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基改豆奶加紅茶,入口甜、口感醇而綿密,24小時在小七都喝得到

豆奶紅茶上市,24小時都能喝到100%非基改國產大豆!國產雜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銷售成為挑戰,國內企業媒合在地生產合作社及加工廠,以國產黃豆高雄選10號,加入紅茶製作成豆奶紅茶,入口甜而口感綿密,在全台7-11門市上架,保守估計每年可以使用100公噸黃豆。

本次契作的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5年前改造加工設備,提升黃豆出貨品質,並定期邀請加工業者與生產者直接交流,訂定標準品規格,回頭管理生產流程並記錄,讓出產黃豆維持穩定高品質。

新上市豆奶紅茶(攝影/林怡均)

國產大豆持續增加,進軍豆奶市場,加入紅茶增加風味層次

國人飲用豆奶量相當大,在早餐店幾乎是每人必點,除了傳統黃豆豆奶,市場陸續出現黑豆奶、毛豆奶、花生豆奶等,顯示豆奶需求量增加。但國內大豆自給率僅有6%,市售豆奶大多為進口豆,國產豆奶選擇有限。

農委會自105年推動大糧倉計畫,目標是將生產過剩的稻田轉作雜糧,降低國內雜糧的進口依賴。雜糧之一的大豆,從105年種植面積及產量2176公頃、3061公噸,成長到去年達3022公頃及4403公噸,種植面積及產量擴大,銷路則有待擴張。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每年大豆進口量高達260萬公噸,國產大豆有極大的市場潛力,本次推出的豆奶紅茶,使用國產大豆,並加入紅茶提高飲品風味層次,讓消費者能夠喝到最新鮮、好喝又健康的非基改國產豆奶。

契作嘉義生產大豆(圖片提供/榮町)

豆奶紅茶超商隨時可以買到,每年使用一百公噸

本次豆奶紅茶打開便可聞到淡淡的茶香,入口甜、口感醇而綿密。榮町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陳建瑋說明:「裡面有小小顆粒,提供膳食纖維,加入茶的風味,喝的時候更有印象。」整體喝起來相當清爽,在全台5600家7-11上架,24小時都買得到。

歷時7個月市場調查、打樣製作而成,陳說明,這次的豆奶紅茶在市調中滿意度相當高,而在價差不大的狀況下,國人是願意支持國產農產品的,之後定價為30元,現在嚐鮮價為25元,以優惠價格讓更多人嘗試優質國產農產品。

位於嘉義的榮町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第三年,主要業務為協助推廣國產農產品。本次原料端由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提供高雄選10號黃豆,加工端的愛之味股份有限公司做產品打樣,由雲乳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量產,最後把豆奶紅茶上架到全國7-11超商販售。

陳建瑋表示,公司未來會嘗試其他大豆及作物,尤其是在特定作物盛產的季節,以當季作物開發新產品,協助國內農作物銷售。他估計,這支豆奶紅茶未來每年可以使用100公噸以上的黃豆。

榮町:只要品質好、供貨穩定,加工廠非常願意使用國產農作物!

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表示,過去國內大豆主要種植黑豆,因為較好管理,但市售豆製品多由黃豆所製成,黑豆加工用途有限,多用於製作醬油。他認為,生產者認知與消費需求不同,也因此造成大豆銷售速度有限。

問及國產農作物的加工及推廣要克服的問題,陳建瑋說明,過去到產地了解農民生產結構時發現,所有農民的生產條件不同,常常出貨品質不穩,農藥、重金屬殘留等檢驗標準也沒統一。他強調:「即便成本略高,只要品質夠好、供貨穩定,加工廠非常願意使用國產農作物的!」

選擇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陳建瑋表示,合作社自有初級加工廠,能夠乾燥、篩選、色選分級、包裝、確實標示產地及生產者,並檢附完整的土水、農藥、重金屬檢驗報告,完全符合大型食品加工廠要求。

改造加工設備、定期媒合、生產記錄及檢附報告

翁育群回憶,擔任理事第一年,合作社向農民契作40公頃,大豆收購了100公噸,多為品質不佳的黑豆,最後多拿去製作醬油。痛定思痛下,過去在友達電子做電子控制的他,5年前挽起袖子將合作社現有的加工設備改造,改造成大豆專用規格。

翁舉例,過去大豆烘乾機具以煤油為燃料,但煤油燃燒會造成重金屬殘留,因此他將乾燥機改為紅外線乾燥,將大豆初級加工品質提高。

而為了讓生產者清楚知道加工及消費端需求,翁育群與其他國產雜糧生產單位,組成契作主題聯盟,每2個月辦理一次媒合會,讓第一線生產農夫和加工業者面對面。

「目前要出貨的作物都有通過產銷履歷。」翁說明,加工業者提出標準品規、價格合理化等需求,而自己根據這些標準品規回頭要求農夫,包含田間管理、用肥用藥紀錄等,並檢附產品及環境檢驗報告。

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攝影_林怡均)

加工品也應納入農產品,建置完整產業鍊

翁育群細數,現在契作黃豆的通路有:義美食品、聯夏食品、源順食品、其實豆製所等,而接下來的榮町豆奶紅茶,每個月出貨量8-10噸,「種得好的不只我們,也會推薦其他人啦!」他說明,目前合作社並無庫存,前兩個月出貨後,後續也會介紹其他同樣生產及管理規格的單位去契作。

翁透露,除了大豆,明年開始也會將其他作物加比照辦理,例如水果,添購烘乾、包裝等加工設備,持續提升加工品質,對外銷售回頭帶動產量。

雜糧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焦鈞認為,農產品的認定不該侷限於農作物,以農作物製作的加工食品,也是廣義的農產品。他表示,國內農業目前資源偏重在第一級生產,若要加速去化所有國產雜糧,甚至其他作物,應納入後端消費及加工需求,做整體產業鍊發展。

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