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南邊的玉里,是台灣的大米倉,產米量位居全國前四,同時也產西瓜、文旦與金針花,協助玉里鄉及卓溪鄉農民販售農產品的玉溪農會,七年前嘗試將農會超市與超商結合,讓農產品銷售由赤字轉為獲利。
除了結合全家擴大經營,農會超市也開放小農將自己種植的生鮮蔬果上架,農會僅酌收管理費用,農會超市同時也是玉溪農民直銷站,生鮮僅抽取15%倉儲管理費,成為小農最有利的銷售平台。
超商店面延長農產品展售時間,小農自行上架
上任三年的玉溪農會總幹事蔡宗翰說明,過去農會超市主要競爭對手為傳統菜市場,後來當地出現全聯超市後,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當時,玉里這邊有2家全聯和7家小七,農會超市越來越難賣。」
蔡宗翰表示,前任彭總幹事在民國102年時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玉里沒有全家,前總幹事以農會名義去和全家洽談加盟。」於是,位於玉溪農會推廣部隔壁、全台第一家農會超商聯名門市就這樣誕生了。
目前全台有17家農會全家聯名超商,七年前玉溪農會是第一家,蔡宗翰表示,以農會加盟全家的好處在於,農會本來就有空間,僅需要再補齊設備即可,而超商形式也等於拉長了農產品銷售的時間。
小農可申請直接上架,生鮮僅抽取15%倉儲管理費
聯名店內分為兩區,其中一半為農產品銷售區,從生鮮類到加工品都有,玉溪農會推廣部主任陳美羚說明,玉溪地區主力作物為稻米、西瓜、文旦及金針花,但仍有許多小規模種植蔬果的農民,這些小農可將農產品到農會聯名超商做上架,農會僅酌收倉儲管理費,生鮮類收取15%、加工類收取20%,不另外收取上架費用。
陳美羚指著生鮮類架上每個籃子,「每個籃子的農產品都來自同一位農民。」她拿起其中一包檸檬,指著上面的標籤貼紙說明,農民都可向農會申請上架,將包裝好的農產品帶到農會登錄產品資訊(生產者履歷、品項及價格)後,便可列印出貼紙,農民都會自行做上架。
蔡宗翰表示,玉溪地區較無大規模種植蔬菜的農民,而考量到超市營運必須要準備足夠的品項,因此除了東部蔬果外,也靠補齊花東其他地區的有機蔬果補齊,「以花東地區的優先,花東沒有才會考慮西部。」
農產加工品品項多,送禮自用兩相宜
乾貨區則有在地農民自製果乾、乾燥油菊等,以及當地稻農的米,可以看到相同品項並列,但從包裝便可看出來自不同農民,蔡宗翰表示,不同品項並列會出現良性競爭,農民會觀摩賣得好的人去精進,「農民會觀察,慢慢在包裝上把資訊寫清楚,然後把賣相弄得更好。」
貼牆的木頭陳架上則有來自其他區域農會的加工品,蔡宗翰說明,這是與其他農會互通有無,交換各地產品增加銷售點,玉里當地居民主要來添購民生用品,但有時去外縣市探訪親友,或是來玉里的觀光客都會有送禮需求,此處來自各地農會精選過的加工品便成了最佳伴手禮。
僅酌收管理費,農會與超商結帳分流,聯名店使銷售轉虧為盈
走進超商可以看到結帳櫃檯分成兩道,蔡宗翰說明,聯名店與一般全家門市仍要有所區別,而若要統一收銀,等於所有農產品都必須比照全家的進貨手續,考量到作業方便性,才會讓農產品維持過去農會超市的進貨方式。
陳美羚說明,與全家做聯名店後,等於將現有空間銷售時間拉長,比起全聯超市,聯名店營業時間更長;比起超商,聯名店多了採購生鮮蔬果的功能,「附近不少上大夜班的人下班後也會來採買,晚上的營業額並不輸給白天。」
蔡宗翰表示,聯名店另一大優勢在於物流及其他品項成本降低,過去農會超市的營運若要幫其他商品做補貨,必須自行負擔成本,轉為聯名店後,一般非農產商品直接走超商系統,便可專注於農產品的營運,而且能夠一次購足、任何時間都能來採買到最新鮮的在地農產品,是當地其他超商或超市無法做到的。
疫情來襲,往年有庫存的米熱銷,過去完售的西瓜大塞車
轉型成功的玉溪農會,今年遇上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考驗,疫情導致玉溪地區農產品銷售狀況和以往完全不同,「以前米有庫存壓力,今年完全沒有。」蔡宗翰說明,三月國際疫情加劇後,國內出現搶購潮,農會接到的訂單量驚人,農會的碾米廠曾有兩週連續每天出貨近二十公噸。
相較於稻米熱銷,玉里西瓜銷售卻遇上了塞車,蔡宗翰表示,往年西瓜銷售相當順利,從未有過崩盤、滯銷問題,往年此時大部分西瓜都已經訂購完畢,「今年被疫情打亂了,瓜販只訂了往年一半的量。」蔡表示,玉里西瓜品質極佳,農會推出直購網站,請國人幫忙多吃西瓜,陪農友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