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氣候變了 蔬果的家去哪?

2019-05-20

文 /陳儒瑋、里仁 .圖片提供 /里仁 、黃基峰

蔬果需要在合適的氣溫、濕度、水分下生長,但地球發燒,台灣天氣也在全球氣候影響之下,變得愈來愈難預料,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會變成怎麼樣呢?

氣候真的變了!

▲自1980年代起,每年全球平均溫度持續攀升,2016年比起20世紀平均值,更是高近1度。

▲而在台灣,過去一百年來平均氣溫上升達1.3度,最近十年加溫速度尤是明顯

▲此外,台灣長期平均的降雨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小雨日卻變少,說明台灣氣候降雨型態發生變化、豐枯差異增加。

氣候變了 病蟲害跟著來?

溫度升高、豪雨日變多、小雨日減少,再加上季節交替的春夏、秋冬之際,溫度變化讓農作物易受病蟲害影響。在氣候變化多端的今日,病蟲害發生的機率更勝以往。

氣候變遷

冬天的天氣變得溫暖,讓疫病、蟲少了冷冽寒風的威脅,肆意發生,但卻苦適合生長在涼爽冬春天的柑橘、棗子、枇杷。而挺過冬天,準備在春夏交際結果收成的蓮霧也難逃,正經歷著突如其來的大雨洗禮,漂亮的外表因此產生不少裂果。

繽紛多樣的蔬果長在「大自然」的家,但最近他們的家園迎來了不小的衝擊。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專刊 第53期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