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分,颱風過後,台東已經連續過了十幾天的艷陽天。白天變得很長很長,太陽赤焰,天空蔚藍,我在家三不五時會遠遠地看到從鹿野高台飄出的熱氣球或飛行傘,說是飛行,比較像是漂浮,從遠而近越來越大,惹得棕狗KABEE在陽台狂吠。

默默米收割
前陣子颱風帶來的豪雨瘋狂地落下,雨滴落在屋頂發出的厚實聲響,幾乎讓我以為屋頂會被壓垮。因為擔心默默米,開著老麵包車回池上看看,車子要開到田邊得先爬過一個陡坡,老車子發出嘶吼用一檔放盡全力地爬上坡,我的視線還在因為車子的顛頗而上下搖晃、模模糊糊,眼前突然印入了一片黃澄澄、金光閃閃的波浪。感謝! 還在田裡的默默米全部還強韌地挺立站直,看來自然生長的強壯莖幹,在此時起了強大的作用。感謝他們120天來的努力,默默米終於在七月初三順利收割,並趁著接下來連日的艷陽在一座老屋翻修的曬穀場完成天然日曬。

這一期的米很飽滿,雖然產量不高,來幫忙收割的大哥直說默默米的穗頭很重,頭彎得低低的。海岸山脈的土壤真不是蓋的,自然的世界真是奧妙。當初秧苗稀稀疏疏地插在田裡的時候,常常有阿公阿嬤關心我,甚至帶點指責地警告我這樣不施肥會沒有收成。說真的,我很感激他們,但我沒有採用任何旁人的建議使用人為施肥的方法去“補強”默默米,我只是挑選出較為強壯的種子,並親手整理、看顧他們喜歡的成長環境而已,如今他們孕育出了飽滿的果實。
木村阿公說施肥真正會被作物吸收的只有10%~15%,施肥的同時雜草也分享了10%~15%(連續兩期在同一塊田地的觀察,我發現不施肥的田地雜草真的比較少。),其他大半部分都浪費到空氣中或是沉積在土壤裡變成肥毒層。施肥就像是求個心裡安慰一樣,也許求得了生長旺盛的表象,但光靠氮磷鉀,怎麼可能取代海岸山脈裡數不盡的其他元素?
尋找農地
人可以流浪,土地卻不行。儘管海岸山脈的土再怎麼黏人,我還是得在鹿野新的落腳處找尋新的田地,還好在朋友的幫助之下,我暫時在鹿野找到一塊新的農地,並從原來的三分地擴大面積到六分。維持自然農法的方式,繼續探索自然和我的生命。
自然農法首重自然法則而非效率
有朋友問我,不施肥的稻子成本應該比較低,為什麼還要賣這麼貴? 讓我想到最近在讀的一本書 “雜食者的兩難”,其中有一段在描述大型的工業化食品工廠,正是因為規模夠大、進出量夠多才得以有足夠的經濟規模負擔各種成本。換句話說任何不足以負擔得起經營成本的規模終將在該結構下失敗。於是食品工業在追求的,不再是食物的品質,或是更好的食物,更好的食物如今都只出現在廣告裡,簡化為一種意象,我們買的東西,早已經不是當初我們以為的東西了。食品工業不斷尋找更多更低的成本來源來代替真正的食物,穩定自己的經營規模,幾乎已經變成了最高指導原則。
默默米嘗試的自然農法首重的是稻子的自然生長,而不是栽種的效率。所謂最自然的方式首要就是不使用農藥和肥料這些自然界本來就不借助的東西。以上一期默默米或是施行自然農法三年的鹿野感恩米為例,為了確保無農藥、肥料的育苗過程,並讓種籽持續在同一片土地演化,一直都是自家採種、育苗,使用直接讓穀子在田裡的苗床上長大的培育方式,而這種方式必須使用人工插秧,成本多出機器插秧將近3~5倍!
