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隆傳奇01》擇一事,終一生,農改專家周國隆,讓台灣毛豆產業起死回生

從玉山山脈塔塔加鞍部往南,在旗尾山的陪伴下,楠梓仙溪的浪花一路呼嘯到旗山後,才得以在平原的擁抱中喘口氣息。真正走過這條溪路的人都知道,這往南的道途一路暗闇,一直要到旗山的燈光像夜晚的螢火蟲般映入眼中,才顯了人氣。

溪水豐饒旗山的農田,養育無數「一粒米,百粒汗」的莊稼人。農委會高雄農改場旗南分場的分場長周國隆也是這片沃野良田養大的孩子,「我家的房子就蓋在台糖的土地上,父親幫台糖契作,連我要零用錢,也是賺台糖的工錢。」周國隆回憶,他從小就在田間拔甘蔗草、剝甘蔗葉,對頂著日頭炎炎的農作辛勞並不陌生。他說自己是憨直的農村子弟,對未來沒有什麼「虛華」的想法,腳踏實地是一種刻在基因裡的本事。

生為長子,周國隆想要升學,只能選擇國立或公立學校,就讀嘉義農專農藝科就是這麼務實的原因。因著這個務實的考量,他進入農業改良的世界,後來的學術成就與職場生涯都在這個世界中精進發展。其中最讓人感佩的,自然是他對台灣毛豆產業的貢獻,他說:「毛豆已經走入我的生命了」。

擇一事,終一生,「毛豆先生」這個稱號符應、詮釋了周國隆在農業改良界的重大貢獻。

周國隆以獨到的見解與即知即行的認真態度,讓台灣毛豆產業起死回生。(周國隆提供)

早年在澎湖種植防風林,讓作物全年可收成

不過在專職毛豆研究之前,周國隆和其他作物也有過短暫的緣分。民國79年退伍後,周國隆成為農改場的約僱人員。因為個性執著、有定性,在沒有電腦的時代,很多研究員前輩丟給他一堆數據,他都能在整理、計算的過程中自得其樂。「我喜歡這樣一步步追究原因、找到解答的工作。」他說。

周國隆考上高考,分發至台南朴子分場研發高粱,不久後又被分發至澎湖分場。菜鳥研究員被分發外島是常事,大家出去待個兩、三年就會申請調回本島,但他一待卻待了六年半。

是因為特別喜歡「外婆的澎湖灣」嗎?周國隆笑著說,單身漢是待不住,但他有佳人相伴,自然能在離島經營出一番天地。當年得知分派到外島,他和農專時的班對女友拒絕成為遠距戀人,兩人成婚後攜手至澎湖,一起在農改場工作,負責雜糧作物。

澎湖農業受到鹽風影響甚大,花生、甘藷,風茹草等作物一年只能一收,農民生計有待改善。周國隆於是深入研究氣候對作物的影響,並在分場試驗田種植一整排防風林,用農林混植減少鹽風對作物的危害,延長作物的種植期限,也就是增加農民的收成,讓他們的生計得以改善。

從紅豆到毛豆,習得一身功夫

周國隆夫妻在澎湖產下愛的結晶,兩個孩子到了就學年齡,他自覺該是調回本島的時候。回到高雄農改場後,他負責雜糧研究室的紅豆作物。

後來,台灣毛豆專業研究員鄭士藻準備退休,農改場指派周國隆接手。周國隆除了一肩扛起毛豆的育種及產業輔導外,還有原本的紅豆研究要兼顧。直到農改場因應農業環境變動而調整人事後,他才把紅豆交給其他研究員,專心負責毛豆。

或許是一種天降大任的安排,周國隆接手毛豆作物時,台灣的毛豆產業正好走到生死攸關的交叉路口,中國低價競爭讓台灣的出口產值創新低,被產業界直言「再不改變,就只剩下五年壽命」。周國隆當時心想:「我才剛學了一身本事,還沒開始施展,這個產業不能在我手中垮掉!」

抱著「毛豆產業不能垮在我手上」的決心,周國隆為毛豆奉獻廿年光陰。(楊語芸攝影)

話說毛豆的天寶盛世

台灣人喝酒習慣配花生,日本人則視毛豆為下酒聖品,冰啤酒配上鹽味毛豆,是居酒屋最常見的「酒菜組合」。因為國內供不應求,1969年前後,日本人來台灣找加工廠契作,希望將台灣毛豆外銷日本。

周國隆說,毛豆就是未成熟的大豆。因為台灣一向有種植大豆的技術,日本人契作毛豆時,傳授的是採收時機判斷以及冷凍加工技術。1971年,台灣第一個60噸的冷凍毛豆產品貨櫃抵達日本,自此打開日本市場,台日間這條綠金滾滾的渠道,滿足了日人的口慾,也飽了台灣毛豆產業鏈上下游的荷包。

與此同時,農改場為了因應民間產業的需求,雜糧研究室從大豆改作毛豆,除了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外,也研究各種耕作技術,防治病蟲害。產官合作,慢慢蠶食日本市場, 1980年是台灣毛豆外銷高峰,日本進口毛豆產品中有九成毛豆都是台灣出口的。當時台灣有32家毛豆冷凍加工廠,齊力創造8,552萬美金的出口總值。

高雄九號是目前台、日毛豆市場的主力商品,也是周國隆的代表作。(楊語芸攝影)

1996年,毛豆正值死亡交叉,僅剩五年光景

不過政府開放台商前往中國投資後,廿多家毛豆冷凍加工廠陸續西進設廠,台灣冷凍毛豆外銷至日本的出口值在6年間從38,825公噸銳減到24,547公噸,中國則是從零一路攀升至25,131公噸。1996年是台、中兩國毛豆出口的死亡交叉年,待周國隆接手毛豆的2001年,台灣出口值(22,000公噸)只剩中國的一半,等待台灣毛豆產業與周國隆的是江河日下的外銷量,是最冷的嚴冬。

那年,周國隆請了公假,自費跟台灣區冷凍蔬果工業同業工會到中國參訪。從福建到上海,他看到的每個農場都有一望無盡的毛豆田,每個加工廠的設備、動向、年利用率都比台灣好,讓台灣訪客震驚不已。那句名震江湖的「台灣毛豆生產若不改變,將只剩下五年光景」一說,就是那次參訪時,同行的公會理事長林滄智發難的。

林滄智的說法,周國隆頗有同感。抱著「絕不能讓這個產業垮掉」的決心,周國隆分析台灣的劣勢後,提出讓毛豆產業逆勢回升的「大農場攻略」,不只幫產業進行心肺復甦,還讓它如同吃了大力丸一樣,急起直追落後的光景。(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1971至2019年台灣毛豆產品外銷產值(周國隆提供)

周國隆所謂的「大農場攻略」是什麼?它如何讓台灣毛豆產業起死回生?請看後續報導:「周國隆傳奇02》從劍道武諺悟人生真諦,快中求穩,打敗中國搶回日本市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