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六龜山茶如紅酒,隨各地風土綻放滋味,花香苦韻兼具,抗氧化能力更勝綠茶

(續前文)除了芒果、蓮霧、麻竹筍,如今山茶是六龜最亮眼的經濟作物,甚至成為進入六龜區的入口代表意象。新發社區是一個與茶有相當淵源的移民社區,其中不乏來自著名茶鄉南投鹿谷及嘉義阿里山的新移民。事實上,早在二十年前,六龜是一個生產以奶香味著稱的金萱及包種烏龍為主的茶鄉,短短兩公里的新發街上就有一、二十家茶行茶廠,但在八八風災之後,因茶田毀損欲振乏力,沉寂了好一陣子。

2009年的風災過後,六龜地區百廢待興,台灣山茶從廢墟中被拿出來振興地方。聽起來是否有點耳熟?類似九二一之後,紅玉紅茶在南投異軍突起的故事。紅玉不僅解救了南投在地茶產業,並意外地再次帶動台灣紅茶榮景。

一戰成名的成功原因,一般咸認為是台茶十八號(紅玉)的品種優秀,然而,事實上紅玉早在 1951年就被育種出來,1999年發生地震之後,才被拿出來當成振興地方的仙丹靈藥。仔細分析紅玉之所以會成功,背後其實是產官學界的各方協力,包括時任鄉長結合地方行政資源、企業認養、政府(茶改場)及學者們助攻的成果。那麼,六龜山茶也能有此大破大立的機會嗎?

劉士輔與父親阿華師,從製茶到行銷合作無間,台灣茶業的延續多在子傳父業(攝影/蘇木)

野生山茶缺輔導,茶農:「我們都是自立自強」

「莫拉克風災之後,第一筆補助款就是用來採購製作山茶的機器。」在藤枝二集團經營山茶及咖啡農場的林彩娥回憶道。目前新發街上約有六家較具規模的製茶廠,負責製茶、烘焙及包裝等工序的代工,而除了少數有茶園又能親自製茶的茶農,專門種茶販售茶菁的則佔多數,約有三十家左右。

初訪六龜山茶時,時常聽到茶農們說,這裡都沒有人管理輔導?有人甚至還以為應該是由南投魚池茶改場負責?掰開指頭算算,茶業改良場從南到北全台共有五個分場(楊梅總場、文山、南投魚池、台東、凍頂工作站),而六龜偏偏處在一個,到哪個分場都很遙遠的距離,跟台東隔一座山,跟南投開車也要一兩個小時的路程。在茶業的輔導上,常常聽到茶農的抱怨是「啊!我們都是自立自強的啦!」

原生山茶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值得重點推廣的項目?去年初,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南下六龜拜訪茶農,希望提供一些協助,高雄農業局亦多次造訪六龜當地開會表示,預計將以4500萬的預算推廣台灣山茶。但也有人認為六龜山茶的馬步都還沒蹲好,錢就倒了進來,其實反而不是件好事!現階段需要的或許不是經費,而是方向。

是否應規模栽培?

兩年前返鄉的徐盛暘是欣園茶廠第三代,父親在寶山租地自行管理種茶、製茶,茶葉品質不錯,但走平價路線。徐盛暘在返鄉後,並未將主力放在茶葉的製造與銷售,他想要走的是六級產業的產地觀光,透過各種採茶、製茶的體驗行程,帶旅客認識六龜茶鄉,也研發各類茶商品,例如茶皂、茶餅乾、點心以及卸妝油等等。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表示,規模量產絕不是六龜山茶的出路,更不能走單一作物、大規模種植的老路,應將山茶作為地方創生的重要資源景點。

台灣山茶潛力應有科學深入研究

從山野裡被發掘出來的原生山茶,屬於高大的喬木,具備天生天養的野放能力,深根抓土,對水土保持有良好作用,適合半遮光的生長環境,也極適合目前政府想要推廣的「林下經濟」政策。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智表示,林試所除了設立山茶育苗苗圃,也在山上建立了採種園及採穗園,對山茶進行長期的研究觀測,2018年參與林務局與屏東科技大學的「林下經濟」計畫,在廢耕的金煌芒果樹下扦插種植山茶茶苗。扦插是不侵擾山林,又能穩定量產,符合市場需求的實際作法,台灣山茶極有可能被列為下一波開放的「林下經濟」正面表列作物之一。

喬木山茶的成分與灌木茶不同,除了強調回歸自然,養生部分也多強調的是其豐富的內含成分,兒茶素高、胺基酸低,果膠質、微量元素、花青素……,但說天說地,也都還需要一個科學基礎作為支持。「一般人在推銷六龜山茶,如果只談有機、野化,強調山茶不用農藥與肥料,是很珍貴的茶種,這樣的底氣仍是不夠的。」地方耆老朱文通則語重心長,不只一次地重申:「應該將台灣山茶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對山茶來說才是出路!」

原生山茶的稀有,吸引茶人上山尋茶(攝影/蘇木)

六龜茶抗氧化能力更勝一般綠茶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周富三長期以台灣山茶作為研究主題,計畫在南投眉原山等各原生山茶發現地設立樣區,這幾年來則致力於採集各類茶菁樣本,進行化學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結果相當令人振奮。

