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養雞無法自拔,理工男沈致軒為了一隻母雞辭職,開了人生另一扇門

「為了專心陪『她』,我把工作辭掉了。」工業設計背景的沈致軒,冷靜沉著的整理陽台,陽台種著各式蔬菜,還能眺望鄰近的大樓與社區。沈致軒口中的「她」,是住在陽台的一隻雞,此時正在一旁埋頭吃著碎蛋殼。

「既然養了牠,就要好好照顧牠。」原先在公司上班的沈致軒,原先為了吃雞蛋而養雞,最後竟成了生活重心,並創立臉書粉絲專頁「雞本設計」記錄養雞過程,也計畫和身邊的人一同推展社區養雞,以雞串起家戶橋樑。

工業設計出身的沈致軒,以樸門永續設計的方式,在陽台設計雞舍,飼養除餘姬(攝影_林怡均)

吃不起放牧蛋,乾脆自己養雞

來到新竹清華大學附近大廈,搭著電梯來到7樓,剛開門就聽到一聲雞鳴,「餘姬這是在歡迎客人喔!」沈致軒微笑解釋,拉開陽台的落地窗,可以看到一隻精神飽滿的母雞正在洗沙浴。

這隻母雞的全名為「除餘姬」,意思是解決廚餘的雞,沈致軒平時暱稱牠為「餘姬」,用「姬」而非「雞」,他解釋:「因為她就像是嬌生慣養的公主一樣。」

他和餘姬的緣分要從兩年多前說起,「我不想再吃洗選蛋了,但又吃不起放牧蛋。」沈致軒接觸友善土地農產品觀念後,希望在生活上有所改變,但經濟條件尚且無法負擔。

「一顆放牧蛋要15元以上,每天一顆蛋,一個月買蛋就要450元。」沈致軒計算後靈機一動:「有沒有可能自給自足呢?」養雞念頭也在此萌發,他開始四處去上課,從社區大學的食農教育課程到樸門永續設計課程,以及許多城市養雞人的交流。

原先都是種菜的陽台,兩年前開始養雞,沈致軒以樸門永續概念做設計(攝影_林怡均)

陽台養雞,以樸門永續概念去設計,讓環境自行循環

在高樓大廈中養雞並不容易,「要先營造出適合雞的居住環境。」沈致軒以樸門永續設計的概念,在陽台挪出空間,放入砂土及落葉,並設置產房和休息區,「這不是一次定案,環境佈置改良了很多次,所有更動都是以永續、循環為考量。」

沈致軒開始解釋起設計原理,他說明,考量到雞的生活環境,因此環境塑造仿照森林,鋪設排水良好、質地不粘的砂土,並放置大石塊,「大石塊旁邊縫隙會有昆蟲等其他生物去棲息,這樣雞就可以每天去找蟲吃,一天才不會無聊。」

砂土上的落葉是沈致軒每週去公園等場所載運回來的,作用為讓雞隻活動更舒適,此外還可為土壤補肥,「接下來想種其他植物,這樣更像自然環境。」他表示,種植植物後會有自然落葉,而後植株周圍也會有昆蟲棲息,便能減少人為動作,讓整體環境更能自體循環。

雞糞、喝水皆考量,陽台養雞還種菜

柵欄、產房及休息區的建設材料,沈致軒都取自廢棄材料,例如柵欄便是由竹竿製作而成。產房及休息區的疊高設計,則考量到雞隻下蛋習性與沈致軒的取蛋方便,「雞喜歡在高處下蛋,同時需要高隱蔽性,設置在靠近柵欄的地方我拿蛋也方便,比較不會打擾牠。」

產蛋區疊高另一大好處是可解決雞糞問題,沈致軒說明,產房疊高,產蛋區和地面隔開,可讓餘姬下蛋之餘,雞糞落於地面,如此一來,產房可保持清潔,而雞糞回到地面後則可為土地補肥,達到循環的效益。

陽台內還有一個小魚缸,「餘姬可以喝水,裡面的大肚魚可以吃孑孓。」沈致軒一邊說一邊將搗碎的蛋殼加入餘姬的飼料桶中,桶子共有粉紅及綠兩色,粉紅桶盛裝乾式食物,如蛋殼及雞飼料;綠色桶子盛裝濕式,例如每日吃剩的廚餘。

沈致軒的自給自足還不只雞蛋,陽台上的植株也通通都是可食蔬菜,「這是甜茴香,炒蛋很好吃。」他講解起收成作物的烹飪方式,並表示自己現在仍需要購買食材,例如大型葉菜、番茄等,在規劃之後租一塊地種植更多農作物。

除餘姬吃蛋殼,紅色桶子只承裝乾式食物及飼料(攝影_林怡均)

為蛋自製產銷履歷,送禮自用兩相宜

餘姬的下蛋頻率目前約為每週六顆蛋「每天都下蛋的話,餘姬的負擔太大了。」沈致軒表示,餘姬是蛋雞,太常下蛋對身體不好,會折損壽命,飼養第一年,剛開始產蛋時,由於餘姬尚未適應產蛋,下蛋頻率及顆數很不穩,近期狀況漸漸平穩,來到每天一顆,「但還是順其自然,看雞想生就生,有生就有蛋吃,沒生就不吃蛋。」

沈致軒拿起餘姬昨天生下的蛋,小心翼翼地放在秤盤上,「餘姬的每顆蛋我都會紀錄,」這次秤出來是62公克,落在L等級,和前幾日比稍微小了一點,「最近的蛋都是L等級以上,有時候會到LL,但其實L就很夠我吃了,太大反而會消耗餘雞的壽命。」

