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坦承,馬立克疫苗出包影響50萬蛋雞,蛋農:缺蛋因素如骨牌,馬立克事件是開端

文/上下游記者林珮君、蔡佳珊

針對上下游獨家揭露蛋荒起源於馬立克疫苗失效,農委會昨日下午緊急召開記者會反駁,強調疫苗效力並非百分百,2-3%效果不彰都在合理範圍內。而事隔24小時,農委會今(22)日傍晚再度召開記者會,態度大轉彎,坦承確實有「不少」馬立克疫苗失效問題,種雞場業者也現身,承認前年有三成「海藍」雛雞發生疫苗接種失效,估計約50萬隻蛋雞受到影響。

不過農委會仍認為缺蛋主要因素,是去年水災導致130萬隻雞死亡,疫苗失效只是「部分原因」。但昨日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突然修正去年水災死雞數字,不是原先公告的50萬隻蛋雞,改口「今早細看數據才發現其實是130萬隻死亡」,遭現場不少媒體質疑,若連水災淹死多少隻蛋雞的數據掌握都有這麼大出入,實難叫人信任農委會掌控蛋雞生產與疫情的能力。

此外,農委會一再重申,從死亡雞隻的化製量曲線圖看不出有因疫苗問題而大量死亡的跡象,也遭外界抨擊,若連淹水死幾隻雞都是到今天才確認,又如何確保化製量統計數據為真?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昨日出示化製場數字表示並無雞隻因疫苗失效而大量死亡,今日記者會改口坦承確有其事,但認為受害蛋雞僅50萬隻。(攝影/劉怡馨)

專家沈瑞鴻:馬立克失效是事實!

昨日報導過後,《上下游》記者今日進行更多追查,發現許多單位開始噤聲、轉趨低調,不想對疫苗事件多做回應,也有蛋農開始擔心,掀開更多隱情後會危及產業,因此多傾向在檯面下討論,不願意公開發聲。而政府也長期把疫苗事件當作「業界傳聞」,不肯積極面對。直到今日,農委會首次承認有「部分疫苗效果上的差異」,國內最大海藍品種蛋種雞場「菁山牧場」也才現身解釋。

於農委會記者會說明蛋荒原因的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沈瑞鴻,今日接受《上下游》記者採訪時表示,馬立克疫苗失效是事實,「你們報導說得是確實的,我完全肯定。」

黃金城昨日表示,疫苗本來就有2%會失效,蛋雞打了疫苗仍有死亡是正常現象。不過沈瑞鴻說明,的確每年都會在蛋雞場看到這種「散發」的死亡案例,也就是一百隻雞可能有兩隻發病,「但是都沒有像106年底那個狀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大量死亡,」當時他就從蛋雞業者陸續聽到疫情,並非正常現象。

當時疫苗失效的影響仍可能延續到現今缺蛋,沈瑞鴻解析,雞農在雞死後雖然會立刻引進中雞復養,但是當時感染的雞也未必全部死亡,有些帶病的雞雖然存活,但是產蛋率下降,至今仍可能有些在養的老雞「有病在身」、進而影響蛋量。不過他再次強調,缺蛋的原因是綜合性的,馬立克疫情不是唯一原因,但確實也是其中之一,其他還有水災、飼養管理不當等因素。

另一方面,彰化陳姓蛋農私下向記者表示,去年年初許多雞農發現雞寮內「每日都有雞隻莫名暴斃時」,因無法預期繼續投入的飼養成本是否收得回來,乾脆「整批淘汰」、重新購置新雞,因此不少原本未罹患馬立克病毒的雞隻也可能一併被送走,更使得開產雞數量頓時往下掉。

黃金城改口,坦承確有疫苗失效

今日黃金城也改口,不否認有馬立克疫苗失效、且影響範圍比預期的2-3%還大,不排除失效原因可能是因為保存不當,例如液態氮的溫度不夠低所致。但他表示,造成雞蛋供需失衡的原因很多,包含農民不敢使用芬普尼進行蚊、蠅、雞蝨防治,以及氣候異常,皆導致全年度產蛋有下降1-2%情形;以及過去加工業者多使用格外蛋做液蛋,去年起則規定改用殼蛋,也讓鮮蛋短缺問題更加明顯。

沈瑞鴻推測可能是疫苗在保存過程出現瑕疵,造成疫苗失效。馬立克疫苗都是從國外進口,經過家畜衛生研究所做疫苗檢定,確定有效合格才會放行。因此比較可能是在後續流程出差錯,「馬立克疫苗很特別,要保存在液態氮(-196°C)冰桶裡面,不是一般4°C的冰箱,假如液態氮的條件沒弄好,可能就變成失效疫苗,或是降低效果。」

突增80萬隻幽靈死雞,化製場呈報數字是否可信?

