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豬為什麼一定得吃廚餘?如何阻絕非洲豬瘟又能兼顧黑豬產業?農委會推轉型補貼方案

阻絕非洲豬瘟,境外境內都要做!農委會昨(24)日宣布,即日起逐戶輔導廚餘養豬場改用飼料餵豬,以降低疫病傳染風險,政府將提供飼料差額補貼,每頭最高2,200元,同時搭配自願性退場機制,給予離牧者最高618萬元補助費,另外還有20萬-50萬元的退場獎金。

簡言之,若沒有蒸煮設備的廚餘養豬場,一律改用飼料餵豬,由農委會提供飼料價差;若已有完整蒸煮設備的廚餘養豬場,目前政策尊重照舊,但必須完整蒸煮溫度到位才能餵豬,農委會也持續加強稽查,同時提供轉型誘因及輔導,鼓勵業者轉型。

針對政府推動廚餘養豬轉型措施,養豬業者看法不一。有業者直言,黑豬就要吃廚餘才會長得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若真要禁止廚餘養豬,「或許政府投入輔導離牧比較有用。」不過也有業者表示,若要建立自己的畜產品牌,一定要在畜產飼料上做好嚴格把關,「這是食安問題,廚餘來源不固定、無法追溯,永遠無法過食安這一關,」強調養豬產業要轉型,要從改變豬隻食物的行動做起。

非洲豬瘟頻頻叩關、全民防疫如作戰,廚餘養豬的安全性再次引發討論。圖為食用素食飼料的改良種黑豬。(照片提供/鄭育松)

部分廚餘養豬場沒有蒸煮設備,形成防疫漏洞

中國自八月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周圍國家人心惶惶,也讓廚餘養豬的安全性再次引發討論。農委會代理主委陳吉仲表示,國內共有7,240場養豬場、總計539萬頭豬,其中以廚餘養豬的共2,045場(共計65萬頭豬,佔12%),多為黑豬養豬場,也包含未有養殖登記的小型豬場。

為確保養豬業者有落實「廚餘高溫蒸煮」規定,農委會和環保署自十二月起進行聯合稽查,至22日查完1,497場,其中有6場違反規定、已依法開罰,但是另有66場未設有廚餘蒸煮設備,形成防疫一大漏洞。對此,陳吉仲回應,農委會將啟動「推動廚餘養豬轉型措施」,包含:提供飼料差額補貼以及自願性退場補助。

他表示,當前改革是因應防疫需求,同時也為了促進畜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力,他強調台灣養豬產業產值約756億元,唯有嚴格阻絕所有非洲豬瘟可能傳播的途徑,以及推動產業升級,才能讓國內養豬產業永續經營。

農委會代理主委陳吉仲召開「廚餘養豬退場輔導」記者會(攝影/劉怡馨)

農委會完全貼補業者飼料成本,讓黑豬不吃廚餘改吃飼料

針對未具有廚餘蒸煮設備之養豬場(主要集中在雲林、屏東、嘉義),即日將由農政單位和當地防疫機關共同輔導業者改用飼料養豬;此外,農委會也同步鎖定國內2,045場廚餘養豬場,提供廚餘轉飼料的價差補償,估算每頭最高補助2,200元。

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江文全指出,黑豬飼養時間約一年,業者會在豬隻從體重50到上市體重135公斤的期間餵予廚餘,以飼料成本每公斤12元、增重率3.3(每吃3.3公斤飼料長肉1公斤),對照以廚餘成本每公斤2元(包含標購、蒸煮、運輸人力)、增重率7(每吃7公斤廚餘長肉1公斤),等於中間價差2,176元,「政府直接補助2,200元,等於完全貼補業者飼料成本。」

江解釋,每場補助頭數以牧場登記證或飼養登記證的登記頭數為上限;若未取得畜牧場登記證,但用地有符合土地分區使用管制、且具有土地使用權證明者,則以豬舍面積換算最高飼養頭數為上限,相當於每頭1平方公尺。

農委會公布「推動廚餘養豬轉型措施」,將提供飼料差額補貼。(圖片提供/農委會)

若想離牧趁現在,農委會提供「退場獎勵金」

至於無意願繼續從事養豬者,農委會也提供離牧補助,並額外增加「退場獎勵金」。江文全表示,補助標準比照87年政府因應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離牧補助準則,不論建築結構材質和折舊率,皆以豬舍面積大小和廢水處理設施容積計算,並按取得合法證照情形,給予差別補助,最高補助費618萬元。

