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農田間怎麼上廁所?八位老中青、跨性別女農們這麼說

女性佔農務生產的重要角色,需要適應田裡的工作環境,然而大眾卻鮮少知道她們的實際工作情況。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言,女農在田裡都怎麼上廁所呢?是否有如廁不便的困擾?又是如何解決的?當田裡沒有遮蔽物時怎麼辦呢?農田裡是否有設置廁所的需求?記者初步調查,訪問八位台灣女農,年齡層從二十多歲至六十多歲,希望進一步了解女農的如廁意見。

女農田間工作如何解決如廁困擾?(圖非當事女農。攝影/林珮君)

年長女農多就地解決,年輕女農在附近借廁所

出身農家、目前三十多歲,三年前返回家鄉高雄務農的許姓女農指出,家鄉中較年長的女農尿急時普遍「就地解決」,而年輕女農則習慣到鄰近小學或農田借用廁所,「大家都很願意借啦。」

許姓女農表示,在農村裡女性角色很重要、人數比例也極高,女農待在田裡時間長,坦言「如果有廁所真的比較方便。」她也提及生理期對女性從農的不便,自己生理期期間大多「帶衛生棉去農田裡,然後去附近借一下廁所」。

另一位三十多歲的台南李姓女農,投入農務即將滿三年,她表示「一開始真的覺得上廁所很不方便,」家人特地設置了流動廁所,但她後續發現流動廁所有引水和排水等諸多問題,因此只有生理期間才會在流動廁所如廁,「平時都就地解決。」她笑著描述。

距離近就回家,距離遠則比較困擾

一樣也是在台南務農的三十多歲楊姓女農,擔任全職務農工作已六年,表示家裡離農田距離近、習慣回家如廁。不過她覺得對於一些田裡和住家距離較遠的女農而言,或許會有找不到廁所的困擾。

三十多歲的台南蔡姓女農從事務農工作三年,提及自己起初幫人務農時,都會特別找廁所上;但現在自己經營有機蔬果園,農田離家也近,大多習慣就地解決,「找一塊休耕地上阿!生理期才會回家(如廁)。」

蔡姓女農表示,照顧蔬果園需要長時間待在田裡,且葉菜類作物高度都不高,不太容易找到隱密草叢如廁,坦言「上廁所有時不方便。」但她也笑著補述:「但也只是一天幾分鐘的小小不方便啦!」

中年女農:農事彈性,可自主安排

婚後開始務農八年、四十多歲的高雄李姓女農表示,自己與周遭女農都習慣「就地解決」,提及附近工寮雖然有提供廁所,但為避免進出時身上泥土弄髒室內,「(室內如廁)反而不方便,」她也指出年長女農普遍沒有如廁困擾,但年輕一輩的女農下田時都會考量附近有沒有廁所。

然而在農田裡就地解決,都能找到隱密草叢嗎?李姓女農解釋,農事工作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只要不是採收農忙期,時間大多可以自主安排,「很多人都是先去稻田巡水,再去忙採收四季豆或是幫番茄疏枝,這當中有不少空檔可以回家或找地方上廁所。」

跨性別女農:用過「站尿工具」但不好用

同樣也是四十多歲的跨性別女農表示,種稻七年多,平時習慣在水圳裡如廁,因為有高低落差,比較不易被看見。

她指出,相較於男性,女農如廁確實比較困擾,尤其是和男性夥伴一起工作時。她也曾經使用過「站尿工具」,呈漏斗狀可站著解放,但直言不方便、不好用;至於生理期時,則會使用棉條解決、必要時也會回家更換。

尋求遮蔽或草叢,是許多女農解決廁所問題的方式(圖非當事女農。攝影/林珮君)

田間蓋廁所?年長女農:「看到鬼喔」

從事農耕長達數十年的苗栗洪姓女農今年六十多歲,被問及農田裡需不需要設置廁所,她驚訝表示:「看到鬼喔!」坦言設立廁所需要牽水牽電,直呼「這樣能看喔!」、「你覺得農田會變成怎樣?」

她表示自己都是回家如廁、路途僅兩分鐘,「真的不行就去鄰居家借用也方便。」周圍女農大多五、六十歲,普遍也沒有生理期問題和如廁困擾,提及自己過去生理期期間:「用布墊一下、大家都這樣。」

今年二十多歲、從小投入家族務農行列的嘉義某女農表示,只有生理期期間需要回家如廁,否則都在隱密草叢裡解決。她直言沒有如廁困擾,平時也不會為了上廁所回家一趟,「這樣很麻煩,工作會被打斷。」

衛生紙怎麼辦?

此外,針對如廁需要的衛生紙,多數女農皆表示,需要用的時候就會自備小包面紙,但實際上也不一定要用。也有多位女農指出,會將使用過的紙巾用袋子裝起來、帶回家,強調自己的農田都會重視整潔。對比許多登山地點遍地衛生紙垃圾,女農對農地更多了份環保意識。

外界原以為棘手的如廁問題,受訪女農普遍都用落落大方、輕鬆自在的態度分享自身經驗,強調上廁所的問題不大。高雄李姓女農尊重不同年紀可能會有不同看待事情的觀點,但她直言,「(上廁所)對我們都是小事啦!」顯示儘管如廁問題存在,但女農們顯然已找到一套解決之道。

「全球優良農業規範」要求農場準備廁所,農友怎麼看?

國際上的「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 G.A.P.)當中,要求農場應提供洗手設備和設置廁所;然而台灣農地狀況多樣、條件不同,「廁所規範」看似難以落實在一般小規模農田。

受訪的嘉義女農表示,鄰近農田工作者以男性年長者居多,普遍沒有設立廁所的意願;她也直言農田裡蓋建廁所涉及排水、整潔維護問題,「難道還要請人專門打掃?」「沒必要特別蓋廁所啦!」

在廁所議題上,女農們大多認為該以環境優先。台南楊姓女農指出,台灣農地面積小、切割細碎,不適合再設置廁所,「這樣會破壞環境。」苗栗洪姓女農也認為廁所事小、沒有蓋建需求。

高雄李姓女農進一步表示,是社會上的性別不平等和差異性才導致女性被灌輸「需要在室內如廁」的觀念;她強調,不該對女農如廁方式帶有偏見或歧視,呼籲應尊重和包容女農在工作上的生理需求。

已取得「全球優良農業規範」認證的楊姓果農則表示,該認證是要求在距離農地路程十分鐘、約500公尺之內設置廁所。指出自己原本就有在農地和集貨場的交界處設有一處流動廁所,因此符合規範要求。

有廁所或許方便女農如廁,但廁所的廢水處理和環境維護都是問題,需要額外花錢,也要定時清理,「真的很麻煩,」楊姓果農說道。因此他提及週圍農民有時候還是會就地解決,他也強調,是否設置廁所要看農民需求,「不是必要性啦!」

生態廁所是否可能?

不過也有女農表示,過去參訪日本農場時,看見部分農場設有廁所設備,指出有廁所或許能增加女性從農意願,「(農田廁所)是可以推廣的。」高雄許姓女農說道。

在設立廁所的討論上,台南蔡姓女農更提出「生態廁所」構想。她指出在田裡蓋建水泥或流動廁所都不適合,「這樣會破壞農田!」因此她建議,或許可以運用竹子、木板、帆布和塑膠桶等廢棄物,搭建較環保的「生態廁所」,讓人的排泄物進一步轉化成有機肥料。不過目前法規並不允許人的糞尿製成的有機肥,因此她也坦言,該想法未來還需要更多溝通和討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