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最慘的春天!天災嚴重,政府祭出多項補助,蜂農:養蜂50年罕見零收成

今年一、二月發生旱災,造成荔枝、龍眼等蜜源植物開花率不到一半,蜂蜜產量更銳減至往年的十分之一。因應天災,農委會農糧署、農委會輔導處、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苗栗農改場)提供各項補助,包含為了延續蜂群生命提供砂糖補助;另將「蜂群救助」納入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每箱補助600元,且可依養蜂場實際數量申報,不設申請上限;同時開放七種養蜂小型機具的補助申請。

因天災頻仍難預期,農糧署表示,將開辦「養蜂產業保險」,正與農業金融局研擬細部內容。

養蜂協會:旱災影響開花不利,龍眼蜜量幾乎掛零

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鄭金崑表示,「今年蜜源確實很少。」因受到旱災影響,荔枝樹和龍眼樹的開花率都十分不理想,蜜蜂幾乎採不到花蜜。以荔枝樹來說,好一點的地方還有往年的三到四成產量,龍眼樹則是狀況更慘烈,蜜產量只剩往年一成,有些地方甚至掛零。

養蜂近五十年,主要在台中霧峰採蜜的蜂農黃源財也嘆,「遇到這種連花都沒有開的,這是第二次碰到,也是最嚴重的一次。」依據他的了解,中部的龍眼和荔枝蜜幾乎零收成,主要是因為去年暖冬和今年一二月的旱災影響。他進一步表示,今年人員持續到霧峰探勘開花情形,但一直等到清明節都還沒有花,索性連蜜蜂都不出動了,因為真的無蜜可採。

以往盛開的龍眼花今年幾乎看不到(攝影/蔡佳珊)

苗改場:提供砂糖補助,幫助蜜蜂續命

苗栗農改場產蜂課課長吳姿嫻說明,蜜蜂一年就只採收一次的蜜,而蜂農在採蜜前的這期間,也必須餵食足夠的糖蜜給蜜蜂,維持其基本所需。一般來說,蜂農會使用砂糖作為餵食蜜蜂的糖蜜來源,而這也是養蜂的「必要成本」,而今年因為天然災害,導致蜂蜜減產,蜂農收益低落,因此今年將提供「砂糖補助」。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技士、養蜂產業相關負責人彭權翊補充,提出申請需要有「養蜂事實」的登錄,而其餘申請所需文件以及申請期限,因為會議昨(29)日方討論出方向,細節正在研擬中。

針對砂糖補助,黃源財表示,「對蜂農多少有補貼一些,是一個好的照顧。」不過他也建議,目前有許多蜂農年事已高,對於申請補助、填寫文件、登錄資料等流程都不瞭解,雖然各地產銷班也會幫忙協助,但若是能夠再讓申請流程更簡化,對整個養蜂產業則會有更大的幫助。

「蜂群救助」納入天災救助,可依實際養蜂數量提出申報

另一項養蜂產業的補助調整,是將「蜂群救助」納入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當中。吳姿嫻解釋,過去養蜂的天然災害救助,因為往往是颱風將蜂場的蜂箱吹壞,因此只針對「蜂箱受損與否」來做災害補助的判斷,不過這幾年氣候異常,寒害、暴雨等天然災害後,蜂箱還在、但蜜蜂蜂群死亡的狀況越來越多,因此計畫將「蜂群救助」也納入天然災害的補助項目之ㄧ。

除了不再只透過蜂箱損壞與否作為補助依據,針對此次天災,農糧署也提出「取消最高補助上限」的調整。

彭權翊說明,依據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規定,蜂箱半毀每箱補助300元,全毀每箱補助600元,每場最高補助額為4萬9千元。不過,根據農糧署近三年的統計,每一場養蜂場的平均蜂箱數為163箱,若是以蜂箱全毀(每箱補助600元)去計算,最高只補助82箱。亦即超過83箱的養蜂場則根本血本無歸,而目前國內多數養蜂場都超過一百箱,因此本次取消補助額4萬9千元上限,養蜂場可依據實際的養蜂箱數申報。

開放七項機具申請,補助價格額度1/3

另外,在小型農機方面,也開放七項機具讓蜂農申請。包含刷蜂機、採蜂王乳機、採蜜機、抽蜜機、攪糖機、蜂糧攪拌機、乾燥機,補助額度為價格的1/3,有需求的蜂農就近向各地區農會申請即可。

蜂蜜價格是否波動?蜂農:去年有留一些

而蜜源減少,是否會影養今年蜂蜜價格?鄭金崑表示,由於去年蜂蜜收穫多,蜂農們多少有留取庫存,據他瞭解今年價格應該不至於會高太多。黃源財也說明,其實近五年來蜂蜜收成狀況都不太好,去年是五年中最豐收的一年,大部分蜂農都知道必須要「留一些底」,因此今年價格應該不會太過昂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