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爭議》酪農:勿以偏概全抹煞酪農努力,動社:政府與乳品業需制訂動物福利指標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揭露,五成以上的台灣乳牛飼育出現五大問題,包含負能量平衡、熱緊迫、專業照護不足等,引發酪農界強烈反彈,認為動社僅走訪30個牧場就斷定台灣乳牛未受到良好照顧是「以偏概全」。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估計,約有1─2成的酪農場算是「後段班」,表現較為不佳,其餘應在水準以上。

酪農強調,絕不可能虐待牛,牛一不舒服就不會產乳,「只有讓牛舒服,我們才有回報。」梅桂農場負責人甘智仁指出,為了改善乳牛熱緊迫,多數牧場均裝設了灑水設備和電風扇為牛隻散熱。陽柳牧場經營者呂冠辰表示,大部分酪農都是善待牛隻的,少數牧場受限於酪農年紀大,沒有人幫忙,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需要有技術人員去輔導,「但是願意改善的酪農越來越多,不然就會被淘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酪農面臨天候、人力不足等挑戰,呼籲政府應協助酪農產業升級,制訂「動物福利規範」並提出具體配套方案,並呼籲乳品業提出具體「牛乳收購動物福利政策」,針對用心照顧乳牛的酪農給予更好的收購價,才能協助酪農投資改善牧場設備。

乳牛福利備受各界關切(圖片來源/梅桂農場)

新聞小知識:全台登記牧場約有500餘間,酪農普遍飼養荷蘭牛,為泌乳量高產的牛隻品種。小牛飼養到一年半後開始進入懷孕生產,懷孕期間為280天,會有部分懷孕、泌乳期間重疊。每頭乳牛平均可泌乳天數為305天,平均每頭乳牛泌乳量約30公斤。乳牛平均商業壽命(可穩定泌乳)約5.4年,若無法穩定泌乳後則淘汰進入肉牛市場。

梅桂農場:每個人都想把牛養好,調查報告並非全貌

全台第一個斥資千萬裝設「泌乳機器人」的梅桂農場甘智仁表示,「大家都是壓身家財產去養牛,每個人都背負龐大的貸款,每個人都想把牛養好」,動社揭露的問題「部分是事實,但是並非全貌」,且酪農已有盡力改善。

動社指出,台灣高溫多濕,乳牛全年有6-8個月處於「熱緊迫」狀態(溫溼度指數THI高於72),甘太太表示,自家牧場透過裝設感應式灑水設備,只要牛感到熱靠過去就會灑水,其他牧場若非感應式也會定時噴水、造霧,並裝設垂吊式電風扇改善。

針對動社指出乳牛因人工操作不當,導致乳房炎比例過高,甘智仁認為,「沒有酪農敢請生手去搾乳,乳汁只有稍微差錯,整桶奶都得倒掉,沒人敢這麼好膽。」為了舒緩乳牛漲乳壓力並減少出錯機率,國外酪農多數採用機器人搾乳,梅桂農場借款千萬購買全台第一台泌乳機器人,「為了買這台,差點鬧家庭革命,」甘太太感嘆,因為搾乳都不能休息,職業傷害嚴重,而在梅桂農場採用機器人後,也有其他酪農準備跟進。

YouTube video

陽柳牧場:年輕人投入後改善牧場品質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畢業、投入酪農業的陽柳牧場經營者呂冠辰表示,大部分酪農都願意善待牛隻,少數牧場受限於酪農年紀大,沒有人幫他的忙,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需要有技術人員去輔導,評估藉由什麼樣的設備系統,改善效率,「但是願意改善的酪農越來越多,不然就會被淘汰。」

針對動社提出乳牛在生育後六十天又會被人工配種懷孕,因同時懷孕及產乳,導致營養與體力雙重消耗影響健康,呂冠辰表示,「我們牧場是不會發生的,會由獸醫診斷,等到子宮狀態都調整好,才會開始配種。如果太早配,對後面管理會有很多麻煩。」

針對熱緊迫問題,呂說明,幾乎每個牧場都有噴霧吹風設備,夏天正中午可能會有熱緊迫,要確保每隻牛都淋到水,徹底把皮毛淋濕,再吹風,把熱氣散掉,自家牧場還會額外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效果很顯著。