採訪當天1月3日,廚餘姬生下的蛋為第561顆蛋,重量為62g(攝影_林怡均)

秤重後,沈致軒拿著蛋坐下,提起筆慎重的寫上生產資訊,工業設計背景出身的他,以兼具工整及藝術感的字體,一筆一畫寫下產蛋日期、蛋的重量及等級,以及編號,「這是餘姬生下的第561顆蛋,算是自製產銷履歷吧。」他寫好後,輕輕的將蛋放好。

此時架上已有四顆蛋,依序為558、559、560及561,「除了煮來吃,有時候也會拿來烤蛋糕,或是送朋友。」沈致軒將前一日煮飯用蛋的蛋殼洗淨搗碎,放入粉紅色桶子餵給餘姬吃,同時說明,自己養雞,下的蛋數量稀少又額外珍貴,無論送蛋或是蛋糕,作為禮物都是誠意十足。

所有出生的雞蛋都會標示日期、並以重量分級(攝影_林怡均)

鄰居也愛餘姬,三不五時串門看雞

自己養雞而產出雞蛋,實際成本和放牧蛋相比,真的有比較省嗎?沈致軒計算後,發現一顆蛋的成本會落在10元以內,「但這是因為我很多資材都是自己做,也沒有蓋雞舍。」他認為,過去的人在菜園中養雞、撿蛋的方式,確實是符合家庭經濟,但若要變成專業雞農又是另一回事。

在高樓大廈中養雞,不免讓人好奇左鄰右舍的看法,沈致軒表示,養雞讓人詬病的問題,不外乎雞叫聲和雞糞臭味,雞糞的問題透過環境營造而解決,而噪音必須要是雞群才會發生,餘姬只有一隻,發出的聲音就和在家養狗養貓的程度差不多。

「自從養了餘姬,鄰居就很常來串門子。」沈致軒笑了笑,鄰居們非常關心餘姬,三不五時會來串門子看餘姬,而餘姬只要一看到客人便會喊聲,「因為有客人來,就代表牠有零食可以吃了。」而相對的,只要客人一離開,關門後餘姬便會非常安靜。

為了養雞而辭職,養雞成為人生新事業

「既然養了牠,就要好好照顧牠。」原先在公司上班的沈致軒,自從養了餘姬後,生活重心漸漸轉移到餘姬上,養不到一年,他就決定辭職來專心養雞。辭職後,他以在家接案的方式維持收入,一開始有些辛苦,但近期除了設計案,陸續接到許多食農課程邀約,原先為了吃雞蛋而養雞,竟變成了人生新的重心。

沈致軒近期除了講課,也計畫和身邊的人一同推展社區養雞,「最近人們對於飲食、動物福利的意識有提高,不只我有需求。」他表示,部分前來串門子的鄰居、講課遇到的學生有社區養雞的需求,自己教學之餘也考慮推廣社區養雞。

「餘姬很孤單,需要同伴。」沈致軒表示,雞是群體動物,自己養餘姬也感受到牠的孤單,社區養雞的好處是,一群人養一群雞,可以降低時間跟物資成本,雞也有伴,甚至可以成為大型雞場淘汰雞隻的養老院。

為了一隻雞改變了人生的沈致軒(攝影_林怡均)

美濃龍肚國小,現地取材,課桌椅也能蓋出雞舍

而養雞的日子久了,沈致軒和除餘姬的故事也漸漸傳開來,沈致軒還受邀到清大竹蜻蜓綠市集,以城市居家養雞為主題進行短講,也陸續辦理工作坊課程等,提供也想在城市養雞的同好一些入門概念。

此外,沈致軒在去年受邀到美濃龍肚國小參加市集活動,「餘姬的蛋只夠我吃,那到市集要做什麼好呢?」他苦思許久,最後使用校內現有資材,如:課桌椅、紙箱及水桶等,並以雞舍的設計概念,佈置出龍肚國小的「雞本宿舍」。

「與其講到口沫橫飛,對方仍然似懂非懂,不如直接把雞舍蓋出來。」沈致軒看到了司令臺後方各式淘汰資材後,靈光一閃在市集裡蓋出了示範雞舍,如:飲水區、產房、堆肥區等,透過雞舍各區域的講解,以及實物的呈現,將完整養雞的食農理念,帶給大人及小孩。

龍肚國小的雞本宿舍(照片來源_雞本設計)

500隻以下免登記,種菜養雞除了吃,還能聯誼

都市養雞和社區養雞的構想趣味十足,不過近期國內禽流感頻傳,一旦大型雞鴨禽場傳出疫情必須全數撲殺,都市及社區養雞若遇上鄰近雞鴨禽場出現疫情,下場又會是如何呢?對此,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做出了回應。

「500隻、有無大量運輸是關鍵。」李宜謙說明,目前規定家禽飼養數量500隻以上,必須做牧場登記,地方政府會隨時監控,但在500隻以下並不用登記,個體戶飼養雞隻主要是自用,通常不會頻繁且大量的運輸,因此傳染病傳播的可能性低。

「種菜跟養雞,以前就有,不是我想出來的。」沈致軒認為,過去的人為了自給自足而有家庭菜園和雞舍,現在的都市未嘗不可,以社區為單位共同來種菜及養雞,除了供經濟食用,還可串起各家各戶之間的連結。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