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謠言竟讓本土花生價格雪崩!網傳一張明(109)年度的花生關稅配額「權利金」決標單,被有心人士渲染成「進口花生價格」,不少盤商藉此壓低收購價,使得花生產地價格大跌,11月初「產地議價」每公斤約78元,到了11月中旬竟跌到每公斤60元。至於「全國市場拍賣價」今日(22)日也跌落至每公斤43元,花生農大嘆苦不堪言。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連日親上火線迎戰「花生之亂」,宣布政府將以每台斤40元(每公斤67元)價格收購,並媒合加工廠啟動購貯及加工措施,希望盡快穩定花生產地價。目前參與協助收購的包括虎尾農會、北港農會、元長農會和崙背農會,其餘產區的農民可跨區聯絡莿桐合作農場、東石雜糧生產合作社和子茂生產合作社等單位,陳吉仲呼籲農民切勿恐慌、不必賤價求售。
事實查核:網傳決標單上的「31元到38元」指的是「進口權利金」標售價格,仍須加上「進口到港價」、「關稅」,實際花生進口每公斤成本要價65-81元。
雲林縣長張麗善出示「決標單」,謠言四起,打擊花生價格
國內二期落花生11月起進入採收期,今年二期作面積初估12,020公頃,其中部分早種者受812豪雨影響,整體產量減少18%(預估產量31,534公噸),產量少、則價格上揚,今年11月以來的花生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二至四成。
然而近日不少農民反映,這週花生價格直直落,從18日的全國均價87.1元(每公斤)突然下滑,並將矛頭指向一紙「進口消息」。據了解,上週雲林縣長張麗善在議會接受質詢時,公開一張決標單,指控農委會11月還開放花生進口、衝擊本土產業,而後此張決標單被誤傳為「進口單」,網路謠言四起,不少盤商收到消息、產生預期心理,紛紛壓低收購價甚至不願進場,使得花生買氣受創、價格下跌,花生農大嘆苦不堪言。
農委會澄清:進口花生每公斤成本價65-81元
對此,農糧署澄清,此張標單為明(109)年花生關稅配額權利金決標紀錄表,並非實際進口價格,強調「網傳花生進口價格每公斤30餘元,完全與事實不符」。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解釋,花生為關稅配額產品,每年配額數量5,235公噸,配額內的進口花生除了採購成本外,一到海關還要加上到港價(24.5元/公斤)、關稅25%,以及進口權利金,計算下來每公斤要價64.5元(每台斤38.7元);而超出配額的進口花生更要加上配額外關稅,相當於進口價每公斤66.5元(每台斤39.9元),倘若總進口數量超過基準量,即啟動特別防衛措施(SSG)、再加徴配額外關稅之33.3%。
蘇茂祥強調,權利金標售就是為了加強關稅保護機制、提高進口成本,減少對我國花生市場的衝擊。而國內農產品的關稅配額標售由財政部在前一年度8月公告,進口權利金則於11月中旬開標,明年度花生關稅配額進口標售已於本年度11月12日開標完成,標售價格介於每公斤31.3-38.8元之間(平均為34元),「這上面寫的31元到38元指的是進口權利金標售價格,合計起來進口花生每公斤成本要價65-81元,根本不是謠傳的30餘元!」
此外,為避免進口花生影響國內產期價格,農糧署從今年起將關稅配額之進口期由原本的1月至9月,調整為1月1日至5月31日、以及8月1日至10月31日等兩個期間,以避開國內產期,保護本土花生產業發展。
中央每台斤40元(每公斤67元)保價收購 4農會3社場協助參與
為了平復「花生之亂」,農委會連三天下產地滅火,主委陳吉仲20日宣布啟動「收購計畫」,以每台斤40元(每公斤67元)保底收購,防範不肖盤商操作、穩定產地價格。截至今(22)日,已有四個農會、三個合作農場願意進場協助,包括虎尾鎮農會收購500公噸、北港鄉農會和元長鄉農會各100公噸、崙背鄉農會150公噸,以及莿桐合作農場、東石雜糧生產合作社和子茂生產合作社等,未來還可能再增加。
「只要收購價格在每台斤40元以上,農委會補助集運費每公斤2元、冷藏費每公斤1元(至多三個月),等於最高每公斤補助5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解釋,農委會將輔導農會和合作社先釋出夏季蔬菜的倉儲空間來冰存花生,並補助冷藏電費,以及媒合脫殼場和加工廠接手,做成花生粉、花生油等產品,也鼓勵農會像虎尾鎮農會開發自己的花生品牌。
花生可冰存三個月以上,農曆年節在即、花生用量需求大增,不怕銷不出去的問題,他強調「保價收購」後續的倉儲管理、行銷通路都已擬好相關配套。
農委會:收購數量無上限、品項無特定
「保價」消息一出,雲林縣長張麗善立即在臉書貼文批中央,指控農委會只侷限在特定鄉鎮以及特定花生品項做收購,也抱怨收購量太少、無法滿足在地需求。對此,胡忠一澄清,並未限定收購品項,而是「因地適宜」,北港、元長地區主要種植黑金剛,虎尾多產油豆,故收購品項就以該區大宗栽種品種為主,其他農會和合作社場則無特別限制。
