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有機梨之路修成正果!廖俊欽把梨子當寶貝,豐產甜美兩度榮獲頭獎

颱風警報發布前幾個小時,來到位在宜蘭三星鄉的「日森有機上將梨果園」,老闆廖俊欽忙著採收剛成熟的梨子,一邊在做防颱準備,把高處的招牌布收起,也一一巡視園內的排水設備,就怕下午會有陣雨來襲。

廖俊欽照顧梨園從腳下土壤開始顧起,強調有好的土壤、才能孕育好的果樹和果實,栽種期間不施農藥,只運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維持果園活力,他的梨子不比別人大顆,但口感清脆、果肉細緻,多汁又味甜,甚至兩度奪得三星鄉上將梨評鑑頭等獎,今年收成也與慣行栽培不相上下,投入有機種梨十多年,廖俊欽指出關鍵:「把每個梨子當作寶貝就對了!」

廖俊欽是宜蘭三星鄉唯一種植有機上將梨的果農。(攝影/林珮君)

化工背景接下果園 感恩一切安排

宜蘭三星鄉不僅以蔥聞名,種植的梨子也因地名「三星」與軍階中三顆星的「上將」相同,又名為上將梨。上將梨果肉雪白,水份多、甜度高,且果核較小,堪稱梨中極品。

老闆廖俊欽投入上將梨種植十多年,描述一切的安排都是「恩賜」。

化工背景畢業,原計畫攻讀碩士學位、將來當教授的他,在民國88年父親因病過世後接手果園,人生方向瞬間轉彎。儘管從小看著爸爸以有機方式種植文旦柚和上將梨,但覺得自己志不在此,且三十年前沒人在談有機,只有爸爸執意堅持有機才是未來趨勢。

起初接下三分地的梨園,廖俊欽依舊抱持玩票性質,甚至以慣行方式照顧果樹,直到察覺自己日日接觸農藥、身體越來越不對,90年起才改回有機方式栽種。

下定決心投入有機種植後,他發現,宜蘭冬季濕度高、夏季陽光充足,全年溫差大,十分適合梨子生長;而自家梨園有著來自太平山吹來的涼風,並使用安農溪的灌溉水源,是合適發展農耕的「寶地」,「彷彿是父親的指引,一切都是恩賜。」

廖俊欽以生態平衡原則照顧果園,梨樹較粗壯、健康。(照片提供/廖俊欽)

「前無來者」的有機梨之路 連兩年奪下頭獎

梨子蟲害多、做有機難上加難,笑稱「前無來者」,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一開始真的很困難,因為前面都沒有成功榜樣可以學習。」轉作有機的頭幾年幾乎沒有收成,有一年還只賣了一個客人,連媽媽都看不下去、勸他放棄。但廖俊欽堅持無毒種植理念,98年時成功拿到有機認證,至今仍是宜蘭三星鄉唯一的有機梨園。

廖俊欽的果園主要種植豐水梨和黃金梨兩種上將梨品系,豐水梨汁多、口感細緻、入口即化,甜度在12.5度左右,而黃金梨口感較脆、甜度更高,約在14-15度間,且粒粒呈金黃色,有如金蘋果般、十分討喜。

今年是他二度參加三星鄉農會舉辦的上將梨評鑑,「日森果園」再度從三十名產銷班班員中脫穎而出、獲得頭等獎,廖俊欽表示,自己的梨子雖然偏小、不碩大,但甜度和口感絕對是第一,連果核都帶有甜味、不會苦澀,食用時要小心果汁不要滴到地上、否則會引來螞蟻。

黃金梨口感較脆、甜度高,外型宛如金蘋果。(攝影/林珮君)

聆聽果樹聲音、維持生態平衡 打造健康果園

把果樹當成學習對象,聆聽果樹的身體語言,「它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當我做不好時果樹就會抗議,例如雨水不夠葉子就會枯黃、發芽不順。」廖俊欽強調一切要從「觀察」開始。

