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接梨使用生長調節劑是否必要?專家:節制慎用,破除「催大催熟」迷思

國內高接梨栽培經常使用到生長調節劑,讓果實更大或更早成熟,以圖賣得好價錢。但生長調節劑是否必要?在使用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對果實和果樹會造成什麼影響?都需要更充分的討論。

專家和資深農民不約而同指出,植物生長調節劑目前沒有證據會影響人體健康,但是有可能影響果實品質和果樹健康,在肥培管理上要相對調整,且必須「適可而止」。一味追求果實大、提早出產,價格也不見得好,生產端與消費端皆需調整心態。

梨子大小適當更加美味

水梨「木栓化」果肉空洞壞死,成因為何?

今年水梨有部分出現「木栓化」現象,果肉細胞產生空洞、壞死,專家分析是缺鈣、硼等元素造成,原因複雜未有定論。天候不順、氮肥過多、生長調節劑、品種,都是無法排除的因素。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徐錦木分析,應該是六月之前少雨,土壤較為乾旱,這些微量元素必須溶於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再加上氣溫高,蒸散作用強烈,多數水分都經由葉片蒸散,輸送到果實的就比較少。

氮肥施用太多也是主要成因之一。「氮肥過量是普遍現象,植株生長旺盛,出現木栓化比例就更提高。」徐錦木認為,施用生長調節劑的農民,通常也有加重氮肥的傾向。此外,部分品種如王秋、秋月、蜜梨也比較敏感,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水梨木栓化(圖片提供/陳興宗)

台大園藝系教授陳右人:果實大小與品質需平衡

目前允許用在梨催熟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兩種,勃激素A3和益收生長素。徐錦木表示,生長調節劑的功能是讓植物體內的養分重新分配,低濃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幫助植株度過惡劣環境。依目前資料,沒有證據說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有影響,但也不敢說一定對人體沒影響。

台大園藝系教授陳右人觀察,今年木栓化現象蠻普遍,往年較少發生,除了氣候乾旱,也可能是嫁接的梨穗原本蓄積的硼太少。生長調節劑的使用也許是原因之一,但不全然是這個因素。

陳右人認為,有時為了改進植物生長缺點,例如防止落果,是需要用到生長調節劑。「但有些時候,要讓它增大,卻會影響品質,那就不太適合。」細胞膨脹太大,可能讓果實品質變差,雖然果實大小也是品質的一個因素,但是要取得平衡。

圖片來源: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資訊系統」

資深果農:生長調節劑不能濫用,回歸自然管理

台中東勢果農孫昌楙在二十年前也遇過果實木栓化問題,但是採了果實、葉片和土壤去驗,卻都在正常範圍之內,找不出原因。不過在他開始做草生栽培之後,土壤狀況變得更好,「這幾年幾乎都沒看到了。」

孫昌楙表示,「東勢的母岩是酸性土壤,鈣的吸收比較不好,並非下很多石灰就能改善,必須配合葉面施肥補鈣,還有回歸自然的管理。」他認為,不能排除生長調節劑是原因之一,如果濫用的話,把養分都催出來給果實,樹體本身營養缺乏,又沒有管理好,樹勢就會弱下去。樹勢弱化,果實出問題的機會又會更高。

他分析,台灣高接梨不是適地適種的東西,在天氣不順的時候,偶爾使用生長調節劑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純粹為了增大果實,就必須審慎考慮,因為會影響口感風味。

草生栽培的孫家果園

生長調節劑會影響果樹健康和果實品質,更需重視肥培管理

台中石岡果農「賢拜」賴永進過去也曾經使用過生長調節劑,讓果實變大,但他發現果實形狀和果肉品質都受到影響,比較不好吃,而沒有使用的話,果實甜度比較穩定,口感和形狀較佳。

「施肥是重點,」賴永進指出,使用生長調節劑會影響果樹健康,所以肥培管理要更加注意,譬如中果期要補充鎂和鈣,如果雨水多,就不需要再用太多氮肥,因為雨水中就有氮。

孫昌楙和賴永進的水梨都是以宅配為主要通路,所以較不受傳統市場波動影響,可選擇不用生長調節劑,不用搶早、求大,品質穩定優良最重要。

有梨農表示,梨子不用搶早、求大,品質穩定優良最重要。

日本節制謹慎使用生長調節劑,需搭配管理要件

但大多數走傳統通路的果農,是否真的需要使用生長調節劑?若非得使用,要注意哪些事項?

