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怎麼越噴越沒效?病蟲害抗藥性嚴重怎麼辦?專家教你聰明用藥

農民常有感覺,某支農藥本來很有用,怎麼越噴越沒效?答案可能是「抗藥性」產生了。國內田間已發現紅蜘蛛(葉蟎)、小菜蛾等害蟲的抗藥性嚴重,主管機關農委會防檢局近幾年開始著重「抗藥性管理」,宣導農民應聰明用藥,避免抗藥性發生,同時減少成本。

台灣大學昆蟲系於5月3、4日該校雲林分部舉辦「抗藥性管理策略研習會」,邀請專家分享研究成果,吸引產官學界參與交流。防檢局局長馮海東於引言時開宗明義指出,主委喊出十年農藥減半的口號,「只要聰明用藥就可以減少使用量,但是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同時也能讓這些農藥繼續維持好的防效。

否則過度或錯誤用藥,反而使得抗藥性產生,有害生物無法控制,「不僅造成生產的損失,後面還有很多其他風險,包括對消費者的健康風險,對於環境其他成員如蜜蜂、蚯蚓的危害,最後還有貿易商的風險,」例如去年芒果去不了韓國,就是農藥使用造成的貿易障礙。

「抗藥性管理」學者齊聚,由左而右為興大昆蟲系教授戴淑美、藥毒所副研究員黃莉欣、台大昆蟲系教授許如君(攝影/蔡佳珊)

搞懂作用機制,輪替精準使用,成本降低效果又好

主辦人台大昆蟲系教授許如君介紹,要防止抗藥性產生,首先要了解農藥的作用機制。有的藥是影響昆蟲神經與肌肉、有的藥是讓害蟲蛻皮後長不出新皮、有的是胃毒……每種作用機制的分類都有代號,農民可查詢「農用藥劑分類及作用機制檢索」(註),適當輪替不同作用機制類別的農藥。

農民用藥時常擔心一支藥不夠力,而混合多支藥劑一起噴灑。許如君以十字花科包葉菜類的害蟲用藥製成的圖表為例,強調同一個害物千萬不要同時用多種藥防治,會增加殘留檢出的風險;而不同害物發生時,可選擇交集處可共同使用的同一種藥防治,可減少用藥,也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十字花科包葉菜類重要害蟲用藥整理 (圖片來源:台大昆蟲系害蟲抗藥性管理實驗室)

聰明用藥不只僅減少抗藥性,且成本降低,防治效果也更顯著。許如君做十字花科的小菜蛾用藥管理研究,「小菜蛾是最會產生抗藥性的昆蟲,今年有效的藥,大概隔年就沒效了。」她在農民設置對照田和試驗田,以雲林褒忠的案例為例,依農民原本用藥方式,兩分地用藥成本6800元,而試驗田成本僅3200元,不僅用藥種類少、用量也省,小菜蛾的數量還比農民的田還減少10-14%。

「同樣的藥一年使用四到六次就容易產生抗藥性,」許如君建議,同一藥劑用藥最好不要連續超過二次。

若真的已經產生抗藥性,農民即須停止使用同類藥劑,讓蟲子繁衍數代之後,對農藥的敏感性會慢慢回復。根據許如君研究,小菜蛾對剋安勃、因滅汀、因得克三種農藥的抗藥性,大約經過十代之後,藥性會回來,也就是大約停用一年後,會再度有效。

防治甘藍小菜蛾的抗藥性管理策略 (圖片來源:台大昆蟲系害蟲抗藥性管理實驗室)

合成除蟲菊類對薊馬效果差,專家建議少用

體型微小的薊馬,也是國內農民相當頭痛的害蟲,不只會直接危害植株,還會間接傳播病毒。農業藥物藥物試驗所的黃莉欣博士對此鑽研多年,對各種薊馬做抗藥性調查。

結果發現,在室內生物檢定結果,合成除蟲菊類殺蟲劑(藥名常有「寧」字),對南黃薊馬的毒性極低。田間監測資料也顯示,對於合成除蟲菊類和新尼古丁類殺蟲劑,南黃薊馬和小黃薊馬的感受性極低,也就是說幾乎沒什麼效果。

但目前這些藥劑仍在薊馬防治的推薦清單上,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黃莉欣建議農民,「減少這兩種藥劑的使用。」而對於目前還有效的藥,如芒果園常用賜諾特,她也提醒農民務必節制使用,以免很快又失效。

黃莉欣認為,過去對病蟲害的防治思想,是趕盡殺絕,但其實防治的目的,是要確保農作物產量提供人類生活所需就夠了,「不用兩、三天就噴一次藥」。農民觀念應從「治理」(Control)轉為「管理」(Management),以生態學的原理為基礎,以融洽方式協調搭配適當的各種防治技術在農業生態系當中,去抑制調節害蟲的族群存活率,「不是要牠100%死亡,牠是天敵的食物來源,而且害蟲彼此也會競爭。」