農委會這幾日已邀集雲林縣所有花生主要產地農會代表召開會議,但部分農會不願參與收購計劃,官方「只能尊重」,但他強調除了虎尾、北港、元長、崙背農會所在地以外的花生農,可直接聯絡上述三間合作農場,不必擔心跨區農會不受理收購的問題,購貯期間從本月20日起至12月20日止。
陳吉仲:假消息被有心人士炒作,傷害農民權益
陳吉仲也回應,「原則上就是每一個有花生產地的鄉鎮,都會有一個單位來收購,數量是先規劃出來,但(收購數量)沒有上限。」但還是要達到一定品質者,若花生夾雜物或病蟲害莢過多,將回歸市場機制與農民議價購貯。他呼籲農民切勿恐慌、低價求售,應專注在花生品質及安全上的管理,也要求盤商應以合理價格穩定市場。
「全世界最多假消息在台灣,台灣最多假消息在農業部門,農業部門最多假消息在這個地方(指雲林)。」陳吉仲日前南下雲林和農民面對面,指出政府每年都會在前一年標售下一年度的配額標案,自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此作法行之有年,不明白為何這次適逢選舉、就被有心人士拿出來炒作,用不實消息誤導大眾,也傷害了農民權益。
鼓勵契作、開辦生產登記制度 穩定花生產銷
「很少作物會像花生這樣,越到產期末端、價格越低。」胡忠一指出,花生採收後對於溫度、濕度都很敏感,農民收成後鋪在空地日曬,只能等盤商來喊價,而「越等收購價越低」,因為花生在常溫中無法久放,越放品質越差、價格就不好,農民也受預期感和危機感折磨。
為了縮短花生從採收到進入冷鏈或加工手續的時間,以及穩定花生價格和暢通產銷管道,他預計於下週提出「花生政策」:未來申請「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註)的花生田,必須有簽訂契作合約(例如與農會、合作社場或其他產業團體契作),方能領取補助,同時也要登記栽種面積,方便農政單位統計產量、調節產銷。
他解釋,農民若只是等待收購、變數較多,容易被盤商壟斷、價量都可能被炒作,唯有跟收購主簽約、穩定收購,對農民才有保障,建立契作之集團化生產模式也才有助於提升花生產業的競爭力。
花生生產登記制,資訊全透明
同時,「花生生產登記制度」也要同步著手,要讓生產面積、產量、品質、價格、進口量等資訊全部公開透明,加工廠才會放心接手,「資訊越不透明、越容易混水摸魚,可能盤商說多少就多少錢,相反的,資訊透明了,加工廠才方便排生產線、接訂單,才能解決花生『產跟銷』的問題。」
一期作花生生長期約120-140天,三月起陸續播種,胡忠一表示下週會進一步研議相關細節,確保合作社或農會皆能用合理價格與農民契作,預計明年初就會開始宣傳此政策,希望讓明年一期作花生就按照此模式生產。
系列閱讀:
花生之亂01》有心人挑起花生之亂,產地價雪崩,農委會每公斤67元保價收購,呼籲農民勿拋售
花生之亂02》中央喊保價收購,雲林五大產區農會態度不一,農民找誰收購?
花生之亂03》如果花生年年亂,政府能保價收購到永久?農民:期盼完善產銷鏈
【註】:為鼓勵稻田轉作,以調降國內稻作面積及提升國產雜糧產量,農糧署106年起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政策,輔導農民轉作「契作戰略作物」(具進口替代或外銷潛力),給予每公頃3萬-6萬元獎勵金;「落花生」雖不在該品項中,但屬於「地方特色作物」,選擇種植者可領取每公頃2.5萬元獎勵金。
【花生小知識】:
國內落花生產區集中在雲林(計9千餘公頃)、彰化和嘉義,分為一期作(3-4月播種、6-7月採收)和二期作(8-9月播種、11-12月採收),落花生年平均成本約35.2元(每台斤),其中二期作因容易遇到颱風、水災,生產成本較一期高,約每台斤41.2元,而今年812豪雨造成雲林花生田災損,農委會提供災害現金救助每公頃2.4萬,其中核定雲林縣計7,990公頃。
又在倒因為果 明明就是農委會去年開放進口 沒作好配套措施 詳細跟花生農說明 讓去年市場預估花生會量大 使得那時花生價格突然大跌 雖然農委會馬上承諾採收期不進口 但卻沒考慮花生做好乾燥保存是可以長期存放的 盤商更可以非採收期價格低時大量進口花生囤積 這樣量大之下 盤商有貨更可以壓低價格 造成會大漲的週期 無法漲 比往年價格低 所以張麗善縣長才這個月拿進口單說是因為進口關係 花生價格低不是因為那進口單才開始 早在去年就開始了
整個新聞聚焦的是農民銷售的價格,因價賤傷農,然而有人關心小老百姓的消費價格嗎? 產地價漲,消費價必必必(要說3次)漲,然而產地暴跌時,消費價卻是不動如山,為什麼? 有人關心嗎? 有主管單位處理嗎?進口價格在配額之外(加高關稅之際)還有市場銷售,代表的是什麼? 不就是高居不下的零售價讓進口商有利差嗎? 全民承擔高物價,然後再被剝削一次承擔政府收購本地產品的跌價(怪到不行的情景), 主管單位不懂嗎?
整個新聞聚焦的是農民銷售的價格,因價賤傷農,然而有人關心小老百姓的消費價格嗎? 產地價漲,消費價必必必(要說3次)漲,然而產地暴跌時,消費價卻是不動如山,為什麼? 有人關心嗎? 有主管單位處理嗎?進口價格在配額之外(加高關稅之際)還有市場銷售,代表的是什麼? 不就是高居不下的零售價讓進口商有利差嗎? 全民承擔高物價,然後再被剝削一次承擔政府收購本地產品的跌價(怪到不行的情景), 主管單位不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