黃金城也指出,從去年監控的死雞化製數量來看,僅在八月份發生823大水後出現化製高峰點,而在其餘月份中,未見農民所謂的「大量雞隻暴斃」情形,質疑「真的看不出有大量死亡,不然這些雞屍體要跑到哪裡去?」他強調,不排除106年下半年有部分馬立克疫苗效果不好的情形,但造成的雞隻死亡數量應該不多,也不是造成今年的缺蛋潮的主因。

不過現場不少媒體質疑,若農委會連淹水造成雞隻死亡數量都能從50萬隻突然上升到130萬隻,如何確保化製數量的統計為真?黃解釋,是因為蛋農普遍有超養情形,或是有養雞場並未取得登記證,因此政府第一時間未掌握確實數字。

化製場「低報多收」 幽靈雞口被送往地下屠宰場、魚飼料

另一方面,當養雞場有雞隻斃死時,農民會統一交由化製廠處理,但部分蛋農也坦言,化製廠時常出現「低報多收」的情形。為了避免死雞數量太多、遭防疫單位「關心」,因此不敢陳報確實數字。據知情人士透露,政府掌握的化製廠化製數量最多九成,還有很多的「幽靈雞口」被送往地下屠宰場、甚至做成魚飼料,「化製」變「肉製」,是產業間另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種雞業者坦承疫苗出包,影響至少50萬隻雞

針對有媒體報導種雞場拿錯馬立克疫苗施打,黃金城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馬立克疫苗的外觀和其他疫苗差異甚大。而中華民國養雞協會今日接受採訪時,蛋雞組課長王榮生表示,針對國內最大「海藍」品種蛋種雞場「菁山牧場」,於106年9、10月過後所孵育的170萬隻雛雞中,確實有二至三成的蛋小雞發生疫苗接種效果不好的問題,但不清楚是疫苗本身問題還是其他使用因素,而目前未接獲其他種雞場有類似問題。

對此,「菁山牧場」場主呂祥達回應,前年9、10月兩個月中所生產的150萬隻蛋小雞中,的確有三成受到疫苗效果不好的影響,但認為頂多波及50萬蛋雞,並非如外側說的發生「上百萬雞隻暴斃」的情形。

「菁山牧場」場主呂祥達。(圖片截自農委會直播畫面)

疫苗失效主因為何?受害蛋農能否拿到賠償?

記者再致電國內有出售「馬立克疫苗」的台灣英特威動物藥品股份有限公司,王姓職員回應,不清楚事情始末、還要再了解;龍馬躍疫苗公司台北辦公室也表示「第一次收到有(疫情)反映,會再聯絡廠商。」

但關於疫苗失效的主因究竟涉及疫苗本身、抑或是業者保存不當導致,後續的賠償方式又是如何?業者不願多做回應。只有受害蛋農出面說明,「幸運者」能以一隻「海藍雞屍」換得120元補償金,或是按照比例賠償,也有蛋農「一毛錢都沒拿到」。對此,農委會和中央畜產會皆表示,該事件屬於商業行為的糾紛,不會直接干預,但會從旁關心。

各個廠牌的馬立克疫苗。(圖片截自農委會直播畫面)

眾所皆知秘密,為何蛋農不敢通報?

民間蛋雞業者雖然普遍反映,在去年2月過後有高達上百萬隻「海藍」蛋雞因疫苗接種失敗、最後感染馬立克病毒死亡,但為何從死雞化製統計表上看不出來?各地防疫單位也稱未接獲通報?這樣的大規模蛋雞暴斃,只默默在養雞業產上、中、下游間,形成「眾所皆知的秘密」。

對此,一名受害嚴重的蛋雞場場主解釋,起初不了解是什麼「怪病」染感養雞場,根本不清楚狀況,「那時候每天看著雞暴斃,真的很自責,為什麼雞一直無故死亡,難不成自己不適合養雞。」直到各地蛋雞場反映出事的皆為「海藍」品種的蛋雞時,農民將死亡雞隻拍照、請教獸醫,才得知是感染馬立克病毒,並往上追溯死因、推測是種雞場的疫苗統統「出包」了,「但是要怎麼通報?我們只是小蝦米,誰敢得罪疫苗大集團?我們只能拼命跟中雞場反映。」