擷取一小段“雜食者的兩難”裡對於自然栽培(在這裡與有機,尤其是工業化的有機做區隔)的作物價格較高的論述:
“當我聽到有人說乾淨的食物比較貴時,我都會告訴他們事實上你買到的是最便宜的食物,這種事能吸引他們聽下去。然後我會解釋說,我們的價格會把所有成本納入,社會不需要負擔水汙染、抗生素抗藥性、食物傳染病的成本,以及對作物、油料和水的補助,而這些成本都隱藏在環境和納稅人的背後,使得便宜的食物變得很沒價值。”
台灣自然農法的瓶頸:水稻秧盤育苗
我並不反對科技的進步,一定程度的工業規模使人類偉大,我相信 “小即是美”一書裡提及 “中型科技”的概念。我們可以靈活的運用科技帶給農業技術的提升,但前提是不應該凌駕於自然之上。
最近如火如荼地準備著默默米101年第二期的育苗工作,六月底特別北上台北三芝去請教台北幸福農莊的黎醫師關於日本自然農法秧盤育苗的實際操作。過去台灣在育苗時的做法為了不要讓秧苗紮根到土壤裡,避免到時拿取不易,所以秧苗盤上沒有甚麼孔洞。因為沒有孔洞,秧苗不容易吸取土壤的養分,所以需要在秧盤的培養土裡伴入大量的肥料和防治性農藥。在我的觀點,這是用人的管理角度(效率優先)去凌駕自然(稻子優先) 最明顯的實例。這也是目前自然農法多半還在使用傳統田間育苗、人工插秧,而無法使用秧盤育苗供插秧機使用的原因。
為了突破這件事,黎醫師把從日本進口自然農法專屬的秧盤給我看,怪怪! 一個秧盤裡面有近2000個孔洞讓秧苗充分地在土壤上紮根。我心裡想就是它了,但是他只有60個秧盤,我需要120個。我打趣地問他說可以用電鑽鑽孔嗎? 他笑著說他也嘗試過,但實在太慢,鑽頭還因此斷掉。他用帥氣爽朗的笑容說 : “如果你真有Guts,那就鑽吧!”黎醫師是日本華僑,說起中文帶有點日本口音和一點點日本話的文法。不知為什麼他的話有一種如大自然般的渲染力,我的心當下就被鼓舞了。

60個秧盤,一個要鑽2000個孔,每鑽一盤就要將鑽頭重新磨利,一個洞最快鑽1.5秒(平均遠慢於此),一盤就要鑽接近1小時,60盤一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也要一個禮拜,更甭論還要到田裡做其他篩選穀種、鹽水浸泡、整地、拖平、除草…。目前我在寫這個稿子的時候距離播種還有兩天,還剩下20盤沒有完成,我的手肘因為長時間握著電鑽而像得了網球肘那樣發疼,每次鑽孔時機器吵雜的聲音都讓我誤以為外面下著大雨,我有時候腦袋會真的出現嘩啦嘩啦的大雨場景,周圍都是灰白霧茫茫的水氣,我獨自一人坐在圓板凳上低頭望著鑽到一半的苗盤發愣,然後,我總會再次想起黎醫師的爽朗笑容,
“如果你有Guts的話…”。
就這樣,我得趕快回去工作了。
老天保佑默默米,我向大自然對話的介質。
不錯的文章,但是我有些不一樣的意見,像是肥料最後是被燒掉嗎?不然怎麼會被流失到空氣中呢= =” 應該是被水帶走吧
另外肥料也不都這麼一無是處,適度適量的施肥應該也能解決肥毒層問題,再者原本土地的養分也不都是些跟肥料一樣的氮磷鉀與其他微量元素嗎?話說我除了在自然農法的資料中看到”肥毒層”這一名詞,能否再介紹詳細點呢?
最後你提到乾淨的食物事實上是最便宜的食物,但問題還是有太多人沒能力負擔起如此高單價的食物,都吃不飽了何來關心土地環境呢?讓乾淨的食物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我認為反而更為重要
而看起來現階段有機,無毒甚至是慣行農業還是有其必要性,而且還是仍須占大多數,而且有許多作物也不見得能以自然農法或有機農法來耕作,只要盡量維持生態保護環境,我想都應該鼓勵的
嗨 京國,
感謝回應,我剛開始接觸自然農法,很多東西還在摸索、自問自答。
在這裡針對你提出的問題搭配一些我讀過的參考資料來回應、討論:
1.肥料最後是被燒掉嗎?
根據木村阿公的”蘋果教我的事”一書,第169頁所述
十公斤的氮肥中,有一半會變成氣體,造成空氣汙染。
2.肥料也不都這麼一無是處,適度適量的施肥應該也能解決肥毒層問題,再者原本土地的養分也不都是些跟肥料一樣的氮磷鉀與其他微量元素嗎?
與
肥毒層為何?