越有效的方法,越容易產生抗性

「越成功有效的害蟲管理方法,越可能導致害蟲演化出抗性,」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戴淑美表示,尤其當目標設定在降低或維持非常低的害蟲族群時,這現象就特別真實。

戴淑美指出,其實除了農藥的抗藥性,其他管理策略也可能讓害物產生抗性。譬如以「輪作」防害蟲,仍有害蟲能演化出抗輪作的能力。所以除了輪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也要輪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國內自1950年代以來,水稻就大量依賴殺蟲劑,使得各重要害蟲產生抗藥性。戴淑美最新研究發現,在台南後壁和佳里稻田的褐飛蝨,可能對益達胺、賽速安和芬普尼產生抗藥性,彰化花壇與埤頭、花蓮玉里與富里的褐飛蝨可能對氟尼胺、派滅淨有抗藥性,應暫停使用。另外在嘉義和彰化也發現到,當地的二化螟對加保扶的抗藥性超過1200倍,對培丹也有高達60倍的抗藥性。

另外她也建議,應在田邊提供「避難空間」,讓對藥劑敏感的害蟲有藏身之處,才能繼續繁衍,免得只剩下抗藥的害蟲。

農藥使用後,無抗藥性的藍色害蟲被淘汰,留下具有抗藥性的紅色害蟲;反覆使用同一農藥後,最後族群會全由紅色抗藥性害蟲組成。(圖片來源:「農藥抗藥性管理指引」)

抗藥性致使農藥公司信用和利益損失,但要做管理有困難

既然目前已有許多田間實際的抗藥性案例,這些資訊是否應公開讓農民知曉,以免繼續購買無效的藥劑,浪費錢又破壞生態、影響自身健康?

道禮公司屏東農業試驗站研究員林冠華指出,「這一塊資訊非常缺乏,」他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基本架構去蒐集田間抗藥性狀況,透過各種資訊來源和管道,譬如農藥公司接到農民客訴說哪個藥無效也可以,不用一定要正式學術期刊發表的資訊,希望產官學界應予整合。

抗藥性容易導致農民用藥量加重,農藥公司對此態度為何?現場幾位農藥業者坦言,目前農藥公司自己做抗藥性監控的有限。不過台灣住友化學公司經理張賢懿表示,「抗藥性的調查,對我們是有利的。」廠商立場也是希望把這些資訊給農民,否則如果農民花了冤枉錢買了藥使用無效,「覺得你們家的藥不行喔,這樣以後農民就不用了,」也有損公司信用和名聲。

台灣拜耳產品開發經理林文毅也補充,對跨國廠商來講,立場和農民是一致的,都不希望抗藥性產生。因為開發一個新的農藥成本要一百億,在台登記又要花五年之久,當然不希望新藥出來很快就沒效。農藥公司內部都有用藥準則,「問題就是怎樣傳達正確的知識給基層農民,相關的示範還須加強。」

「剋安勃」對小菜蛾就是因抗藥性而失效的血淋淋例子。許如君說,2010年剋安勃對小菜蛾是很有效的藥,2013年就失效,才用不到三年。

專家們表示,抗藥性管理攸關農藥產品的銷售期能拉多久,會影響農藥公司的利益,所以跨國大廠或原體開發公司對抗藥性管理會非常重視,但是過八年專利期後就進入紅海市場,很多公司都可生產,但不見得每家公司都願意做抗藥性管理,A不賣B繼續賣,反而是不賣的人自己吃虧。

林文毅舉例,幾年前公司想進行抗藥性管理,農民使用期間一過就把貨從農藥店全部收回來,「但是後來被農友罵得半死,小賣店也罵,而且走私的外面一大堆。」

防檢局:作用機制即將上標,農藥是防治最後選項

防檢局也預計要在農藥標示放上作用機制的分類標號,加強抗藥性管理。馮海東表示,法規在今年就會預告。他也再次強調,「農藥不是唯一的選項,應該排第三,」前面至少有兩個作法,一是先從管理面去減少有害生物的發生,二是先找是否有非化學農藥的防治技術可以用。最後逼不得已要用藥,就要找風險低、安全的產品,正確使用,才能降低抗藥性的發生,並減少在產品、人體和環境上的風險。

註: 「農用藥劑分類及作用機制檢索」請點選這裡

參考資料:
「農藥抗藥性管理指引」https://www.baphiq.gov.tw/files/web_articles_files/baphiq/16344/15763.pdf
防檢局「作物有害生物抗藥性專區」https://www.baphiq.gov.tw/view.php?catid=16343
殺蟲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http://www.irac-online.org/
殺菌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 http://www.frac.info/
除草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 http://www.hracglobal.com/
殺鼠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 http://www.rrac.info/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