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蛋雞場擔心通報馬立克疫情後,整批蛋雞會遭嚴格檢驗,「只要檢驗中有一隻被檢測出,體內有流感病毒,那就得面臨全場被撲殺的命運,誰敢冒著被撲殺的風險通報?」同時雞場使用的飼料、環境和設備也會被放大檢驗。蛋農為求自保,發生疫情也只能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清。

雞農:「若通報可能要全場撲殺,損失一次好幾百萬」

從通報處理上能看出蛋農面對疫情背後的擔憂,屏東陳姓蛋農就解釋,其實場內發生疫情時,為了避免全場雞隻被撲殺的命運,許多養雞場會採行「私下處理」的方式,例如自行投藥治療,「人都會生病、雞怎麼不會?其實流感就是雞的感冒,有時候休息幾天、不要勉強牠下蛋,或是餵藥,過幾週就會康復。」

蛋農描述,自己養雞場共四棟雞寮,「當一棟裡面的部分雞出現感冒症狀時,你一旦通報、診斷是禽流感,那就是全場都要拿掉。」雖然政府有補助六成的蛋中雞購置成本價,但先前飼養投入的飼料、人力開銷還是得自己吸收,以及之後將有半年時間需全場清空、待消毒和檢驗通過後,才能再飼養下一批蛋雞,「對農民太傷,那個一次損失是好幾百萬。」「一隻蛋雞通常會養到兩年,從80週齡以後才開始有賺錢,飼養天數很長、業者不可能想拼那個(註:指向上通報疫情)。」

缺蛋因素如骨牌,馬立克事件是開頭、環環相扣

儘管農委會不斷強調「馬立克事件」僅影響去年上半年度的雞蛋供應,並不會造成今年以來的缺蛋問題,但許多蛋農皆認為,「缺蛋因素是環環相扣的,不可能是單一事件造成,但也不能輕忽每件因素的影響力。」

台東「永泰牧場」老闆卓基文表示,芬普尼禁令後,蛋雞場沒有驅蟲的合法用藥,雞蝨問題無法解、也讓母雞產蛋量受到影響,「最多還有下掉一成的。」屏東「大武山」老闆翁頂翔也認為,通常去年年初蛋雞場剛進的中雞,在今年一月過後就會陸續淘汰,但因為市場缺蛋、蛋價又高,因此蛋農就繼續仰賴這些「老母雞」產蛋,「產量當然下滑!」

一名屏東雞農解釋,「本來蛋庫是滿的,因為馬立克的關係,清空了所有庫存蛋量,因此蛋價慢慢上漲,」加上許多受「馬立克事件」所苦的蛋農想淘汰換新中雞,而中雞場訂單接不完、蛋農遲遲排不到新一批年輕母雞,只能仰賴產蛋率較差的老母雞繼續撐場,「大家訂購新中雞要排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輪到,因此決定先用『換羽』代替換新中雞,這時就演變成全台都是老母雞居多的局面了。」他強調,種種因素導致雞蛋供給量上不來,雞蛋缺口才會越裂越大。

量販店架上的雞蛋供給量不比以往,甚至寄出公告:一人限購一盒雞蛋。(攝影/林珮君)

產業鏈環環相扣,彼此掩護不願聲張

一位熟悉家禽產業的專家指出,「這個產業就是層層相扣,如果疫苗有問題,但是他就是依靠這個種雞場和疫苗公司,能選擇的也不多,得罪他們,萬一被封殺怎麼辦?如果你惹毛他,他不賣給你怎麼辦?」

這位專家說明,疫苗好用的就那幾支,其他品牌的效果不見得一樣,種雞場不想得罪疫苗廠,中下游的蛋雞場也不想得罪種雞場。他舉例,之前就曾有養雞場惹怒種雞場,結果被全部的種雞場聯合起來封殺,無雞可買,甚至只能自己進口應急,最後還是關門大吉。

「這個產業就是建立在一個巧妙的平衡上,從上游到下游每個環節都是,種雞場平常是競爭關係,但是遇到問題會聯合,蛋商之間也是,飼料廠也是。」專家指出,產業秘密不對外聲張是常態,「自己解決掉最好,講出來有什麼好處?就被人家公幹而已。對方倒了,對他也沒好處。」

學者:獸醫師不足,無法提供雞農足夠諮詢

一位畜牧學者觀察,許多雞農看到雞生病不敢通報,其來有自。他分析雞農心理,「他會害怕,擔心是高危險病原禽流感,整個撲殺的話,他的財產會不見。」因為政府的補助只限於合法畜牧場,不合法的,撲殺通通沒有賠償。至於部分畜牧場雖是合法,但是飼養數量超過登記數量,譬如只能養三千隻卻養了五千隻,雞農擔心若通報也會受罰。