根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17年出版的《高接梨全年12月份栽培管理技術專刊》,勃激素濃度過高易使著果後萼片膨大、不脫落,導致梨果畸型,呈長橢圓形而不自然。使用時需特別注意用量及塗佈位置,過量時,果梗易過度膨大、沾到果實易產生畸果、使果皮產生銹斑、果肉纖維化、果實變形,在幸水、豐水等品種上過度使用會增加梨蜜症發生比率並加劇其嚴重程度。乙烯過高也易造成落果、果實過熟、果心腐爛、不耐貯藏等缺點。

專刊中也提及,因早收果有較好的收購價格,使梨農一再提早嫁接,反而造成植物生長調節劑及營養劑的濫用,建議仍應回歸一般栽培技術的正常管理方式為宜。近年愈來愈多地區品牌因食品健康安全、果形外觀美感及果實品質穩定等訴求,強調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荷爾蒙,並已建立品牌形象,故該些地區之農友不宜為促進果實早熟,而使用前述各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或來源不明之營養劑,以維護地區品牌商譽。

長期關注台中東勢高接梨產業發展、曾開農業資材行的曾光明,曾經到日本學習梨的栽培技術,據他了解,日本在使用生長調節劑時非常節制謹慎,必須同時搭配許多要件:

1.加強疏果,減少結果量
2.加強施肥管理
3.下個年度不能再使用在同一株果樹上面。
4.一棵樹只用在1/4到1/5的果實。

加強疏果的意思是,譬如本來一棵樹長600顆,就只留400顆,讓果樹減輕負擔讓養分集中,就不至於影響品質。且下個年度不再使用,讓樹體有時間充分恢復。

曾光明說明,日本人是用在產期調節,讓有的果子早出、有的晚出,分散市場壓力及分散人力需求。「但是要審慎酌量使用,而且不能年年使用。」生長調節劑或許對人體無害,但必須正視其對產業的長遠影響。

果園管理須全面考量,不能為了催大果實而影響果樹健康

一味搶早採收,產期未分散,品質不良價格低落

一位不願具名的東勢農民觀察,台灣梨農過分依賴使用生長調節劑。「大家都搶早,價格還是大幅滑落。每個人都提早,後面就沒梨子了,那擦跟不擦,有什麼兩樣?」

他指出,使用生長調節劑讓果實迅速膨大,生長天數減少了二十天,但是糖度等內容物沒有累積到足夠程度,少了二十天的累積,當然會影響品質。而就算農民後來想要多幾天再採,但果實已經膨大熟透、細胞變脆弱,感覺快爆掉,也無法延後採收。

因生長調節劑之助,現在水梨的產期較往年提早了二十天到一個月。像秋水梨等早熟品種,甚至五月就上市了。但是果實品質不夠好,反而打壞市場行情,連帶影響後續出產的所有水梨。「以前豐水梨剛上市,一斤產地價150-160元, 現在剛出來才70-80元。」這名梨農擔憂,若繼續濫用生長調節劑,可能會影響整個產業未來發展。

且過度使用生長調節劑可能影響果樹的健康,樹體短期內將大量養份輸送到果實,造成樹體空虛、容易老化。老化的現象包括徒長枝和側芽的數量都減少,樹皮龜裂,不用幾年就要重種。

「大果迷思」,生產端與消費端應共同思考

有關生長調節劑的討論,也促使生產端和消費端重新思考:果實大,就是好嗎?

果農孫昌楙提出不同的觀察。他發現許多家庭人口簡單,並不想要買太大顆的,一般而言,「特8」和「8」這兩個中型的等級是最好賣的。「很多女生手小小的,梨子太大顆也抓不住,」一味追求大型果實,可能和消費趨勢背道而馳。

「還是希望能用最自然的方式去栽培,生長調節劑使用要適可而止。」陳右人也指出,「消費者要大的,農民就種大的,這(生長調節劑)又是合法使用。」牽涉到農民收益,栽培習慣較難改變,故消費端也必須檢討購買心態。

對於不求甚解的片面傳言,也需要更充分透明的資訊。譬如有傳言說「果梗黏黏的」就是塗抹了生長調節劑,徐錦木釐清,那是塗抹勃激素,黏黏的東西是羊毛脂,而不是藥物本身,藥已經吸收到植株內。

徐錦木也呼籲,現在梨子早出也不一定價格好,追求果實大又快速收成,耐儲藏性和風味也會下降。他觀察,現在很多青年農民逐漸接受新知,減少人為干預。「不要過分榨取樹的潛能!」是他給農民的誠懇忠告。

果農提醒,梨子無須搶早搶大,品質口感最重要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