去年五月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即發表了一則「六龜茶抗氧化能力更勝一般綠茶」的新聞稿,證實了台灣山茶的養生效益。副研究員林文智認為原生山茶的特性滋味變化很大,應該可以研究將品系做出台灣山茶一號、台灣山茶二號、三號的細分。

羅榮裕師傅解釋山茶的成長狀況,水分、肥分、遮蔭的需求都與傳統烏龍種有些差距(攝影/蘇木)

單品山茶創造獨特商機

喬木茶又稱大樹茶,大多數人喝過的喬木茶以雲南的普洱茶最為尋常,在台灣,除了茶樹已被矮化的阿薩姆紅茶,所謂的大樹茶應該就屬野生的台灣原生山茶了。

第一次喝六龜山茶時,以滋味來品評,及茶類的適製性來看,感覺應該是以紅茶為最佳選項,山茶的果膠成分高的特性,不同於一般的小葉種烏龍茶,在製茶技術上也是一大考驗。但這幾年來,在製茶師父的努力鑽研,以及來自外地的經驗交流,六龜山茶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早期六龜當地人其實僅將茶粗分為青、紅兩類,不過茶可分「紅黃青綠白黑」六大類(註),近年白茶也成為六龜近日相當流行的選項。最近一次造訪,更發現業者已經動腦筋將山茶壓成茶餅,走老茶路線,等待時間醇化,愈放愈保值,滋味也愈佳。

台灣原生山茶葉緣有鋸齒,葉片呈波浪狀,長度可超過十二公分(攝影/蘇木)

品味山茶行家屈指可數,微苦回甘具養生成分

一般人認為山茶性涼、味苦,茶湯滋味似乎比較不那麼討喜,多數人接觸六龜山茶,以獵奇或養生的目的居多,認真品味山茶的行家屈指可數。

華興製茶廠的年輕接班人劉士輔曾請行銷公司做過調查,結果發現,56%的人對於山茶的印象是「苦澀!」雖然喝茶、賣茶這件事,如果適口性不佳,再多說什麼都是枉然!然而他也表示, 如果消費者追求的是「很順、好喝」,那去買高山茶就好了,其實沒有必要來喝山茶。

六龜區長楊孝治則表示:六龜山茶入口微微苦,但拉出苦與澀,苦後才得回甘,澀之後方能生津,這是屬於山茶的本性,特別在養生成分上,其實相當珍貴,沒有必要執意去抹除。

台灣山茶如紅酒,依生態、土壤而出現不同韻味

2018、2019連續兩年,華興製茶場以六龜山茶獲得iTQI 食品界米其林獎項,這對當地茶產業是很大的鼓舞。人稱「阿華師」的劉文華,是從南投鹿谷茶鄉移居六龜的老製茶師,兒子劉士輔謙遜地說道,「這是不斷研發的成果,其實父親在倉庫裡還堆著一堆做壞(不甚理想)的茶呢。」

劉文華與劉士輔父子的六龜山茶榮獲法國「農產品加值協會」AVPA 2019年第二屆「世界茶葉大賽」獎項(圖片提供/劉文華)

品嚐一杯得獎的蜜野山茶,是一款適口性極佳的六龜山茶,除了表現在地風土,也喝得出細緻的製茶手法,市場接受度不差。此外,我們又品飲了來自南鳳山、鳳崗山、鳴海山的幾款山茶,意外地發現滋味多元,有的霸氣有的溫馴,有花香也有苦韻,有的富收斂性,生津很快,很難想像是出自同一個六龜山區。

劉士輔表示,台灣山茶不具有單一特性,會依生態、土壤而出現不同韻味。「喬木茶其實就像紅酒一樣,紅酒分產地,喬木茶則分山頭,六龜山茶目前以南鳳山、鳳崗山、鳴海山及五公山這幾區國有林山頭為主,如果再往外擴展,還有少部分如尖山、花果山、屏東德文都有野生茶,此外還有甲仙的獻肚山,每個區域的特性都不同。」他躍躍欲試地想要推廣單品山茶。

以山林資源起家的六龜,雖處偏鄉,卻保有了珍貴的原生茶種資源, 找出自己的獨特點,並將優點發揮到極致,小而美,才是六龜山茶的致勝之道。

不同顏色的山茶茶湯。除了製法不同,不同山頭的山茶,也會出現滋味上的差異(攝影/蘇木)

延伸閱讀:

野生山茶珍稀價高,僅佔山茶市場不到2%,缺產地標章認證,魚目混珠亂象多

註:【六大茶類】

除了大家熟悉的烏龍茶被歸類為青茶之外,以湯色及發酵程度,茶可分為各具品質特色的綠、黃、白、青、紅、黑六大茶類。

除了不發酵的綠茶;香氣明顯的青茶,發酵程度從輕發酵到重發酵,種類最為多元,製作門檻也繁複高超;白茶亦屬於部分發酵茶,只不過特點為重萎凋、輕發酵,製作方式最不需要機器介入,因此被認為最接近自然;紅茶工序為全發酵;黑茶則為後發酵(也有人將普洱茶歸類為黑茶),不同的製作工序,影響到茶葉的內涵成分及香氣滋味。

早期台灣山茶以製成紅茶居多,因為從山上採摘運送的過程長,製成烏龍茶有時間的門檻要克服,近年來,各茶類製作技術都不斷實驗中,其中強調自然的白茶,量雖不多,但頗受市場好評。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