肥毒層基本上以我所了解指的是土壤表土或是耕作土壤深度以下約20~30cm的一層硬殼,也叫做硬盤層,如果循著表土往下每10cm測量一次溫度,如果發現某處溫度特別低,那裡就是硬盤層。會說肥毒層的意思是過量施肥的情況下一些多餘的肥料殘留在硬盤層中。
另外木村阿公在第167頁提到 “山中的泥土幾乎不含氮、磷酸、鉀等成分,但草木都長得很旺盛”。
P.170說原來關鍵不是土壤裡的氮磷鉀,而是土壤裡活躍的微生物和細菌。細菌的體內含有氮,可以在必要時供給作物。然而一旦殺死微生物,就必須施肥。木村阿公指出了這一項矛盾。
3.問題還是有太多人沒能力負擔起如此高單價的食物,都吃不飽了何來關心土地環境呢?讓乾淨的食物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我認為反而更為重要
我也非常贊同你的說法,所以我也希望讓默默米是可以用交換取得的。但以現在台灣大部分的人的生活水準。不去購買乾淨的食物到底是負擔問題? 還是優先順序問題? 大部分的人願意多花幾萬塊去買iphone或是省吃儉用為了多添一個名牌,或是順理成章地認為看電視是一種基本需要…,現實是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多花100塊去買對自己和世界更好的食物。我無意批評iphone,但我絕不認為每個人都真的需要它,同樣的,我們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每個人都需要吃健康的食物嗎?
以上粗淺回應。
祝好。
1.我去查了一下也問了一下,的確,化學氮肥的確在太陽曝曬下會揮發為氨氣,二氧化氮,汙染環境,但是相對來說有機氮肥如尿素,胺基酸幾乎都不會揮發,而且施肥的時機也很關鍵,若在下雨前施肥就幾乎會溶於水中被植物吸收,更別說施在水田裡要揮發很難吧= =” 果園跟水田是很不相同的
2.我會建議你用鹽積層這一名詞,這樣才不會只有自然農法的農友聽得懂,再者這層土壤因為較深,無法被翻耕到,再加上不斷的被擠壓變日漸厚實,而變得較不透水及透氣,雖然因此會導致許多肥料鹽積於此,但是也使得水田能夠儲水,不過些問題也是只要能夠適度的施肥就能改善
再者山中草木畢竟不是作物,所需要的肥料一定也十分不同, 拿這比較我覺得不很恰當,而且之前也聽人說木村爺爺也拿自己的田去化驗,發現氮磷鉀含量不輸其他人,我怎麼覺得有點在自打嘴巴阿= =”
最後你指的微生物是固氮菌吧,自空氣中的氮氣源源不絕的製造氮肥,但需要其特定的環境,另外也只有與豆科等植物共生的根瘤菌的效率才會高,至於其他磷肥跟鉀肥怎麼辦?微生物更大功用應該是在於分解養分跟有機質便於植物吸收,分泌膠質使土壤團粒性增加,使土壤透水透氣性增加改善土壤環境適于植物生長
盡信書不如無書,會去質疑思考書上的論點的原因與對錯,才是真正的求知識,我倒認為剛投入農業應該先打好穩定的知識基礎才有辦法談其他農法,肥料與農藥只是整個農業的一小部分,但大家都放得無限大,好像都只在關注於灑或不灑,其他更重要的部分像是植物生理跟土壤都沒什麼去注意到,我想《植物生理學》與《土壤學》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
3.我覺得你說得超讚,但是要改變這些價值觀真是件無比困難的事阿
很棒,加油!我也超愛木村阿公^^
柏宏你好
請問用這樣的育苗盤育苗或者直接在苗床上育苗,當要移苗正式插秧時,不也都會傷到秧苗的根系嗎?
不好意思再請問一下,
你改用育苗盤育苗的原因是要「使用耕耘機插秧」嗎?
可是當把秧苗從苗床及苗盤上取下的時候,會不會有一段鬚根露出來呢?以機器插秧的深度言,這段鬚根會被插進土裡還是浮在水中呢?
永浚 你好!
沒錯,我們是為了要改成機器插秧而嘗試秧盤育苗。
也沒錯,到時候搬離苗床可能還是會多少傷到秧苗的根系,為了要減少這個問題,我在苗床上又舖了一層細網(像紗窗那樣)。
之前人工插秧時的鏟秧動作其實也會,所以我都要拜託阿嬤鏟深一點,但是鏟深阿嬤的工作就累很多,總之越是要保護根系,工作就會越多。
完全不傷害到根系的方法,我目前還沒學到。
最後是插秧機的深度問題,那個可以調整,一定是要盡量把根插入土中才行,你說是吧?
