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源的鳳梨棒棒糖很甜,但是願望卻酸酸的

金鑽鳳梨細緻香甜不在話下,不過要種出高品質鳳梨卻不簡單。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的阿源,在家人不看好甚至反對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十年種鳳梨,長出驕傲與信心。他和太太也在近年推動免費的鳳梨園「尋寶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下田採收鳳梨,體驗農作物的成長與農民的辛苦。

不過,面對農地破碎、取得不易,或是好不容易開墾好地才種兩年地主又要賣地的困境,阿源心裡始終惶惶不安。他說,「我只能有事沒事許願一下,希望再遇到有人租地,拜託老天爺讓我有更多土地可以安心種鳳梨。」

李浚源和他的鳳梨園(攝影/李慧宜)

農友阿源削「鳳梨棒棒糖」請大家品嚐美味

5月24日一早五點不到,天色已亮,但東邊絲毫沒有霞光萬丈的日出氣勢。在屏東縣瑪家鄉涼山隧道旁的一處田區,有兩個年輕農民正在採收鳳梨。其中一位農民頂著短髮平頭、穿著印有「鳳梨源」的綠色上衣,笑嘻嘻走過來。寒暄第一句話:「你要不要吃鳳梨?我削一支鳳梨棒棒糖給你吃。」

什麼是鳳梨棒棒糖?原來是把鳳梨冠芽的尖葉削掉,然後再將粗皮削乾淨,不用一分鐘,粗糙的鳳梨就變成一支棒棒糖。別小看這個動作,因為一些到產地拜訪的客人對農民提出的試吃邀請,有時候難免不好意思,但一聽到這可愛的名字,人人都會笑著答應。

李浚源削出鳳梨棒棒糖(攝影/李慧宜)

這位年輕農民叫做李浚源,人稱「阿源」。他的身材並不高壯挺拔,長相也非英俊帥氣,但是笑容飽滿、待人親切,說起話來更是一條腸子通到底。他不用嘴巴說自己的鳳梨有多好吃,而是把鳳梨送到客人口中,直接讓客人評分。「我們工作量大,又一直要跟客人解釋,真的很累。有時候忙到都要起肖了,乾脆削給客人吃不就好了?」說這話的時候,阿源又削好了一支鳳梨棒棒糖。

阿源今年35歲,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人,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畢業。大二的時候,他找同學一起到鳳梨園打工,學習施肥、套袋,也順便賺些零用錢,沒想到竟然因為這樣,開始對務農產生興趣。阿源說:「我是(民國)98年10月1日退伍,一回到家,我馬上下田種鳳梨,種到現在剛好第十年。」

鳳梨葉尖硬刺多,農夫甘之如飴

採收到近七點,一台小貨車已經裝滿,阿源趕緊把鳳梨載回家,車停妥後沒多久,爸爸李克昌也開著另外一台載滿鳳梨的小貨車停進倉庫。父子兩人一人一台車,準備展開各自分級包裝的工作。

一提到兒子務農,媽媽林阿蘭忍不住搶在爸爸之前說:「我以前很反對他務農,我跟他說,如果早知道他要務農,那乾脆給他念到高中就好,幹嘛還念到屏科大?」不過母親始終是母親,表情一瞬間又恢復溫柔,「其實我知道他很努力,都沒有讓我操心,也把太太和三個小孩都照顧得很好。」

耕種農作本就辛苦,種鳳梨也不例外。整理苗株、種植、施肥、用藥、套袋、除草,樣樣都不能馬虎,而鳳梨葉很硬又有許多尖刺,常常會被刺傷。不過阿源不以為意,他說種鳳梨很輕鬆,「把該做的事情做一做就好啦!」

鳳梨冠芽和表皮的刺刺常會傷害到農民的皮膚(攝影/李慧宜)

專業「人工選果機」偷吃鳳梨 老鼠也講道義

對阿源一家人來說,種鳳梨是養家活口用的,他和父親都是慣行農法,兩人的差別在於肥料的種類和比例,父子之間各做各的,互相關心但不彼此干涉,也盡量避免過多的討論,免得觀念不同發生不愉快。

不過爸爸李克昌對兒子感到很驕傲,他說:「我是走行口內銷路線,他是種出口外銷通路;我做我的,他做他的;我是業餘的,他是專業的。」這最後一句,才是父親的關鍵。

聽著父母說著自己的種種,阿源依然專心揀選鳳梨,他給自己的期許是「不求做台灣最大咖的鳳梨農,但要成為鳳梨宅配的模範生。」他說,「我就是一台人工選果機,要為鳳梨品質把關,只要是小鳥啄過、老鼠咬過的,一律都要挑掉。」

不等兒子講完,李克昌緊接著說:「對對對,要挑乾淨,不過如果是老鼠咬的,我們盡量不要採收,因為老鼠很有情有義,牠會把鳳梨吃完再吃下一顆,不會像白頭翁那樣很皮,到處都啄一下、啄一下的。」

李浚源的鳳梨品質整齊漂亮(攝影/李慧宜)

種鳳梨非一帆風順,太太支持,木頭當後盾

太太郭謹如是阿源最重要的後盾。回想之前跟母親提起結婚的事,郭謹如說,「我媽非常不願意讓我先生務農,她對我說:『就已經不讓妳拿鋤頭了,結果妳還要嫁給拿鋤頭的人。』」

