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楊富民/為了阿公阿嬤,牛犁社區做了一雙襪子,適合山海移動,又能照顧長輩

臺灣早在1993年起,便進入所謂的高齡化社會,2018年內政部正式宣告,臺灣高齡人口已經達到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但是,臺灣真的進入到高齡化社會了嗎?還是我們只有年紀達到「高齡化」?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幾乎都有各式各樣的教育與陪伴,例如在進入青春期時,健康教育課會告訴孩子們青春期是什麼;大學畢業前,同樣也會有老師們協助生涯輔導;新手父母也會在幼兒初生時,從醫院領取到育兒手冊;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同樣有相關的婦科診所能協助諮詢身體變化……。但是,唯獨變老這麼一件事情,卻從來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如何變老、老了會怎麼樣。

臺灣邁向高齡社會(照片提供/牛犁協會)

變老這麼一件事情

牛犁協會的秘書游雅帆這麼形容變老,她說:「就像風鈴木在過完年後,大家還是一片喜氣洋洋時,突然發現它們一夕間黃了。」這句話是村子裡面的長輩告訴她的。他們說,年紀到一定程度後,自己都還沒察覺,就會發現哪天膝蓋發軟、身體佝僂著;仔細照著鏡子,原來已經花白了頭髮。變老就是這麼一件事情,你會突然說──啊!我老了。

初面臨這樣徵狀的高齡長輩們可能會因此焦慮,發現自己的體力越來越差、身體出現狀況,甚至得需要別人協助,哪怕跟家人們一起出門,都會發現越來越跟不上大家的腳步。在協會的調查過程中,多數的高齡長輩們並不畏懼變老這麼一件事情,那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是,他們最擔憂的是成為家人的負擔,他們害怕家人等著他跟上腳步、擔心家人為了他得得勞心、費力。

游秘書談及這樣的狀況,她提醒,臺灣的政府很早就注意到高齡者的健康狀況與心理變化。2009年左右,教育部透過樂齡學習中心,帶領高齡者們學習老化,就像我們過去教孩子們什麼是青春期,為什麼會對異性或同性感到悸動般。只是,單純的教高齡者變老這麼一件事情,我們的社會就自然而然地會走向高齡化嗎?她的答案是否定的。

變老需要學習(照片提供/牛犁協會)

真正的高齡化社會,應真正的體會高齡需求

長期投入高齡業務,在花蓮縣壽豐鄉開設高達11個村落高齡課程與據點的牛犁協會,他們認為,臺灣並沒有真正的走向高齡化社會──「我們只是單純的因為平均年齡到了」。

「光是我們全面的認知老化,仍然不足以進入真正的高齡化社會。」游秘書說,許多初抱孩子、孫子的人,會開始注意家裡的環境,將家俱的銳角貼上保護貼、注意空間的動線是否會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但是卻沒有人注意到,我們是否會在客廳加裝扶手協助家裡年邁的長者?有些家庭會開始買電動車給長輩代步,但卻又忘了需要在停車處設立插座……。

她認為,所謂真正的高齡化社會,不是只有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加強高齡知識,還在於整個社會硬體的全面提升。某一次的經驗觸動了他們。協會的成員去到長輩家中載阿公前來上課。年輕的協會成員在外頭怎麼呼喊都找不到阿公,於是闖進阿公家裡尋找,才發現阿公坐在床緣,在一片昏暗的燈光中不知道在做什麼。

他向阿公抱怨,叫這麼久,怎麼都不回應一下?阿公說,他耳朵越來越聽不到了。於是年輕人一邊唸著房間這麼暗,一邊找到燈的開關,問阿公為什麼不開燈?阿公才說,啊走過去太麻煩了。

開燈後,他才終於看清楚,原來阿公坐在床沿努力地想要將襯衫的釦子扣起。於是他幫阿公將衣服穿好,忍不住還是說了兩句:襯衫這麼麻煩,為什麼還要穿襯衫呢?阿公沉默一陣子,上車以後才說,他的手舉不起來,穿一般的T恤脫不下來……。

長輩喜愛穿襯衫有其原因(照片提供/牛犁協會)

這件事情回報給協會以後,大家才恍然驚覺:我們做高齡業務這麼久,卻從來沒有顧及到長輩們生活中的細節……。於是協會開始在市面上尋找相關的高齡產品,發現有很多育兒產品,例如學步車、嬰兒澡盆、嬰兒服;但此刻進入高齡社會的臺灣,卻少有專門為高齡者設計的產品,哪怕是衣服,也僅僅是樣式是長輩們喜歡,但卻不一定是符合長輩需求。

募集到經費想帶長輩去日本,卻發現他們走不動了

「臺灣高齡社會的進展一直停頓在開設課程教導老化,如果要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們需要從設計開始滿足高齡者的需求與機能。」在阿公穿襯衫的事件過後,牛犁協會進行一次這樣的討論,結合協會的設計師吳致怡,期望從產品的概念注入高齡意識,為高齡社會邁出下一步。