此外,為提高離牧誘因,會再依照豬舍面積100平方公尺以下、100-500平方公尺、500平方公尺以上等三級別分別提供20萬、30萬、50萬元的退場獎金,「等同這次的退場輔導比過去金額更高,就是希望好好照顧到這群離牧者。」

條件不同的養豬場之退場補助措施試算(圖片提供/農委會)
農委會提供的離牧補助標準比照87年台灣加入WTO之養豬業者退場補助準則,並額外增加「退場獎勵金」。(圖片提供/農委會)

養豬協會:無論大小養豬場都要有危機意識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張生金表示,無論大小型養豬場應具備危機意識、主動做好風險管理,落實以90度以上高溫蒸煮廚餘達一小時後方能餵豬,同時要執行車輛、人員進出牧場之清潔和消毒,業者在這段期間更要避免到疫區國家參訪,「要維護好自己的生命財產,不要讓畜牧業二度重創!」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張生金(攝影/劉怡馨)

台大獸醫院長周晉澄:非洲豬瘟與廚餘關係「深不可分」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也指出,非洲豬瘟的發生大多經由直接接觸感染而來,因此廚餘與非洲豬瘟的散播有著深不可分的關係,「歷史的記載可以回溯到葡萄牙的發生,最近中國病例不斷的出現也有很大的部分與廚餘使用有關,未適當處理的廚餘是現在明顯存在的致命傷。」

他再申21年前口蹄疫造成台灣畜牧產業立即損失1,700億以及每年至少500億的出口産值,強調當前防疫刻不容缓,不符合現代衛生管理的牧場應即刻改善,才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杜絕疫情,維護台灣養豬產業的春天。

台大獸醫系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攝影/劉怡馨)

廚餘養豬代表:吃飼料的豬會有飼料味,怕會影響豬肉品質

「這是我們的生命財產,理當會保護它。」新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李當期表示,新北市廚餘養豬場共90場、約6.7萬頭豬,他強調都有宣導業者要落實廚餘高溫蒸煮,「我們自己也很怕(非洲)豬瘟進來,都會相互督導。」

針對農委會提出的飼料差額補貼辦法,他認為「品種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也提及該方案是當天到現場才知道,未來是否改用飼料餵豬還需斟酌。他解釋,本土黑豬至少要養15個月才能符合上市體重150公斤的標準,自己飼養950頭本土黑豬,餵食豬隻的食物有一成是玉米粉和黃豆粉,其餘九成為廚餘,目前每日使用的廚餘量約12噸,標購成本約8,400元,另外還要再加上運輸和蒸煮費用。

李當期指出,廚餘的原料其實就是剩飯剩菜、比較接近人們所食,而飼料多為副食品組成、還有許多添加物,「養出來的豬會有一種飼料味,會影響豬肉品質。」因此本土黑豬是否能順利改吃飼料,還需時間考驗。

新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李當期(攝影/劉怡馨)

業者:台灣黑豬就要吃廚餘才會長得好,大場「代煮」怕帶疫病進來

台中市廚餘養豬協會理事長張進發也表示,很難說服黑豬業者改用飼料餵豬,「如果要禁止廚餘養豬,就沒有人要養這種本土黑豬了,或許政府投入輔導離牧比較有用,」他解釋台灣的黑豬就要吃廚餘才會長得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這是黑豬的特性,你沒辦法。」

而針對部分無法配合廚餘蒸煮的小型養豬場,他也反對以大場「代煮」的方式再分送給小場,他強調每個養豬場都可能帶有疫病,人員頻繁進入畜牧場只會讓感染風險提高。

「飼料養黑豬」代表:可透過改變飼養品種、廚餘來源來做改變

彰化養豬青農、漢寶增豐牧場負責人鄭育松則認為即使養黑豬,也可以有不同的作法。鄭育松曾養過白豬、黑豬和改良種黑豬,目前農場裡有7,000頭白豬,以及由「畜試黑豬一號」和「高畜黑豬」交配而生的改良種黑豬共4,000頭,他點出關鍵:不同品種豬隻的換肉率、屠宰率都會不同,因此飼養方式也要調整,不能拿白豬養法去對待黑豬。