幸好時間是最好的魔術師。結婚九年來,阿源總是會寄最好的鳳梨到嘉義給岳母,給足老人家面子。岳母四處分送親友,每每總會跟親友說:「這我女婿種的鳳梨,健康又好吃!」

種鳳梨並非一帆風順,阿源喜歡木頭、收藏木頭。他說:「我老二出生那一年(民國101年),鳳梨價格被人為影響到很低,我的車貸、國民年金根本交不出來。還好我手邊有一些收藏已久的實心黃連木,賣了三、四萬塊。當時,是木頭救了我們全家。」

木盤、名片架,或是阿源最愛的貓頭鷹,都是他在農閒時親手雕刻出來的作品。為了維持木材原來的獨特性,阿源順著木材的特色創作,保留原來的顏色和紋路,除了護木油以外,完全不上任何漆。阿源認為,「畢竟有一天,這些木頭會回歸自然。」

李浚源近期製作的木盤,以木材自身的的顏色和紋路為主要凸顯對象(攝影/李慧宜)

現在阿源的鳳梨園面積已經超過兩甲,主要集中在龍泉村周邊至少十幾處田區,農地過於狹小、分布過於破碎,一直是阿源心裡的隱憂。不過鳳梨品質在業界受到肯定,平均一年總產量約三點五萬公斤,其中八成出外銷,兩成出宅配訂單。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屏東金鑽鳳梨的最佳賞味期,此時的金鑽鳳梨,果肉細緻、香甜無比。現在已經進入產季的尾聲,前一陣子,阿源才剛在鳳梨園辦完一場「尋寶活動」,免費開放給屏科大的學生來採收即將要廢園的鳳梨。「我在放長線釣大魚啊!」阿源一邊講一邊大笑。

免費尋寶讓消費者走進鳳梨田,體驗「刺刺感」

鳳梨園的「尋寶活動」是所謂的產地拜訪活動,利用鳳梨園產季的最後階段,讓親朋好友有機會走進田區跟農民互動,也認識農作物的生產過程,體驗採收的「刺刺感」。郭謹如進一步解釋,「務農是長期事業,現在學弟、學妹只要想吃鳳梨,就會想到我們,他們的親友要買鳳梨,學弟、妹也會積極介紹我們的鳳梨。」

郭謹如說的沒錯!5月24日早上來了三批客人,九如鄉蜜棗農民陳麗蘭、屏科大獸醫系學妹蘇奕蓁,還有屏東市慢飛天使手作工坊的負責人曾科淵,全都是屏科大校友或校友介紹的客人。

陳麗蘭喜歡在農閒期間到產地,認識各地風土民情和農產品,她追蹤阿源的社群網站超過一年,今年四月起開始買鳳梨,已經成為忠實粉絲;蘇奕蓁怕鳳梨咬嘴巴,一向不喜歡吃鳳梨,大一時吃到阿源鳳梨,到現在已經連續買四年;至於曾科淵之前曾買鳳梨製作果醬,今天特地帶做好的果醬分享給阿源。

0428鳳梨園尋寶大賽

隨時面臨無地威脅,向老天爺許願能繼續務農

種鳳梨的他不怕鳳梨刺人,只怕心裡那個帶刺的隱憂,他皺著眉頭說,「我們這裡的田租很貴,一分地至少要8000元,主要是因為農民會賣田,或是沒賣田的人也是租給企業種太陽能電板,像我們這樣種鳳梨或種香蕉、木瓜的人,根本沒有足夠的地。」

5月25日星期六早上,阿源到前一天採收的鳳梨園巡田,沒想到田邊竟然已經豎立一個大大的「售」字招牌。阿源心裡有底,這塊地又要不保了。他冷冷地說,「不知道最後地被賣掉?還是要租給企業搭太陽能板來賣電?」

想當初,這片兩分半的地是一次簽兩年租約,為了種鳳梨,阿源還請人挖除原來地上的蓮霧樹,光是調怪手的費用就要三萬元。

阿源鳳梨田旁豎起大大的售字,擔心又得重新找地重種(圖片提供/阿源)
阿源鳳梨田旁豎起大大的售字,擔心又得重新找地重種(圖片提供/阿源)

「現在租地很難,只要有人願意租,無論是荒地還是要處理原來的地上作物,我還是會租下來。明明知道地主可能只是租給我讓我開墾,兩年後又要收回,我還是得租啊!不然,根本沒有地可以種鳳梨。」阿源一臉無奈,雙手一攤。

土地不會消失,鳳梨卻無以為附。地主想賣地、想種電都可以,只是阿源不知道自己的鳳梨還有哪些地方可以落腳。務農十年,「開墾-種鳳梨-離開再找地」這樣的惡性循環,總是讓阿源一再成為「遊農民族」。

真的已經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了?現在的阿源,只要一靜下來,就會默默向老天爺許願,「希望可以遇到有緣人願意租地,拜託上天幫忙找到更多的土地可以讓我好好種鳳梨。」

李浚源與他的金鑽鳳梨(攝影/李慧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