obesity)

探討飲食與肥胖究竟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或是倫理的議題。作者爬梳哲學發展的歷史,探究曾經為中古哲學所關心的飲食健康議題,何以從二十世紀的哲學及倫理學中消失,以及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工業化生活方式與公共醫療衛生政策,又如何使肥胖從個人的責任轉變為公共的議題。

作者認為一旦我們從倫理的角度開始思考飲食與肥胖的問題,我們可能發現這是個人或整個社會(或特定群體,如政府和食品業)的道德問題,甚至肥胖症、糧食保障以及食物對環境或生物物種之影響,皆非各自獨立的問題。

第四章「食物倫理的基本問題」(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Food Ethics)

討論如何解決農民的貧窮、飢餓與飢荒問題,及其是否為道德的問題。社會輿論與研究對前者較不陌生,大部份的論點集中於兩種解決途徑,一為給他魚吃,即Peter Singer主張的利他主義,透過慈善捐助或救濟來改善問題;二為給他釣竿,即改善小農的技術、生產效率或協助他轉職為受薪勞工。

作者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的研究,說明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是解決之道,因為「饑餓往往與生產無關,但與分配有關」。作者指出,貧窮、飢餓與飢荒是一個道德的問題,因為分配不均乃是有其制度性的根源的,此一理解有助於我們將解決之道提升到檢討制度、結構以及工業化食物產銷鏈的層次。

第五章「友善畜牧和肉品生產的倫理」(Livestock Welfare and the Ethics of Producing Meat)

討論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吃肉是否是一種倫理的行為。人們選擇素食有許多的理由,作者首先回顧哲學的發展,指出在肉食的倫理上有三個明顯不同的問題值得討論:一、在道德上,吃肉、飼養/屠宰動物是倫理的嗎?二、在道德上,當前畜牧的方式是可被接受的嗎?三、當前畜牧、生產肉品的方式應該如何修正,以增進動物福祉?

第一個問題是自古以來的爭辯,後二者則是畜牧工業化出現後才出現的問題。由於現代化社會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得經濟收入低的勞動者傾向於選擇高熱量而較缺乏蔬食的飲食模式,在食物分配的結構無法調整之前,作者提醒不論基於宗教、動物保護或健康因素而提倡素食主義,在倫理上對於缺乏選擇權的弱勢者,應該給予更大的寬容。

第六章「在地的魅力:食物系統與環境衝擊」(The Allure of the Local: Food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延續第五章工業化食物生產體系的脈絡,將倫理的討論焦點指向農業生產,試圖從生態、經濟、社會三個面向探討農業永續的議題。作者認為有很多種思考環境哲學的方式,例如從功能完整性的觀點出發,我們會看見當今的食物系統如何影響人們在此一系統中的行動,以及食物的選擇如何影響其他人、動物與環境,而這樣的社會環境,是否就是我們想用來培育下一代品格與習慣的環境。如果從環保主義或效益主義的觀點來看食物倫理,我們會考慮到未來世代的需求,並接受資源永續的願景。

第七章、第八章一起閱讀

第七章與第八章可以放在一起閱讀,兩章都聚焦於當今的食物生產科技,特別是基因轉殖的倫理。第七章「綠色革命食物科技及其不滿」(Green Revolution Food Technology and Its Discontents),作者歸納並說明反對基因轉殖技術的五個理由:風險管理問題、社會正義、違背自然原則、個人的食物自主權及道德。第八章「懷著感覺再談:食物的倫理、風險與未來」(Once More, This Time with Feeling: Ethics, Risk, and the Future of Food),作者從科學理性、專業知識與風險的角度來延續第七章有關基因轉殖技術的討論。

作者指出,在工業的哲學與自由主義的哲學之下,農業技術與生物科技成為只是為了生產效率而服務的工具,而使食物成為只是一種商品。作者倡議與工業主義相對的「農業」(agrarian)哲學觀,在此一哲學觀之下,農業並非只是一種技術的舞台,而是一系列的人類實踐與社會制度;飲食文化更是人與生態體系的媒介。Thompson認為不同的發展哲學,會將人類社會導向不同的發展方向,由於食物的特性,作者在文末特別強調資源共享的主張而非效益主義的立場,他期許人類能發展出符合社會正義、永續以及食物主權的食物體系。

「正確的選擇」有哪幾種思考方式?

Lévi-Strauss有一句名言:「許多自然物種被選擇,並非他們適合於食用,而是他們適合於思考。」這正是因為飲食不只是維生之事,也是文化的行為。面對日益發達的工業化農業與商品化食物,以及舖天蓋地的網路行銷,人們已鮮少時間駐足思索。

而在眾多食物研究者急於告訴讀者如何做出「正確的食物選擇」的今天,Thompson透過本書想對讀者說的或許正是:「等等,讓我們先討論所謂的『正確的選擇』有哪幾種思考方式。」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本書所討論的環境倫理、社會正義和當代生活風險的觀點,以及精彩的辯證,使得本書具有高度的閱讀價值,但建議讀者不妨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把文化的選項也放進去。

延伸閱讀:國際大師雲集│2018年APSafe亞太農糧與食物倫理國際研討會,5月台灣登場

(本文原刊登於《中國飲食文化》 2017年4月。Book Review “From Field to Fork: Food Ethics for Everyone”。中國飲食文化,13(1): 205-215。經局部修改後轉載刊登於《上下游》)

致謝:本文之完成感謝李秋雲、羅宥騏、黃瀞緣與葉于甄於選修「食物、環境與文化」課程中參與討論,貢獻智慧。

參考文獻

Magdoff, Fred, and Brian Tokar eds. 2010. Agriculture and Food in Crisis: Conflict, Resistance, and Renewal.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丹.巴柏著,郭寶蓮譯,2016,《第三餐盤》,台北:商周出版。
朱建民,2000,〈由儒家觀點論西方環境倫理學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的對立〉,《鵝湖學誌》25:1-40。
沃倫.貝拉史柯著,曾亞雯、王志弘譯,2014,《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新北市:群學出版。
福岡正信著,王俊秀譯,2013,《一根稻草的革命》,台北:綠色陣線協會。
魏德東,1999,〈佛教的生態觀〉,《宗教哲學》17:158-173。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