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南琦(作家)
演講一定要用麥克風嗎?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瑪悧,在「搶救寂靜~傾聽永續城市的聲景脈動」講座上的第一句話,就完全打中我心:「今天講座現場這個空間其實不大,每位講師一上台還是習慣拿麥克風講話;如果在國外,演講者在類似大小的空間是不用麥克風的。」
吳瑪悧老師溫柔地說著:「靜靜聽、用心聽,一定可以聽得見!可是台灣到處充斥的環境噪音卻讓我們不得不拿起麥克風說話,但有時候因為回音或是環境音,聽眾反而無法聚焦把講者所要表達的內容聽進心裡!」
其實,麥克風的問題不只在教育現場,在很多自然場域也會遇到團體導覽使用麥克風的情況,大量的人為噪音不只影響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溝通及求偶行為的改變,甚至也讓想要藉著親近大自然療癒身心的人們反而更焦躁,失去了傾聽大自然的本能與美好。

范欽慧修復聲景
話鋒一轉,吳瑪悧老師切入重點,開始敘述她與「搶救寂靜~傾聽永續城市的聲景脈動」講座主持人范欽慧認識的緣起:「2018年由我策畫的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邀請范欽慧以前輩畫家郭雪湖1928年的作品《圓山附近》為出發點,以「聲景」創作《圓山附近:傾聽基隆河畔的寂靜與喧囂》。
范欽慧爬上劍潭山步道,尋找九十年前郭雪湖創作《圓山附近》的痕跡。然而,畫中的明治鐵橋早已成為交通繁忙的中山橋,溪流聲被車潮聲掩蓋,畫中悠然的寂靜在現代化過程中走向一片喧囂!唯獨聽見貫穿古今的,是那風動樹搖瞬間所遺留下的聲音線索。於是,范欽慧試圖以同海拔生態物種的聲音來模擬1928年郭雪湖創作《圓山附近》的音景,包括可能的自然、地理聲場與季節感,以及來自人的活動聲響,藉由「聲音地標」重塑地方感的再現。
吳瑪悧老師提及,「日本有一個很特殊的職業叫『聲景師』,就是聲音修復師,聽到聲音要負責把那個景修復回來,譬如聽到過去這裡有竹林的聲音,就要把現地回復成過往竹林的狀態。」
范欽慧正是以聲景師的角色,重塑郭雪湖當年繪畫時的地景,民眾入館參觀郭雪湖《圓山附近》,眼睛欣賞畫作中晶瑩繽紛的礦物堆疊綻放著瑰麗色彩,耳朵聽進的是范欽慧模擬錄製的自然音景,傳統和科技相輔相成,既有了歷史感與空間感,觀者也在聲景師的重建中回到九十年前精力充沛的年輕畫家郭雪湖身邊,看見他的看見,聽見他的聽見。
守護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吳瑪悧老師的演講最後,用了一個問句作總結:「現今的環境運動大部分都是採取控訴的手法,請大家想想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法?譬如護樹運動可以讓你聽到樹在唱歌(請護樹者收集樹的訊息,讓音樂家譜成音符演奏等等),當人們認識了這些美好,會不會因為想要保留這些美好的感受而去努力保護崩壞的環境呢?」
吳瑪悧老師最後的問句,其實也是范欽慧十七年來不斷叩問自己的問題。上山下海收集大自然的聲音,她發現生態急速崩壞,大地正面臨一連串因為人心無法克制的貪婪、慾望、宰制…,所帶來的惡果。除了在主持的廣播節目「自然筆記」中大聲疾呼,范欽慧也一直思考著自己究竟還能做些甚麼?
當范欽慧看到美國聲音生態學家、艾美獎錄音師戈登・漢普頓著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中,作者為了捍衛住家附近「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內的霍河雨林裡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寫信給所有經過這片雨林的航空公司說明寂靜的珍貴性,以及噴射客機飛過所造成的噪音干擾,要求各航空公司避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有三家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夏威夷航空與阿拉斯加航空,因為戈登的請願而變更航線!