還記得牛犁協會去年帶著長輩們的作品去到大阪參加Unknown Asia Art Exchange OSAKA展覽一舉獲得評審賞嗎?當時的協助策展的策展人,即是來自交大應用藝術所的吳致怡。去年雖然經費拮据的情況下,他們亦曾經希望能帶一兩名會日文的阿嬤們去到日本,讓她們直接用日文與日本人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當時育田基金會與花蓮文化局的幫助下,經費好不容易籌措到了,但是長輩們卻無法前往……。最大的原因是,長輩們告訴協會,她們走不動了。

去年協會在大阪參加國際藝術展覽,一舉獲得評審場(照片提供/牛犁協會)

協會奇怪這件事情,不是每天都看到阿嬤們在街上買菜嗎?阿嬤說,但是出國要走好久好遠,她們沒有辦法……。這件事情成為展覽回來後的遺憾。他們開始重調查整個鄉鎮高齡者們的近身需求。終於發現,高齡者或許不是不能久走,而是他們並沒有相關的工具。於是他們展開為期一年的調查中,他們希望設計出一款產品,為了弭補過去沒帶長輩們去到日本的遺憾。

從腳開始呵護長輩─山海襪的誕生

「帶長輩們去日本是我們的遺憾,那就從腳開始呵護他們!」設計師吳致怡這麼說,他們期望先從襪子開始,為長輩們設計一款產品。

整整一年的時間中,他們調查整個壽豐鄉各個村落的長輩們,用著原住民語、台語、客語,不同的語言與長輩們溝通、測量。終於蒐集、統整起長輩們的需求,例如襪口鬆緊常會造成腳的不舒服;襪子薄穿起來好像都直接踩到地板;因為糖尿病,或者年紀愈來愈大,腳開始腫脹,一般的襪子穿起來都像被綁住一樣……。

另外,協會也觀察到,許多長輩們因為過去長期的勞動,不論是耕田或者相關的勞力工作,都使得他們的腳產生變形。

依照長輩們需求終於設計完成的襪子。(照片提供/牛犁協會)

每個年紀都適合的襪子,適合上山下海移動

帶著這些問題,他們開始尋找廠商,不斷的與廠商討論,來回打樣產品、給長輩們試穿產品。最終,這雙襪子面世,他們命名為--「山海襪」,其寓意是要給:「給上一代與這一代,上山下海的勞動與移動」。不僅僅是高齡長輩們可以穿著,青年的朋友們同樣的可以感受到這雙襪子從襪口的鬆緊,到足弓的加強、襪底的氣墊感,以及增加萊卡纖維強化彈性的舒適度。

「花了一整年的時間,這雙襪子不會是我們的終點,我們也發現襪子還有許多需要加強的地方。例如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可能五指襪與較淺的色系,更能協助家人觀察長輩的下肢是否有出血的問題……。」游秘書繼續侃侃而談。山海襪的產出,沒有讓他們停下腳步,他們反而馬上投身到新的產品設計之中。

那麼山海襪,到底阿公、阿嬤們喜歡嗎?秘書說,看看影片就知道!

YouTube video

每賣出四雙襪子,就能再做一雙襪子給長輩穿上

山海襪在昨日正式地於牛犁協會的臉書專頁販售,每雙價格250元,對比市面的相關襪子處在中位的價格。但是牛犁協會堅持,襪子無法再降價。一部分的原因,是由於襪子的成本所限;一部分,則是他們期望能夠讓更多的長輩們穿上這雙襪子。他們計算過,只要每累積賣出4雙,扣除相關的人事成本後,他們就能夠將收益投入再製作1雙襪子給長輩們穿上。

協會的秘書游雅帆也坦承:「雖然會擔心可能販售不出去……,一個地方協會要設計、發展一款產品不是那麼容易。我們很幸運,產品的研發上得到文化部的『青銀合創』計畫補助,能夠減輕我們的負擔……。所以,我們在這銷售方面可以更大膽一點。襪子賣不賣得好,沒有關係──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產品的發想,是否能夠觸動更多的人、事發生,讓臺灣真正的邁向高齡社會的下一個階段!」。

如同去年到日本展覽一樣,他們最後期望的是臺灣的人們看見東部的故事;山海襪,寄寓了他們對於高齡者的想像與思考還有設計,以及他們一如以往對於地方的關懷。對他們來說,販賣理念這件事情,遠遠比賣出一雙襪子來得更有價值。

最後,如果對襪子有興趣的朋友們,除了到牛犁協會的臉書觀看外,還可以至點選此處訂購哦!

穿上山海襪的阿嬤,也要酷酷的炫給大家看(照片提供/牛犁協會)

延伸閱讀:

那是無價的作品!日本國際藝術展評審賞,頒給台灣東部阿公阿嬤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