降低種植密度,三分地的果園只有60棵梨樹,才能讓每棵梨樹吸收充足養分、枝幹也格外粗壯。此外,為了保有土壤活力,廖俊欽不使用化學肥料、也不噴灑賀爾蒙催大果實,就算有天敵的螞蟻大軍來襲,也僅以水淹或火燒蟻巢等物理方式來降低蟻群密度,不會趕盡殺絕。因此,廖俊欽的果園生態豐富,時常能看見白頭翁來築巢,還有各種昆蟲,甚至連老鼠都常來報到,他笑稱:「周圍都是慣行農田,(在)別人那裡待不下去的昆蟲都跑來我這裡。」

廖俊欽以「生態平衡」的理念,維持果園生物多樣性,透過蚯蚓和微生物活化土壤;肥料上使用黑芝麻粕補充梨子養分、加入米糠等材料增加口感,以及添加甘蔗渣強化土壤活性,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視植物狀況補充,他認為,土壤健康是重點,也是栽種成果優劣的關鍵。

另外,由於有機果實規格不像慣行方式種出來的統一性較高,因此廖俊欽每年都會觀察氣候、濕度和土壤肥沃而改變肥料種類和比例。對於園內的雜草也不會一次除盡,強調天熱時不能除草,否則植被會流失水分,陽光照射後土壤容易乾裂,雜草太過茂盛時建議以除草機或人工方式稍稍整理即可。

上將梨於每年六月下旬開始採收,七、八月為盛產期。(照片提供/廖俊欽)

做有機更費力 廖俊欽換袋三次護著寶貝梨子

「有機和懶惰只有一線之隔。」廖俊欽認為有機絕不是放任果園不理,而是投入更多心力照顧。6月底開始採收的梨園不怕颱風,只怕前年底嫁接時遇上寒流,梨穗嫁接技術好壞關乎梨樹開花遇否,一般農民的嫁接癒合率頂多五成,廖俊欽經多年努力、鑽研技巧,已讓嫁接癒合率達到九成以上。

此外,為防範2月下旬開始爆發的蛀心蟲以及後續蟲害,一般梨農習慣在4月初(清明節)一次幫梨子套上大袋;但廖俊欽選擇提早、在2月中旬以前就完成黃金梨和豐水梨的套袋工作,且為了讓袋子確實保護住果實,刻意使用較小的套袋,但缺點是一個多月後,預計3月底、4月初就要再換成大袋、避免果實生長撐破袋子;而到了5月,還要再進行最後一次的換袋工作,「總共要換袋三次,我真的是異類啦!」廖俊欽自嘲沒人像他這樣費工,把每顆梨子當成自己寶貝,一粒粒用心呵護。

產量「打勾勾」 今年豐收、與慣行產量差不多

經多年試驗、改良種植方式,廖俊欽如今越發能掌握有機梨園的照顧方式,加上今年寒害少、不受梅雨干擾,豐水梨和黃金梨的產量都創下歷年新高,今年收成幾乎與慣行不相上下,廖俊欽受訪時臉上充滿笑意。

他指出,起初踏入農園時什麼都不懂,從慣行轉為有機的前幾年收成簡直慘不忍賭、產量直直掉,直到自己摸出一套栽種技術,同時園內的梨樹也開始適應這套自然農法、漸漸與周圍生物和土壤達到平衡後,產量才開始回升,廖俊欽強調過程急不得,打造健康果園需要耐心、更需要時間,「我向它學習、果樹也在適應我,兩人達到默契後產量自然就會增加。」

有機之路走滿17年,梨園產量變化如同一道「打勾勾」曲線,起頭時下沉、後續再直攀而上,也彷彿果農臉上的一抹微笑,象徵老天對他多年努力的肯定。

延伸閱讀:

【梨子秘密】豐水新興蜜梨雪梨新世紀寶島甘露梨,台灣梨如何締造綠色奇蹟?10個秘密大揭曉

為何梨子樹都是龐克頭?史上最強高接梨圖解:三星上將梨「厚工」的一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