希望有回答到問題 :)
新農夫的耕作風格是非常個人化的,因為每個人的態度、認知、所擁有的時間與資源,還有根據實作所累積的經驗都不同;只有耕作過的人,才知道在每個轉折點所做的抉擇實際上的變數有哪些。
我認為有些原則性的論點是可以與外界討論溝通的,但是必須建立在對等的認知和經驗基礎上才有可能。如果發現自己的認知和經驗與他人有所差異,應該試著去理解差異處,說不定自以為的真理是有漏洞的,如此才有交流的可能。
從文章中我認識到柏宏是一位投入自然農法的新農夫,因為受到秀明農法理念感召毅然投入水稻栽培,並對於木村先生的理念與經驗十分認同,因此參考了木村先生的理念與經驗進行耕作。如果我要質疑柏宏,我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有自然農法,自然農法跟現行農法的差異在哪裡,自然農法在推廣上的困難,然後我針對他的做法提出具體的質疑,這樣才有交流的可能。
如果讀者在態度上認同施肥,也就是否定不施肥的秀明自然農法,我想交流是不存在的。
我很欣賞柏宏回覆留言的心平氣和與就事論事。加油!
可以把木板疊在一起鑽好洞後, 再分別釘成盤嗎?
支持秀民農法的農人,未必是以一種打壓而不理解的態度看施肥、施農藥這件事。每塊田面對不一樣的土壤、水質、雨水、氣候,種不一樣的作物,自然不能一概而論。畢竟沒有現代慣行農業的技術發展,這世界的農作物產量很難持續供給這麼多的人口生存。
所以秀民農法的概念,應是一種自我對「食物的來源」、「食物在怎樣的環境裡生產」的問題,有自己對「自然」的想法,所發展出來的生產方法。後面蘊藏的,是農人及支持的消費者本身的自然哲學。
你可以種種理由支持施肥和農藥。
Fine! That’s OK!
那是同樣的自由,同樣值得尊重的,另一種對自然和食物的看法。
但我真的不認為修過植物生理學、土壤學,會比自己親自下田,去觀察、省思植物在自然中生長的過程所得到的經驗,還要重要。除非有識之人,能提供更多的科學數據和知識,讓大家來討論、參考。讓我們可以學得更多,那時真的感謝。
如果木村阿公的田拿去化驗,土壤中的氮磷鉀元素也很多,我也不認為是自打嘴巴。因為如果這些元素已如此豐富,那不是更顯得施肥只是多此一舉?更進一步,那多施進土壤的而沒被植物消化吸收的肥料元素,那又到哪裡去了呢?
誠如前言,會被雨水帶走的。不是留在土壤下方,沈積在不管是肥毒層還是鹽積層中。但學過植物學、土壤學的人們,應該也有學過什麼是「優養化」吧?
我只是覺得很有趣,提倡知識經濟的現在,在農業好像就完全不適用,我也從未說過只種理論而不重實際,但問題是現在大多數農民都不重視知識,不知道你實際跟農民接觸過否,你覺得農民碰到問題是去找資料找出問題去解決,還是去農藥店問說噴什麼藥會好
另外我也總覺得很奇怪台灣農業為什麼總是只拘泥於用不用農藥化肥,我希望大家能去專研農業知識就希望大家知道,農藥化肥只整個農業的一部分,絕對不是全部,我舉個例,像是我爸一個朋友的梨園產量很低,我爸看了發現果園排水很不好,請他改善後,產量翻了一倍,肥料用量還減少了,你覺得知識不重要嗎?
再者科學數據和知識已經太多了,只是大家願不願意去用了,何況大家是學生了,不該是自己積極的去求取知識嗎?
還有如果施肥多此一舉,那產量為何有如此差距呢?
最後我對於自然農法的信念很佩服,但我也從未支持農藥化肥,若都能不用一定是最好,但是真若沒辦法,只要有一顆為了維持生態保護環境的心,我想都是應該鼓勵的
最後我的野心沒這麼大,只想做點簡單的事,就像我爸理想”讓全東勢鎮少用一半農藥”,而這就要從改正農民的思想與觀念著手,這無不需要大量對於植物生理的知識,此外我想這方是應該比較適合解決優養化吧
真有意思…
我覺得不管什麼留言區,總是會碰到一些喜歡問問題的人
擺明了自個兒就有自己的想法,問完了卻一肚子的東西都出來了..
