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播種車超強!免燃料零碳排,坐著不用曬太陽,一天可耕四公頃

台灣藜(紅藜)近年價格看好,台東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不過部落人口老化問題遲遲未解。農委會台東農業改良場耗時一年多,研發出全台第一部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適用於台灣藜、小米,十字花科如高麗菜也能使用,可節省15倍人力,一天八小時可耕作四公頃面積,僅依靠太陽能發電,不需耗費任何燃料。

YouTube video

節省15倍人力 苗株生長整齊

台東農業改良場副場長陳昱初說明,若依靠人工撒播台灣藜及小米,每公頃需耗費五小時才能完成,且需要的種子量多,後續田間植株生長位置雜亂,大幅增加除草成本;若依靠人工條播,每公頃耗費30小時,人力成本高。

「新研發的機器每公頃作業時間為兩小時,以15倍的速度取代人力。」陳進一步表示,且種子均勻一致,苗株生長整齊。種子使用量更是撒播的兩成、條播的三成,不僅紓解農村缺工問題,也為將來產業發產提供很大助力。

研究結果顯示,播種器在太陽下充電4至5小時,就足夠播種五分地,陳表示,如果機器每天曬太陽充電,一個月可播種近20公頃。同時播種機設有省力把手,年長者、女性皆可輕鬆操作機器。

台東農業改良場技佐曾祥恩(左)、台東農業改良場副場長陳昱初(右)(攝影/劉怡馨)

不需燃料 陰天、雨天照常充電

「20公頃完全不需要任何燃料,就依靠太陽能。」台東農業改良場技佐曾祥恩說明,機械設有電瓶,平常太陽能板收集的電量,可儲存至電瓶裡。且在運作過程中,只要在白天機器就能不斷吸收太陽能補充電力,「包括陰天、雨天都可以吸收太陽能,只是能量較低。」

不過,為預防連日天氣不佳,充電不足,機器也設有一般充電線,可使用一般插座充電。「但我們試驗半年以上,其實都沒插過任何室內電源,全靠陽光就夠用。」

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可單人進行播種,操作輕鬆簡單,年長者或女性農友皆能勝任(圖片提供/台東農業改良場)
(圖片提供/台東農業改良場)

無噪音、震動小、零碳排放

陳昱初指出,有別於一般播種機噪音大、柴油引擎對環境產生負擔,「新研發的播種機,氣體跟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與傳統曳引機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萬2714公斤。」且沒噪音、震動小。他強調利用太陽能零碳排放為最大優點。另外,機械體積小,容易貨車載送,也能更靈活應對小面積農地。

不過,曾祥恩解釋,播種機雖能應付一般不平整農地,但若坡度超過七度,就無法負荷。目前播種機也適用於十字花科作物,像是高麗菜,未來希望能夠持續改良機器,增加更多作物種子播種功能。

(圖片提供/台東農業改良場)

預計明年上市 每台價格15萬元以內

目前台東農業改良場已經跟廠商接洽,希望透過技轉方式授權業者生產,若順利明年就可上市。至於市售價格,陳昱初解釋,原型機成本約20萬,但大規模生產後價格會再下降,未來價格希望在15萬之內。「如果根據人工需求每公頃30小時、播種機每公頃兩小時,這樣一年內就可回本。」不過,是以四十公頃、兩期作計算,一年後才可回本,因此產銷班共同購買更合適。

一般農民是否能接受這價格?曾祥恩解釋,農民可以透過產銷班、合作社一起購買使用,「一個人出兩、三萬,就能供整個部落使用,農民是可以接受的。」他強調,市售播種機約四萬多,「但它需要人力推,我們新研發的是坐在上面開車就好,而且一次可以播四行,太陽能板遮蔭,農民又不用曬太陽。」

陳昱初表示,不僅想為氣候變遷盡點責任,同時也是因為台東許多原民部落,多半都是老人,為解決人力缺乏,才研發這台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期望促進台東原民部落產業發展,改善缺工問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