多數牧場配有噴霧、風扇等降溫設施協助乳牛緩解熱緊迫(圖片提供/梅桂農場)

泌乳量過高、生手操作不當影響健康?酪農反駁

動社指出,荷蘭牛為人工育種的高泌乳品種,產量約為自然狀態下的3倍,但荷蘭牛原生長在溫帶,來到台灣後面臨濕熱天氣,高泌乳量對乳牛造成的身體負擔更大。

弘勝畜牧場負責人吳振村表示,乳牛品種改良後,加上營養豐富,產乳量自然比較高,大陸平均取乳量甚至到40公斤。甘智仁也認為,國外平均泌乳量40公斤是很平常的事,台灣也可以達到,並沒有虐待,「只要伙食營養很好,牠就會產乳量高,我們每頭牛營養都有專門營養師在計算。如果養得不好,產能就低。」

至於酪農業人力不足問題,政府即將開放酪農業聘僱外勞,是否可能會因未經訓練導致對牛隻不利?呂冠辰表示,已有動物科學背景人士成立專業輔導公司,協助牧場員工訓練,也有乳品廠的輔導員會協助訓練新進員工擠乳,避免機器對乳房產生傷害等,「只要牛越舒服,其實我們的效益會越高。」

動社:調查目的是要政府正視酪農面臨的挑戰

針對酪農提出「以偏概全」質疑,陳玉敏解釋調查方式,是在全國包括四大酪農產區隨機抽樣30個牧場,並非特別挑選表現差的案例,30個牧場中有24個有拍攝現場錄影畫面。

陳玉敏指出,照顧乳牛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在訪查過程裡,動社十分清楚有好幾個牧場,如台南梅桂牧場,把乳牛的福利放第一位,願意為乳牛投資各項可以增進動物福利的設施,他們非常欽佩。

動社指稱可能超過五成牧場不符標準,是指世界各國建立的「乳牛飼育動物福利評分基準」,動社簡化為五大指標,若根據這五大指標去檢視及評分,便會知道台灣酪農戶整體的狀況為何。她強調:動社公布調查推動此議題,目的就是要政府正視台灣酪農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專業飼養及獸醫人力不足、許多畜舍過於老舊、動線設計不當、終年潮濕骯髒,去角、烙印、嚴重跛足時修蹄,皆在沒有疼痛舒緩或麻醉的狀況下進行也是事實。

不過有畜牧學者指出,直接拿國外指標來看台灣現狀會有所偏差,其實國際上在討論動物福利評分基準時,也考慮到各國環境不同,認為各國應該建立適合自己的福利評分指標。

配有風扇降溫設備的牧場,牛在牛床上休息(陽柳牧場提供)

陳玉敏表示,歐美、紐澳等國為提升乳牛動物福利早已有「乳牛動物福利規範」供產業依循,畜舍管理模式逐漸以自動化設備如擠乳機器人、小牛自動餵奶機器人、自動刷背機、打掃機器人⋯⋯等,來取代需要大量勞力的飼養工作,不但能減少工作人員辛勞,也能降低對乳牛造成的緊迫,進而降低乳牛疾病。台灣雖有部分農場引進,但因資本不足,多數仍仰賴人工。

動社認為,台灣酪農多數全年無休,政府必須協助酪農取得銀行低利貸款,導入機械設備減少人力負擔,從育種到飼養提供更多配套措施,制訂生產系統規範,透過分級評鑑鼓勵酪農升級,而非僅是開放外籍移工,責任都由農方來扛。

牧場配置噴水和大型風扇,為牛隻降溫(陽柳牧場提供)

解決熱緊迫從育種做起,以色列培育耐熱乳牛

針對台灣天氣濕熱,導致乳牛熱緊迫問題,陳玉敏表示,雖然酪農已盡力採用噴水降溫等方式,但仍難完全解決問題,政府應積極採取育種改良,培育更適合本地氣候的乳牛品種。

例如天氣炎熱的以色列,有九成的牧場參與政府啟動「乳牛群性能改良計畫」(DHI),完整蒐集個別牛隻從出生到淘汰的健康及產乳相關資料,並有育種協會、種公牛及人工授精中心及獸醫服務團隊,培育適合耐熱的乳牛品種,系統化管理乳牛的健康。