看過福岡與木村的書,應該大部分都會認為是無書吧!!怎還會有人認為他只是單純的書勒
不關心土地?好樣的!就什麼都不要關心只關心自己的肚皮,現在的社會是你想要的
吃不起是整個環境的問題,而且你應該去質疑可作為領頭羊的政府機構人員
我是覺得你的方向應該跟大家的方向一樣
如果你認為很多東西你有意見,你應該自己先去做看看
不應該說東說西,個人有個人的感覺,而且我不認為自然的運作可以稱為知識
以前的原住民為何沒有文字,自然環境卻很原始,有文字的古國為何瓦解了
誠如你所想的,想到那麼遠去做什麼??
因為很多人非常喜歡自然,不用想到很多什麼,自然環境會教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
教你的一瞬間你馬上就明白了,根本也不用像知識那樣需要背起來,而且同樣的一件事還能想通其他事,反觀我們現在教育如此發達,只要你想學有時間學,沒有什麼不能得到,那為何發展之後的社會環境如此糟糕,因為知識會形成專業,專業會讓人心固執,固執就是我說的對!!當每個人都說我說的對的時候,我們還能對這社會有什麼期望?
放寬心吧! 別再堅持什麼知識不知識了…
我不知你指的實際做是要到什麼程度,我個人只是從小出生在農村,自小就在果園裡玩耍跟幫忙
父親除了在果園工作外,還跟朋友開了家有機資材行,店裡有一大片書櫃,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農業資料,書籍跟期刊,以應付客人的各種疑難雜症,而在果園工作時,父親總是不時在工作的當中傳授我一些農業的基本知識,像是枝條的角度與樹勢生長的關係,一顆果實大概需要多少片葉子才足夠供應其養分,還有我前面的舉的例子
我相信這些東西當然可以藉由觀察自然而得到,不過幸運的話大概十年可以學到,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可以耗,再者我主張的知識也都只是基本功,對於一作物不了解,談何生產?
另外其實也就是前人經驗的累積,學習這些經驗開創出新的東西不是正是人類學習的原因嗎?
提供一篇我在上下游的拙作,讓你思考一下
https://www.newsmarket.com.tw/?p=8519
有機或是無機肥,雖然最後都是氮磷鉀,但是中間過程不太一樣。如果肥材料比較天然,環境中的菌、分解者可以分解材料並從中獲得養料、增殖;反之,使用以氮磷鉀結果論的化合物(硫酸銨、硫酸鉀等),一樣必須先讓環境中的菌、分解者代謝,才能夠讓植物利用,但是這樣的方式並沒有提供分解者足夠的養料,久而久之,造成肥料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土壤中分解者數量下降)。
京國先生是一位熱心公益者~虛懷若谷的人可從京國先生的文章得到很多成長~旁觀者清~在此處願意以真實姓名討論的沒幾個~用專業幫助別人卻被”噹”~也還能保有風度~高下立判~
感謝你的厚愛,我真是有些受寵若驚,有風度這點我還是不斷學習中,要如何理直氣不壯,是值得我一輩子去努力的,因為出發點都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只要換幾個詞,讓口氣好一些,讓人更容易聽進去才是我最想要達成的目標
而我想強調的知識,多是些基本認識植物生理,土壤特性的部分,就在像是在紮馬步一般,之後才能再練其他的功夫(農法),而且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不是嗎?
現在正在吃感恩米 真的是粒粒飽滿 充滿飯的香氣
希望有一天 也能吃到默默米~
讓我們一起來愛這塊土地 也愛護我們的健康
在google中key in自然農法,卻無意中進入這個聊天室,感覺很棒!京國及柏宏都是很棒的年輕人,會理論與實際並用,最重要有「獨立思考」的特質,大家本著同行不用相忌,異業可以為師,將食安問題解決。
我有二個朋友都是農業博士,一個推廣4D種植(植物工廠),一個推廣自然農法草生栽培,他們不曾見面,明天碰巧都要到我們公司開會,我做主人最怕彼此堅持專業變的固執,我是學電子電機不懂農業只是想怎麼提升食品的安全,讓這片土地得以永續,讓消費者得到健康,也希望農業科系的教授及學生在研習中,找出為了解決食安問題以減少農藥、肥料,但確能有高產值經濟規模的生產方式,如果生產的模式能創造差異化有利潤,才能和大陸進口的農產品競爭,這樣學生畢業後才會真正在農業上生根,知識也得以傳承,否則只要不能產生利潤為了生計還是有可能離開所學本業。Anyway我們做事肯定自己也要懂的欣賞別人,大家廣結善緣,為台灣的環境及食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