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吃飯要更聰明!汛期將至,農委會客製化產區氣象,建立智慧防災SOP

智慧農業是否能在在防災發揮功效?五月汛期第一波「實戰」即將登場。梅雨季節來臨,再加上極端氣候頻仍,農委會昨(9)日召開記者會說明防災新科技,從災前防範、災中應變至災後復原,導入氣象新科技,建立一連串的防災標準流程。

結合公私部門「客製化」農業氣象,主動災前防範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氣候變遷越來越明顯,導致氣象難以預測,農委會與中央氣象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天氣風險公司等公私單位合作,透過搜集與分析氣象資訊,並「客製化」農業氣象,從被動救災轉為主動防災。陳表示,今年汛期為整套機制的第一次「實戰」,而未來也將陸續應用在各類農業災害應變上。

「災前防範」以氣象資訊的掌握為主要重點。陳駿季表示,過去氣象資訊的獲得皆以氣象局發布為主,在應變上會有時間差,再加上發佈資訊為全國性的,對於需要日照、土壤等更多細節訊息的農業來說,並沒有那麼精準。未來將透過「農業專屬氣象站」、「客製化作物氣象預報」、「分析歷史資料」來提升農業氣象的精準性和適切性。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攝影/段雅馨)

以「產區」細緻化分析,對比颱風九大路徑

農業專屬氣象站的部分,他表示,目前在各縣市已架設完成130個測站,未來將透過測站掌握專屬農業的氣象,再依照不同的作物生產區,客製化該區的農業氣象預報以及該防範注意事項,目前客製化產區數量累積至57個,之後預計以每年10個產區的速度增加客製化範圍。而歷史資料的分析,則將過往的颱風經比對過後分類出九大路徑,再藉由路徑可能會影響哪些作物產區,提供該區需要的防災作為。

陳以107年7月瑪麗亞颱風為例,其屬於第一類颱風路徑,主要警戒區為基隆市、新北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再根據每一縣市可能受災的風險作物,例如,宜蘭縣過往有災損紀錄的作物有水稻、梨子、青蔥、紅龍果等,針對不同作物提供相應的防範措施。

以瑪麗亞颱風舉例說明_農委會提供
不同地區可能受災風險作物_農委會提供

穩定農產供需,蔬菜備貨3600公噸為基本線

而穩定農產品供需也是事前準備的另一項工程,陳表示,今年已預備好402.8公噸的災害儲備糧,以及3000公噸的冷藏蔬菜和600公噸的根莖類蔬菜。農委會農糧署企劃組組長柯勝智進一步補充,蔬菜備貨的部份,會以3600公噸為基本線,作為汛期與颱風來襲時第一階段的調配,若是仍沒辦法滿足市場需求量,則會啟動緊急進口機制。

擴大推動農業災害保險

另外,也將推廣農業災害保險,目前已開發保險的品項包含了梨、釋迦、鳳梨、養殖水產、禽流感、農業設施等,正在開發中的有甜柿、棗子、番石榴、玉荷包荔枝,未來規劃將紅龍果、桶柑、葡萄、西瓜、鱸魚、吳郭魚等納入保險品項。

套讀情資預警豪雨災情,鼓勵縣市以無人機迅速勘災

「災中應變」則是透過「農業災害情資網」即時標示出災害區域,以「地理資訊系統(GIS)」將雨量、淹水潛勢圖、作物生產區套疊與視覺化,並且運算出可能淹水的規模。再搭配氣象局最新的「雷達降水推估技術(QPESUMS)」提升區域降雨精確度,輔助預警豪雨災情。

而在「災後復原」方面,將利用無人機協助勘災(UAV)以及推估農損。陳說明,無人機的空拍適合較無遮蔽的露天作物,例如水稻、香蕉、鳳梨等,目前已完成12種作物的災損空拍以及影像分析技術。

陳進一步表示,過去無人機的技術主要由農業試驗所研究,目前技術已測試完畢,接下來就希望能讓各地也能運用此技術。在今年初時已跟各縣市聯繫,目前有表示興趣的縣市為嘉義和花蓮,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縣市運用無人機協助勘災。

line圖片發送農民群組,鼓勵農友下載app取得最新資訊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氣象環資部總監賈新興表示,此計畫自兩年前開始進行,主要是將對農民生計影響甚鉅的氣象資訊,透過更細緻化、客製化的方式,提供整個農產業更精準的判斷。未來會持續累積資料庫做進一步的分析,而除了技術層面上的更新,如何將資訊傳遞給農友,則是可以不斷滾動修正的部分。

針對農友如何接受到資訊,陳駿季也回應,會有系統地透過不同管道讓農民知道。而現有最直接也快速的管道,是藉由改良場開辦的農民學院,每一個班級都會開設一個Line群組,透過Line使用上習慣的「圖片式」方式,將資訊作成圖片,發送至群組裡,也會在電視、廣播等不同管道散播資訊。

另外,陳駿季也鼓勵農友下載「農作物災害通報」APP軟體,任何與農作相關的災害資訊都會即時更新在軟體內。他也透露,農委會未來將進行「一品項一團隊」計畫,讓每項作物品項都有改良場專屬團隊去研究與服務,在平時種植技術、災害防治等都統一由該團隊向農民做輔導,整合目前「各自為政」、散落在不同場區的研究量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