紐西蘭的DHI計畫則是由政府及學術單位合作進行,並有輔導團隊專門協助酪農解決問題。此外,各國牧場高比例使用「電子健康監控系統」進行每隻牛的健康管理,隨時監測牛隻採食量、呼吸心跳、反芻率、躺臥時間等數值,定期由專業人員或獸醫師評估牛隻體態及行動狀況,以利照養者及獸醫師隨時根據每隻乳牛的身體狀況進行不同的營養需求調配及照顧。

乳品公司也應負責,公開說明動物福利政策與乳品收購原則

除了呼籲政府建立制度,陳玉敏表示,酪農生產牛奶幾乎全數交給全台29間乳業公司,乳品業必須制訂動物福利乳品收購政策,乳牛照顧越好的酪農,應以更好的價格收購,並對社會公開福利指標與收乳品質評鑑,提供消費者知的權力。

針對有部分乳品公司宣稱,收購牛奶均符合動物福利,但卻拒絕公開評鑑指標與內容,宣稱這是該公司的「know-how」不能公布,態度引人質疑。陳玉敏舉例,在國外已有完善乳牛福利指標,例如必須有設計良好的「牛床」,讓長期需要躺臥的乳牛有適合休息之處,也能提高牛的產乳量,乳業公司必須清楚提出指標,而非只是宣稱符合「動物福利」卻未能提供第三方公正單位檢視。

學者:多數酪農努力不忍苛責,台灣超過十年未做牧場評鑑

針對動社揭露問題,長期研究乳業的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表示,台灣登記的牧場約有500多間,因台灣已經超過十年未做牧場評鑑,他無法評判是否有過半數牧場未達動物福利標準。但根據他的理解,大約有1─2成的牧場表現較為不佳,其他應有達到水準,乳牛照顧工作繁重,多數酪農相當努力,他表示「不忍苛責」。

徐濟泰坦言,如果從台灣先天氣候來看,每一個牧場都會發生熱緊迫問題,只是程度輕微嚴重,例如同樣採以噴霧降溫,如果酪農將噴霧用的水先冰鎮,噴出來的水霧效果,就會好過常溫水。或者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太子樓或通風陀螺,讓熱氣不要灌入地面等,都可以盡量減少牛隻壓迫。

徐表示,國外乳牛的商業壽命,多半在8歲以上(台灣為5.4年),乳牛生產後是否有好好的「坐月子」,提供高濃度的營養減少「負能量平衡」都會影響乳牛健康。若乳牛月子做不好,身體免疫力差,又加上勞工擠乳消毒時稍有閃失,就容易發生乳房炎,讓體弱的牛更衰弱,月子如果有坐好,乳房炎數據也會往下掉,是環環相扣。

一年內建立牛隻福利指南,需要各界討論

徐濟泰表示,農委會已委託進行「牛隻友善飼養指南」,希望一年內能制訂明確指標,包含從小牛、女牛、懷孕牛、泌乳牛都有不同需求,提供各項具體指標。例如不同階段的牛隻需要什麼樣的空間環境,降溫設備應達到什麼標準等,需與民間團體、業界充分討論後,制訂導引。

徐濟泰也提醒,如果只有制訂指南,而沒有進行評鑑,未必能落實動物福利作為。另外,制訂標準是要採取「低標」、牧場只要能達成基本條件就好,或是要採取「高標」要求嚴格,但可能僅有少數牧場有意願能力挑戰,其他酪農甚至會認為是「被逼著離牧」?這些都需要各界思考。

另一位不具名的畜牧學者表示,動社提出乳牛健康議題是好事,但對乳牛真實生理狀態、酪農現場實務的解讀不完全正確,不但無益於引導酪農解決轉型的迫切關鍵問題,達成動物福祉改善的目的,反而容易導致社會大眾對酪農產業的誤解而造成傷害。「動社的建議在技術面上每一個項目的改善都代表巨大的專業人力設備資源投入,將直接反映到鮮乳的價格上,這需要消費市場在價格上做出對應的支持,以及主管機關在法令與制度上的援助。」

延伸閱讀:

動社揭露,五成乳牛飼育出現熱緊迫、乳房炎等,呼籲制訂福利規範,乳業協會:僅少數個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