鄭育松說,對比白豬屠宰率(宰後屠體重量,即一頭豬屠宰完扣掉頭、骨頭後共有幾公斤能販賣)達85%,一般黑豬只有50-60%、本土黑豬更低,相當於白豬只要飼養6-7個月就能上市販售,而黑豬則要養15個月才能達到上市體重(約150公斤),使得黑豬飼養成本相對較高,若用飼料來養黑豬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此外,他也指出,飼養黑豬的秘訣在於:拉長飼養時間,不可以一下子吃太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他解釋,黑豬的品種特性就是不適合短時間內給予過度營養的飼料,否則會造成豬隻體內脂肪堆積厚薄不均,「一塊瘦、一塊肥,不是長成均勻的五花肉肉質,這樣屠體品質會不好。」

品種不同的豬隻需要配合不同的飼養方式,圖為改良種黑豬。(照片提供/鄭育松)

如此一來,黑豬與廚餘的問題又該如何解?鄭育松提出兩點建議,一為改變黑豬飼養品種,「與畜試技轉『高畜黑豬』品種已六年,這種改良種的黑豬屠宰率可達80%,我都用素食配方如玉米、黃豆等,肉質一樣很好。」二為調整廚餘來源,他建議可選用地瓜、紅蘿蔔、葉菜類等農產品下腳料,再搭配豆乾、豆渣和餅乾碎屑。

但是他也認為如果想建立自己的畜產品牌,一定要在畜產飼料上做好把關,「這是食安問題,廚餘來源不固定、無法追溯,永遠無法過食安這一關,」強調養豬產業要轉型,要從改變豬隻食物的行動做起。

畜試所:將組技術服務團,協助業者做飼料配方諮詢

對於養豬業者的意見,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所長黃振芳指出,其實影響肉質風味的關鍵是脂肪酸的組成,因此只要控制好飼料配方、一定可以讓黑豬長得好又大,並非只能用廚餘養豬。他再指出,廚餘來源不一、品質不穩定,反而可能影響豬肉風味,同時廚餘養豬潛藏環境高風險,因此建議廚餘養豬場應該轉型成飼料餵食。

同時他表示,畜試所將結合學者專家組成技術服務團,提供養豬業者轉用飼料後的配方調整諮詢以及黑豬選育保種等相關協助,希望可以和業者一同度過眼前難關。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所長黃振芳(攝影/劉怡馨)

廚餘不養豬要去哪裡?環保署:要求民眾將廚餘瀝乾,可減少1/3體積

農委會迫切想改善廚餘造成的防疫漏洞,但過去養豬產業協助解決台灣的廚餘問題同樣功不可沒,當前若要輔導廚餘養豬場轉型,國內是否有足夠的廚餘處理量能?

環保署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左祥表示,國內一年銷往養豬場的廚餘共44萬噸,佔整體廚餘回收約7-8成,其中由家庭生產、各地清潔隊收集再標售給養豬戶的約34萬噸,平均價格為每噸500元,另有餐廳廚餘10萬噸,為餐廳和養豬業者私下自行合作。

林左祥指出,未來若要環保署接手處理所有廚餘量,會要求民眾先將廚餘瀝乾後再倒進回收桶,「廚餘裡有很多湯湯水水,經過脫水後會減少三分之一的體積,等於一年要新增處理的量只剩15萬噸,這些乾料要送進焚化爐就容易多了。」

廚餘會先送堆肥場,無法消化才焚化

他再指出,國內共有24座焚化爐,若以一年新增的廚餘量15萬噸(已脫水)計算,等於一天要處理411噸,這些廚餘每天會先送到堆肥場堆肥,無法消化的量再送往焚化爐焚燒;倘若411噸都要進到各地焚化爐,相當於每個焚化爐會增加17噸廚餘,「這對一個焚化爐要負擔的比例是很小的,小型焚化爐一天可處理600噸垃圾、中型900噸、大型1000噸,對原有垃圾處理量不太會有影響。」

此外,林也表示目前台北、宜蘭、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都在發展生質能源場,預計該六縣市未來每天能消化800噸廚餘,可望利用廚餘轉換沼氣發電,擴展更多解決廚餘的途徑。

不過有養豬業者反映蒸煮廚餘經常遭人檢舉,希望可以放寬空污相關法規。林左祥則回應,通常收到民眾檢舉養豬場臭氣沖天時,並非只針對廚餘蒸煮這一項,牧場本身管理條件、廢水排出前是否經過處理,都會影響周遭的環境問題。

因此他建議,業者可更新蒸煮設備,「有些比較大型養豬場的設備做得很好,蒸煮時有加蓋、水洗還有再經過處理,把產生的臭味問題都改善了,」否則若不符空污法規,他強調依法還是得開單。

(非洲豬瘟相關新聞,請點選這裡閱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