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檳榔走自己的路~荖葉獨特辛香甜入菜,藥用植物具保健功效

談到荖葉,自然而然便會想起檳榔,但荖葉不僅可以單吃、調味、且具有保健功效,甚至有防癌作用。台東學者及農民也不斷嘗試荖葉料理,讓荖葉入菜,像是荖葉冰棒、荖葉烤肉、荖葉水餃等,成為新興的台東特色料理。長期研究荖葉的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張育銓表示,荖葉連著檳榔被污名化,但實際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農作物,國外已開發眾多產品,台灣應該要跟上腳步。

小知識:荖葉是胡椒科植物,有辛香味、辣味,可作為調味使用,單吃有甜味以及特殊香氣,台東栽培面積最廣,荖葉不止可以包檳榔,也可以包烤肉、果乾,發揮特有的食材風味。

荖葉一口酥(攝影/劉怡馨)

荖葉多元化發展 農民研發荖葉冰棒

「大家都把荖葉和檳榔視為一體,但荖葉對人體是無害的啊!」台東荖葉農民洪俊彬表示,印尼更直接將荖葉打成汁喝,其他國家也將荖葉視為藥用植物,台灣卻只運用於檳榔產業。

為了突破產業困境,洪俊彬實驗出荖葉冰棒。「如果荖葉和檳榔繼續綁在一起就完蛋,一直在想怎麼做比較好,剛好兒子在做冰,於是就想說把荖葉跟冰結合在一起。」單吃荖葉過嗆,許多年輕人受不了,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調配出最適合比例。

荖葉冰棒帶著荖葉的甜味及特殊香氣,又有提神作用。洪指出,吃檳榔的人會好奇荖葉冰棒味道,「目前吃過的人反應都很好。」很多檳榔攤也打電話問是否能進貨銷售,不只檳榔攤可以小賺,也可以讓吃檳榔的人慢慢接受荖葉原汁。甚至以後檳榔沒落,可以改吃荖葉冰棒,如此荖葉產業就能延續。

荖葉農洪俊彬研發荖葉冰棒(攝影/劉怡馨)

荖葉功效多 抑制口腔癌、胃癌、乳癌

台東荖葉主要盤商、種植荖葉22年的邱創慶指出,檳榔跟「荖花」吃過量會對身體有害,但「荖葉裡的二十幾種成分全是好的,沒有一樣不好。」荖葉在台灣被污名化,實際上它功用很多,可以提神、除口臭、香港腳、胃潰瘍、皮膚美白、促進血液循環等。「荖葉不該一直依賴檳榔,也要有自己的路。」

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張育銓解釋,荖葉中的成分可以抑制口腔癌、胃癌、乳癌產生、抗氧化、殺菌、避孕等功效。東南亞已開發出許多荖葉產品,像是面膜、精油、牙膏、洗手乳、護膚霜、衛生棉、護墊、沐浴乳、香皂、茶飲等,商機非常可觀。目前也有兩家廠商,將進到台東做生化研究。

「因為荖葉絕對不會致癌,我才敢勇敢站出來推廣。」張強調,「我很清楚,有些衛生單位的人要辯論,只要拿出一篇荖葉致癌期刊我就輸你,他們都拿不出來。」荖葉連著檳榔被污名化,但實際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農作物,國外也都已開發眾多產品,台灣應該要跟上腳步。

小知識:荖花是雌性荖藤的花穗、荖葉則是雄性荖藤的葉,均屬胡椒科植物,對人體作用不一樣。

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張育銓研發荖葉相關產品(攝影/劉怡馨)

荖葉料理成為台東新興特色,荖葉一口酥發想創意

不過,荖葉要發揮上述生化功能,必須經過萃取,過程繁複,因此先推廣飲食較可行。張育銓陸續在各原住民部落裡推廣荖葉料理,以荖葉獨有的辛香味跟辣味開發特色食品,包含水餃、荖葉烤雞、荖葉披薩、荖葉義大利麵等也大受歡迎。

張也自己醃漬荖葉肉片、熬煮荖葉樹豆排骨湯到各原住民部落演講。「荖葉特色是有很多醫療作用,在吃的時候,荖葉不只是調味料,還有健康蔬菜養生概念。」不過,在研究料理同時,也必須考慮到荖葉味道重,像是荖葉水餃,就必須包點野菜綜合味道,讓大家比較能接受。

荖葉醃漬肉片(攝影/劉怡馨)
荖葉樹豆排骨湯(攝影/劉怡馨)

另外,張育銓也指出,大家認為檳榔的味道,主要味道來源是荖葉,提神功能很多也是來自荖葉。所以實驗製作「荖葉一口酥」,希望能夠作為檳榔代替品,讓習慣吃檳榔的人,慢慢改成吃「荖葉一口酥」,不僅一樣能達成提神效果,又能兼顧健康。

而「荖葉一口酥」並非固定食材,就靠大家創意發想。荖葉可以包蒟蒻、檸檬片、巧克力、芒果青、果乾等,「目前試起來,米果鹹度、脆感,咬起來最適合。」張強調,衛生教育一直指出檳榔會導致口腔癌,「叫他們不要吃很困難,而是找到替代品。」

荖葉切片可包覆各種食材(攝影/劉怡馨)

