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陽號裡的顏色語言,來自漁船元素(攝影/張雅雲)

討海家族的船書店,吳小枚與春陽號漁港小書房

文/上下游特約記者張雅雲

沿著海鮮店林立的南方澳漁港路漫步,店家招呼熱切爭相攬客,經過鰻魚乾飄揚的店家,幾乎來到店家的尾段,在一斑駁大橫招牌「三興魚罐本店」下方,有一戶綠葉扶疏、有木櫃長板凳、有書櫃海報架,並有幾處寫上「春陽號」的小舖。凹陷內縮的門面,沒有醒目的招牌,一不留神,很容易就錯過了,這就是大隱隱於市的春陽號漁港小書房。

在春陽號裡,負責人吳小枚一邊排放、一邊介紹,利用婆婆的嫁妝書桌作為在地閱讀主題書區,是全店她最推薦的,南方澳相關書籍出版品靜靜陳列在桌案,其中一冊是吳小枚著的《海海人生─南方澳媳婦的漁港見聞》,在室內燈光柔和的映襯下,彷彿也散發著「讀我、讀我」的微光。

攝影/張雅雲

阿傑仔ㄟ媳婦,地方搏感情的通關密碼

知名人類學者胡台麗1982年寫下的《媳婦入門》,為台灣鄉土文化變遷和女性身影留下紀錄。如果將「媳婦」角色作為一觀看認識地方的視角,看似有傳統文化的束縛,但無形中卻開啟一種內部和外部對話的新可能。

吳小枚,曾任當代設計雜誌採訪主任,1997年嫁到南方澳,前十年始終未能真正融入南方澳主流社會,即漁民和其周邊社群,「住10年了,我還是個無名小卒,只有家人知道我姓什麼、叫什麼」。曾經有幾次吳小枚煞有介事的報名介紹,對方還是記不住,最後吳小枚幫自己取了個簡單又容易理解的別稱─「阿傑仔ㄟ媳婦」。

因為公公陳傑是事業有成的退休漁撈長,也是地方知名人士,「阿傑仔」的家族背景地方人士也都有所耳聞(陳傑的父親陳東海曾任台灣省漁會理事長和宜蘭縣議員),報上「阿傑仔ㄟ媳婦」常常可以幫助吳小枚在極短時間內,取得對方的信任。

書寫南方澳,真正進入地方的開始

2007年在好朋友社區工作者黃淑瑩的設計下,吳小枚糊里糊塗答應了南方澳的書寫紀錄。「接下這工作主要是一股『責任感』驅使,當時那責任感強烈到壓倒同時存在的『心虛』。」對吳小枚來說,那責任其實是為自己負責,因為嫁來南方澳10年,對地方的一切依舊無知,自覺是「很不及格的」,於是那書寫有了特殊意義,幫助她真正進入南方澳。

在一場又一場的訪談中,吳小枚用南方澳媳婦的視角認識許多地方上有意思的職人。從自家的公公「大型圍網退休漁撈長─陳傑」故事說起,接著有「退休補魚網師傅─蔡秀吉」、「漁船報關資深業者─林寶珠」、「沿岸小型漁業退休船家─藍文達」、「扒網漁業現任船長─王福隆」、「碩果僅存的削鏢篙師傅─張柏霖」、「退休造船師傅─黃阿茂」,以及「專利新式漁具研發者─吳文明」,透過人物故事的採集,這些環繞南方澳漁業週邊的各行各業職人百工,變得更加立體且鮮明。

吳小枚與書寫的海海人生(圖片提供/吳小枚)

春陽號,有家族、有地方感的船書店

未趕上夫家那段叱吒風雲的漁業光榮史,因為愛書,於是吳小枚用「春陽號漁港小書房」表達對家族和南方澳的認同。「春陽號」是吳小枚公公的舊漁船名,作為書房店名,或許暗喻著不捕魚的春陽號繼續守護在漁港邊,傳遞書香、地方風土和產業變遷的一頁。

