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0619》謠言滿天飛,秋行軍蟲多年前就已在台現蹤?專家學者闢謠

秋行軍蟲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通緝之全球重要害蟲,主要為害玉米、水稻、高粱、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等經濟作物。今年初入侵中國,隨後迅速擴散至18個省份,台灣則是本月8日發現首例秋行軍蟲案例,截至今(19)日中午止,國內秋行軍蟲幼蟲發生確認案例累計98件,已執行銷毀64件、噴藥防治9件,合計73件,目前已進入防治第二階段「用藥防治」

面對國內可能爆發危害甚鉅的田間蟲害,不少農民斷言這隻蟲「早就看過了」、「十年前就在台灣現蹤」,質疑防疫單位和專家學者「今年才大動作『揪蟲』」,事實究竟如何?網傳「秋行軍蟲早就存在台灣」?專家學者這樣看這樣說。

監測專家:去年啟動調查,各種夜蛾都有發現,就是沒有秋行軍蟲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資訊顯示,秋行軍蟲原生於美洲,2016年入侵非洲,2018年再傳播至印度、斯里蘭卡與中國雲南,今(2019)年初則快速在中國十多個省份延燒。

而台灣在今年六月八日之前,無論是從事田間監測的學者或是生物相調查的團隊,抑或是受理農民送來的植物、昆蟲樣本,進行診斷鑑定服務的各大學和各地農業改良場,皆未發現任何秋行軍蟲蹤跡,各地的蛾科性費洛蒙誘捕器中也沒有捕獲秋行軍成蟲。

負責秋行軍蟲分子鑑定主要工作、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謝佳宏表示,去年六月起至今年三月初,研究團隊在嘉義、雲林和花蓮的玉米田進行生物防治試驗,每月都會前往田間調查蟲害狀況,「有發現各種夜蛾,例如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分秘夜蛾都有,但就是沒發現秋行軍蟲。」

秋行軍蟲(左-James-Castner)及斜紋夜蛾(右-農業試驗所)幼蟲之區別(上下游資料照)

生物學者:若秋行軍蟲早已入侵,田間應有大量齡期不一的幼蟲

對此,平時在田間收集各種昆蟲樣本、這次也負責進行秋行軍蟲形態鑑定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認為,極有可能是誤認所致。他進一步解釋,同樣會在玉米上取食的「分秘夜蛾」幼蟲體色和秋行軍蟲的四齡幼蟲很像,很容易認錯;加上去年分秘夜蛾造成全台各地玉米田的重大危害,不少農民近期一聽到「出現在玉米植株上的秋行軍蟲」就立刻聯想到去年的蟲害事件,「田間誘餌上抓到的有九成都是分祕夜蛾,代表它去年真的大量出現在玉米田中。」

部分農民將分秘夜蛾幼蟲(如圖)誤認為秋行軍蟲。(照片提供/莊汶博)
分秘夜蛾幼蟲(如圖)與秋行軍蟲四齡蟲相似。(照片提供/莊汶博)

此外,他也指出,如果秋行軍蟲已經入侵一段時間,那田間應該會看見大量齡期不一的幼蟲,但是目前找到的幾乎都是齡期一致的終齡蟲。且一個族群在本地建立並繁衍數代後,會在當地造成極大面積的危害,除了發現成蟲、幼蟲外,應該也會看到大量由老熟幼蟲造成的舊食痕,「但是都沒有收到農民通報,通報的也不是秋行軍蟲造成的。」

再加上對於廣食性昆蟲而言,若當前的寄主植物趨向單一化(例如只出現在玉米上),而沒有看到牠們向其他禾本科植物取食,意味著「牠剛到這裡不久」。基於以上種種要件,他推斷秋行軍蟲在台入侵僅是初期。

秋行軍蟲幼蟲。(照片提供/嘉義縣農業處)

是否僅從中國飄來?學者認為應多方防疫

不過關於秋行軍蟲是否隨著氣流從中國飄來、入侵的管道有哪些?顏聖紘認為目前還有許多資料要收集,不宜做絕對判斷。縱使秋行軍蟲(註:秋行軍蟲屬於「鱗翅目」、「夜蛾總科」、「夜蛾科」)真的很會飛,但根據資料顯示,鱗翅目昆蟲過去沒有乘著西南氣流迅速從中南半島或中國沿海抵達台灣的案例,他強調昆蟲本身的飛行能力、季風推送、交通工具(例如飛機)以及旅客是否夾帶未經檢疫的農產品,都是可能讓秋行軍蟲入侵台灣的管道。