他指出,雞農的飼養管理觀念的確需要提升,也慢慢在改善了。另一問題是獸醫師不足,無法提供雞農充足的諮詢,一般養雞場大都仰賴飼料廠的獸醫,但是飼料廠獸醫要照顧太多畜牧場,根本分身乏術。

將進口460萬顆雞蛋 與加工業者「以蛋換蛋」

在蛋農反映「缺雞」的同時,當前市場上每日仍有2千至5千箱的雞蛋缺口,為解決用蛋需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已盡力輔導產地雞農加速新母雞投入生產,一月以來有175萬隻加入生產行列,預計從三月中旬以後產銷可逐步回穩。此外,農委會也預計從本月23日起,於美國和日本進口2萬3千箱、共計460萬顆雞蛋,補充市場需求。

然而國外蛋品與我國的檢疫標準有所差異,例如台灣規定蛋品中的芬普尼殘留標準不得超過10ppm,但美、日對雞蛋的芬普尼殘留上限為30ppm、20ppm,對此,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說明,進口食品還是得符合我國檢疫規範,蛋品輸台時會先經食藥署把關檢測,若芬普尼超過10ppm,就會退回出口國,不會流入市面。

此外,他也指出,12日政府與多家雞蛋加工業者協商,希望業者先釋出加工用的冷藏庫存蛋、補充家庭鮮蛋消費需求,至今已調度1萬箱雞蛋;而月底會將進口雞蛋優先輔導加工業者使用,如同「以蛋換蛋」,「進口的關稅等費用我們會再跟業者討論,由政府補助部分成本。」同時他也呼籲,消費者宜優先選購國產蛋以支持本土蛋農。

政府首次大開外國雞蛋窗口,補足市場缺口

面對這一波國產雞蛋價格波動,台北市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傳謨表示,雖然雞蛋長期列在可進口名單中,但因為關稅高、進口後屬於高價位商品,加上國內蛋雞數量充足、可滿足內需市場,因此進口雞蛋數量始終不多。今年蛋價上漲原因出自於去年種雞場疫苗失效以及畜牧場淹水,讓蛋雞傷亡慘重,加上疫情、氣候因素衝擊產蛋率,導致雞蛋供應自去年中旬就開始吃緊,因此首次看見政府大開外國雞蛋窗口以補市場缺口。

不過他也認爲,106年國內雞蛋產量最高峰、日產11萬箱時,就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如今日產量約在10萬箱左右,「其實(供給)還是夠的,民眾去市場不該搶購,主要是害怕心理,擔心漲價、只好一直囤蛋,過年前就是這樣,家戶都買了過量的雞蛋,導致年後雞蛋買氣不好,因為家裡冰箱都還有。」他強調民生物品必須補足,但是不該用「蛋荒」過度形塑市場恐慌。

國內雞蛋價格創20年新高,農委會緊急進口美、日蛋補缺口。(攝影/林珮君)

蛋農批:農委會進口打壓生計

國內雞蛋銷售以「蛋商向牧場收蛋」的模式為主流,另外也有自營通路商收購或是自創品牌。上漲的蛋價形成消費地、產地兩樣情,雞蛋進口政策引發部分蛋農的不滿,他們直言,馬立克事件和823淹水都讓蛋農損失慘重,好不容易苦過一年,遇上高蛋價、農民有機會補回先前虧損,但政府卻在此時宣布開放進口,大批農委會干預市場、打壓蛋農生計。

屏東陳姓蛋農認為,政府無視種雞場「出包」問題,只要求蛋農盡量供應雞蛋,「我們又不是製造業、可以拚命製造出雞蛋!中雞也不是買來就會下蛋,銜接要時間,但不該立刻開放進口。」來自高雄的蛋農也感嘆「蛋荒」主因是雞死光了、農民根本沒雞可下蛋,指出過去雞蛋日產最高可達14萬箱,而「馬立克事件」後,近半年的日產量都維持在9.5萬箱左右,加上後續有淹水、疫情和氣候異常等因素,蛋的缺口才會不斷擴大。

隱藏在高蛋價背後的是出包的蛋種雞場、水淹重創的中雞場,以及一系列因素左右著產蛋率高低,時至今日,不少蛋農仍反映場內產蛋效率僅六、七成,國內缺蛋情形未解,蛋雞和蛋農重返生產高峰陣線需要時間,每一顆雞蛋始終都得來不易。

閱讀前文:

(獨家)蛋荒真相!國內首次種雞場疫苗出問題,百萬雞隻暴斃,防檢局全無掌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