走入春陽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板上1976年春陽號上的木製船舵,掛在門板也像是春陽號持續轉動。如果書房的大門還未開,可以敲敲大門右上的鐘,這是以往鏢旗魚船上的信號鐘。吳小枚善用拆船留下來的「廢棄物」,曾經船上的用品,如:船燈、聚魚燈、大漁旗、漁網、船錨等,都成為書房裡的風景。

進入書房內,仔細觀察牆上的顏色,有藍、有黃、有綠、有紅,那些色彩似乎有些熟悉。吳小枚說:「這些色彩都是來自漁船上會用的彩繪紋飾,書房的陳設規劃是我和設計師朋友共同討論的。」

春陽號小書房(攝影/張雅雲)

「這是新船下海時的老照片,船上掛滿的大漁旗,是來自親朋好友贈送的祝福。」

「你知道南方澳新船下海有丟包子的習俗嗎?船長和股東會站在船頭,向碼頭岸上的人群丟包子,碼頭邊圍觀看熱鬧的民眾就會把傘倒過來接包子,沒傘的人就會把上衣紮到褲子裡,撿到的包子就直接往衣領塞進去,這樣包子就不會掉出來。是不是很有趣?」

「這是退休漁民劉生根畫下巾著網捕撈作業的方式,以前海上作業沒什麼拍照機會,素人漁夫畫下這些漁法是相當重要的。」

退休漁民劉生根畫下巾著網捕撈作業的方式(攝影/張雅雲)

多數藏書可閱讀不販售,逛書店像是尋寶

書房裡的每一物件、每一照片都有故事,在這空間裡遊走,像是在一艘船書店裡尋寶。吳小枚把自己多年的藏書變成書店展示的一部份,這些個人藏書可以店內閱讀但不販售,有販售的是「南方澳主題書區」所陳列的書。

「一個月平均只有賣10來本,這樣要營運書店是太貧乏了。春陽號是非典型,並不是靠開書店維生,因為書店也是我住家,週一到週五我像顧家一樣,是我自己喜歡,想用自己的方式認識新朋友。」吳小枚直言關於經營書店的想法。

南方澳主題書區(攝影/張雅雲)

用手作文創為地方找新意

開書房之前,透過採訪和文史調查累積的南方澳點滴,誘發吳小枚參與宜蘭縣文化局「2015從地方特色出發.徵選宜蘭文化創意」計畫,充滿想法的吳小枚一共開發了三十多件的產品,希望在傳統「伴手禮」魚產、罐頭、海鮮乾貨之外,為地方文創帶來不一樣的想像。

大漁旗是新船下水時,親友致贈給船家的祝福。早年大漁旗是用糯米糊防染工法,隨著印刷術進步,這項傳統費工費時的手藝也被取代。吳小枚用過去製作大漁旗的糯米糊防染工法,製作魚型提包,線條簡單、用色鮮艷,結合老手藝和新創意。在糯米糊防染工法之後,吳小枚又運用黃豆糊型染工法、絹版印刷、熱轉印、數位輸出,開發各式實用生活品。

攝影/張雅雲

書房成了南方澳的公共平台

此外,吳小枚也利用田野調查到的漁法資料,結合女兒繪製5款可愛公仔,設計了「討海小子」系列,分別介紹牽罟、一支釣、鏢旗魚、延繩釣及巾著網的漁法故事,「討海小子」系列就運用在馬克杯、杯墊和T恤上。

除了書籍與設計,春陽號也舉辦多項活動,扣緊漁港或漁業相關主題,例如邀請《這裏沒有神》作者李阿明來談漁工攝影及漁工人權議題,書房成為社區空間,更是邀請朋友造訪南方澳的公共平台。(文待續,繼續閱讀請點選這裡)

春陽號辦的活動多扣緊漁港或漁業相關主題。圖為《這裏沒有神》作者李阿明來談漁工攝影及漁工人權議題。(圖片提供/吳小枚)

延伸閱讀:

蓬勃的在地接力《南風澳地方誌》復活,為南方澳發信對話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