因此他指出,農產品、資材的跨國運輸與邊境管理十分重要,例如防檢局當前加強高風險貨櫃或途經高風險區貨櫃的抽檢及巡查,並請進口業者要求出口方落實貨櫃及包裝清潔,包含郵輪、航運及船運公司,做好清潔貨艙及貨櫃等工作,都是能降低秋行軍蟲從邊境入侵的方法。

防檢局:目前發現幼蟲齡期十分接近,應為首次入侵台灣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則表示,從目前發現的幼蟲齡期十分接近–幾乎都是三至四齡蟲來判斷,本地的秋行軍蟲為首次入侵台灣,若是早已立足此地,「世代重疊性會很高、各種齡期的秋行軍蟲幼蟲都會有,卵、蛹、成蟲也會同時出現。」

至於防檢局提出要從比對基因序列、確認是否為第一代台灣之秋行軍蟲,謝佳宏表示「難以做到」,他認為分辨秋行軍蟲進入台灣的年代遠近之依據,主要還是透過蟲齡的多樣化和當地是否有牠的危害紀錄來判斷。

作物遭秋行軍蟲啃咬(提供/農委會)

需對比其他國家秋行軍蟲樣本,才能精準確認來源國

他說明,首例於苗栗通霄發現的「玉米型秋行軍蟲」幼蟲,是利用分子技術進行基因定序,其基因序列與其他國家的秋行軍蟲相似度達100%,才確定為秋行軍蟲,品系則是「玉米品系」。雖然美洲、非洲多國都有秋行軍蟲出沒紀錄,但以地理位置來看,最靠近台灣的疫區國家是中國和越南,又加上中國發現的秋行軍蟲有「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而越南紀錄上僅「水稻品系」一種,因此在第一時間研判,入侵我國的秋行軍蟲從中國來的可能性比較高。

不過若要精準診斷該蟲從何而來,則需要拿到中國和東南亞當地的秋行軍蟲樣本,才能做進一步追蹤。雖然當前無法斷言具體來源國,但從我國目前收集的田間資料和觀察到的蟲齡均值性,他重申,「這是初期、也就是第一代的秋行軍蟲是可以肯定的。」

國內第一起秋行軍蟲案例為玉米品系(照片提供/苗栗縣農業處)

「第二階段」發現蟲體即啟動強制噴藥,由改良場專家指導用藥  

由於本島已發現成蟲和多項事證,證實秋行軍蟲已在台灣繁衍出第二代,「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簡稱「應變小組」)18日緊急宣布,即刻進入防治「第二階段」:一旦發現秋行軍蟲卵、蛹、幼蟲、成蟲都要通報,以利劃定管制區。管制區內將設立指示牌防止閒雜人士進出,以及周圍每公頃懸掛一組性費洛蒙誘集器進行監測,用藥上將由地方政府統一採購藥劑,並負擔工資進行噴藥作業。

應變小組說明,用藥程序由改良場專家指導,會輪流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目前共有賜諾特、諾伐隆、氟大滅、剋安勃、護賽寧、依芬寧、硫敵克、蘇力菌等11種藥劑可用,會依照安全期停藥之相關規範,確保作物採收、銷售無虞。管制期截至作物當季生長期結束為止,由於田區作物仍可收成,因此不再進行作物補償。

農民勿自行噴藥,有機農可選蘇力菌或報備後用化學物質

應變小組強調,農民切勿自行噴藥,當前應積極巡田、即時通報,讓專家輔導用藥,才有利於防治。

至於有機農田的部分,發現蟲體後可選用蘇力菌防治,若使用化學物質,則農民需事先通知驗證機構,由驗證機構判定管制範圍和管制期間,此期間內生產的商品不得標示「有機」,但最終不影響其認證資格。

延伸閱讀:撲殺秋行軍蟲教戰手冊!外貌糞便咬痕揪蟲,專家:秋行軍蟲易有抗藥性「看到蟲才用藥」

(閱讀更多秋行軍蟲新聞,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