荖葉歷史悠久,荖葉農靠荖葉買房、買地

眼看荖葉產業隨著檳榔衰退,農民努力找尋新的可能性,就是不願意就此放棄。「我們家從清朝阿祖、爺爺、爸爸到我這代第四代都在種荖葉。」邱創慶回憶,因為台東氣候環境更適合荖葉生長,所以當年決定從彰化永靖移到台東。

「小時候聽爸爸講,台灣在被日本統治時,因為日本人不喜歡台灣種荖葉,認為種荖葉、檳榔會滅國,阿公為此被抓去關。」同時也派遣軍隊割掉大批台灣荖葉,因此產量銳減。

「日本人走後,台灣人又開始重新吃檳榔,產業因而死灰復燃。」邱創慶指出,民國60年,幾乎都以荖花為主,民國80年以後則開始較多荖葉出現。而吃檳榔的人口數,民國83年可達到三百多萬人口,現在則粗估減至兩百萬人口。

「台東很多農民靠著荖葉買房子、土地,以前搭飛機回台東,從空中往下看,便可看見一片片黑網棚架,那全部都是荖葉。」種植荖葉30年的洪俊彬回憶,台東本來以水稻為主,後來彰化永靖荖葉農移到台東,當地許多農民跟著種植荖葉,稻田都轉成荖葉田。

台東為荖葉主要產區,路邊都可看見黑網棚架(攝影/劉怡馨)

前年尼伯特颱風侵襲 荖葉農雪上加霜

荖葉產量大起大落,前年尼伯特颱風侵襲,再度走向低谷。根據農糧署統計資料,2010年台東荖葉面積大約1600公頃,但尼伯特颱風一來,邱創慶指出,「台東荖葉溫室倒的倒、破的破,大約九成的荖葉棚架都倒光,僅剩一成荖葉田沒被破壞。」這兩年才又慢慢增加至六百多公頃,「當時荖葉產量銳減,從正常一台斤150元,飆到一台斤1200元。」

洪俊彬本來有三塊荖葉田,總共七分地。「颱風一來整個棚架倒在地上,荖葉都被壓壞,若要復耕,本錢要很粗,要花很多錢。」包括重新拉棚架、後續管理、農藥肥料等,於是颱風後洪俊彬就農地還給地主,剩下自己的四分地種植荖葉。

而邱創慶則是本來20甲的荖葉田,現在只剩六甲。「真的會得憂鬱症,我儲蓄都花光,賠了三千多萬,努力那麼久,就在一夕之間化為平地。」許多農民更是荖葉田全倒光,「大家都快沒飯吃。」

邱創慶夫婦持續推動荖葉產業(攝影/劉怡馨)

重建之路困難重重,邱創慶指出,棚架倒塌壓壞荖葉田,若要清除田上的棚架,工錢很貴。一分地就要花20萬,搭建網室又要再花40萬,總共開銷60萬。而且還不一定搶得到工人,一般農民哪負擔得起,「十個農民裡,有九個都只能靠貸款重建。」農民本來借的錢還沒還完,又要再借錢去重建荖葉田。

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荖葉產業,政府實施鼓勵轉作措施,希望荖葉農民轉種香蕉、紅龍果、釋迦等,並給予補助。去年有些農民轉作香蕉,但這勢必衝擊到原本香蕉市場,香蕉價格大跌。洪俊彬直指,「荖葉種植面積大,轉作什麼作物,什麼作物市場就會完蛋。」政府不能顧頭不顧尾,必須告知農民該作物目前的種植面積,農民才能判斷是否種植。

「靠荖葉吃飯的人太多,政府輔導鼓勵轉作,但是農民意願不高。」洪認為,荖葉農大多都是老年人口,這輩子就只會種荖葉,「農民很頭痛,做荖葉做這麼久,轉行有難度,對其他工作又不熟。」農民沒錢復耕,大多數就直接放棄,「很多農民也看衰荖葉產業,覺得沒前途,都抱著多種一年是一年的心態。」

荖葉轉型交叉口 「不轉型就是跟檳榔一起陪葬」

荖葉農民站在交叉口上,守著舊有荖葉田沒發展,轉種其他作物又不盡理想。洪俊彬認為,荖葉必須轉型,「如果一直跟荖葉綁在一起,這產業很快就結束。」現在年輕人不吃檳榔,主要吃檳榔的中、老年人又會慢慢凋零,吃檳榔人數明顯下降。「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很少在吃,這還是鄉下地方,更不要說大都市幾乎都沒人在吃了。」

「我都跟我兒子講,荖葉再做20年就差不多結束,我自己也不希望他接手荖葉田。」洪強調,荖葉百分之百供給檳榔,但吃檳榔人口數降低,「若不開發新商品,荖葉就只能檳榔一起陪葬,全台種植荖葉的人,就會變失業人口。」

各個農民對荖葉產業看法不一,卻都有共識,認為荖葉必須轉型,朝向多元化發展,也各自有些研究發展。而張育銓推廣的荖葉料理,也為荖葉注入一股活力。他在台東推動荖葉料理已兩年,自己墊錢、花時間到各部落免費演講,實際烹煮荖葉料理讓大家試吃,荖葉料理還未興盛,「但成效有慢慢擴散出來。」

荖葉依著檳榔幾十年之久,在檳榔產業衰退之際,荖葉靠著藥用植物特色,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荖葉包著玉米作為蔬菜捲(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