台灣東部石頭成許願石,展開台灣搶救寂靜運動
大受感動的范欽慧鼓起勇氣寫信與戈登聯絡,對方請她寄顆石頭讓他放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之地上,戈登寫下,「一顆來自台灣東部,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石頭,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入我的生命,卻帶著我去聆聽,不僅是外在環境,還有我自己內在的聲音」。
范欽慧寄給戈登的石頭是一顆有著白色圓圈迴路的鵝卵石,美國原住民稱之為「許願石」。2012年12月12日,這顆許願石開始了它為期兩個月在一平方英寸的旅程,戈登放下這顆石頭時心裡想著:「沒有不可能的事!」隔年二月十九日,當他帶回這顆許願石並寄還給范欽慧,戈登在信裡寫下:「寂靜將會回家。」
後來,這顆許願石跟著范欽慧繞了地球將近一圈後,回到台灣開始搶救寂靜。2018年,全世界第一條國家級的「寂靜山徑」,就在范欽慧的努力與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的規劃下,從海拔1800公尺的翠峰湖畔出發了。
翠峰湖邊的太平山,曾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走過伐木歲月,自然萬物在此休養生息,展現了繽紛的生命力!因為地理位置遠離塵囂,加上東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量,讓太平山森林被厚重的苔蘚所包覆,成了絕佳的吸音泡棉,也造就出渾然天成的大自然音響試聽間,成為台灣最寂靜的地方!
然而,美好的旋律,也要配合著安靜的心,才能細緻地體會。走上這條「寂靜山徑」的遊客,將會明白保持安靜的態度對森林保育是重要的,也會願意尊重這份「寂靜」。透過「聽」去感受「聲音地景」,獲得能量滿滿的療癒及感動。

聽見高雄的搶救寂靜
帶著「搶救寂靜」的使命,范欽慧來到國境之南與我們一起聆聽高雄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的脈動,在飄著細雨的午後,一行人來到南臺灣最大、佔地面積47公頃的的自然生態都會公園─衛武營。
當天我們一走出衛武營捷運站,震耳欲聾的超高分貝音響鋪天蓋地而來,原來是某企業在衛武營草地上舉辦園遊會,震天價響的音量,讓我們這群想要聆聽高雄的夥伴們無奈地苦笑了!這齣沒有安排好的劇本,恰恰增強了我們想要「搶救寂靜」的決心!

欽慧老師帶著我們按照既定的路線前進「榕樹廣場」。這個半戶外的公共空間,是建築師法蘭韾.侯班以衛武營枝椏糾結、根鬚盤錯的老榕樹群為靈感來源,設計出樹穴般的連續自由曲面,塑造榕樹下乘涼的空間意象,也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整體建築的靈魂。
范欽慧老師將夥伴們分成兩兩一組,一人矇眼一人扶持、兩人同時並行從外面的草地走進「榕樹廣場」中心。在這個特別設計過的空間,由戶外慢慢走進半室內的中心點,因為眼睛被矇住,只剩聽覺的我,彷彿進入了一個詭異的黑箱,小孩的嬉鬧聲、人們紛沓的講話聲、廣場外的鳥鳴聲、更遠處馬路上的汽機車引擎聲,各種自然或不自然的聲音,比平常放大數倍的音量,無法選擇地像潮水般一波波襲來。
拿下矇眼布,我們席地坐在「榕樹廣場」中心,夥伴們一邊在紙上記錄自己走進廣場過程中聽到的各種聲響;一邊輪流戴上耳機聆聽欽慧老師帶來的收音麥克風即時錄下的現場音,才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細微的聲音沒有被耳朵聽見!

起身之後,范老師帶著我們一邊拍手一邊往「榕樹廣場」的角落走去,體會聲音在空間漸漸縮小而改變的擠壓感。接著我們走出戶外,來到衛武營都會公園裡與「榕樹廣場」遙遙相對的小湖邊,欽慧老師要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周遭的聲音,並在紙上畫下聲音的顏色。
經過了一整天的活動,有點疲累的我索性在湖邊的草地躺了下來,微風輕拂,下過雨的草地有淡淡的青草香,樹梢上不知名的鳥兒大概早已習慣人群的打擾、完全不為所動哼唱著各式曲調,是輕柔的粉綠色;遠處來了一群戶外教學團體,十來人的小編制,帶隊老師還是拿起了麥克風在寧靜的草地上響起那特殊的金屬音,是惱人的赭紅色;更遠處的大馬路,充斥著各式汽機車的引擎聲、喇叭聲還有一起劃破天際的剎車聲,是驚嚇的暗黑色!
當大家把畫好的聲景圖全數攤在湖邊的草地上,我看到了許多蒼白與尖銳,在這原本應該蟲鳴鳥叫的都會公園,環境的噪音讓我們身處都會綠洲卻不由自主地緊張與焦慮、完全無法放鬆!

逐一分享之後,大夥兒也漸漸看見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國小老師說要把今天的感動帶回任教的班級,就從不用麥克風講課開始;鳥會的朋友說為了幫鳥兒搶救寂靜,他願意擔任志工,負責後續活動的交通接送;柴山山友說他受夠了跟收音機一起爬山,他要發起「寧靜公園」運動,還給柴山最原始的聲景樣貌!
「搶救寂靜~傾聽永續城市的聲景脈動」就在大夥兒你一言我一語熱烈討論後續可能行動的分享中進入了尾聲,范欽慧老師最後以亞馬遜原住民部落古諺:「讓這一切發生吧!」與我們共勉眾聲皆平等,一起為寂靜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