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埔鎮是國內柿子產地之一,過去柿子是直接食用或是做成柿餅,但柿子也是重要的染色材料,十年前地方創立新埔柿染坊,運用柿染製作成提包、服飾及長夾等配件,近年新埔本地及外地青年加入染坊,為柿染注入新活力,讓樸素的柿染看起來俐落又時尚。
走在新埔街上,可以看到米店、香行上掛著柿染布,甚至連咖啡店、手搖飲料店都可以看到柿染布,讓新埔鎮的柿子意象更加清晰,也呼喚國人前往拜訪。
柿餅舖的柱子催生出柿染,全台第一個柿染坊就在新埔
新竹縣是全台產量排名第四的柿子產區,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的柿染傳統,台灣柿子幾乎都用於食用,直到民國94年因緣際會,才走上柿染這條路。
新埔柿染起源於柿餅園區的一根柱子。新竹縣新埔柿染文化協會的鍾夢娟回想,民國93年,鎮公所本想以在地特色做課程,來到柿餅園區探查時,看到柿餅園區裡一根柱子上有許多印記,「柿餅婆們做柿餅時,手上會沾到柿子的汁液,而她們起身會扶著柱子,然後這些柿子汁液就留在柱子上。」
當時鎮公所人員相當驚訝,也萌起想發展柿染的念頭,但台灣當時無人做柿染,染布多以藍染或植物染為主,鎮公所人員請來天染工坊的陳景林教授進行輔導,才開啟了新埔鎮的柿染之路。
植物染日曬後褪色,柿染布越曬越好看
問到柿染,鍾夢娟笑了笑,「第一次做完的作品,大家都覺得不好看,兩年後拿出來才覺得變美了。」她回想,那時覺得不好看是因為對柿染不了解,由於過去沒有柿染,大家既有的想像是植物染,但柿染和常見植物染不同,「柿汁有單寧酸和膠質,其他植物染日曬後會褪色,但柿染日曬後顏色會更深,非常耐看。」
柿子汁中的單寧酸和膠質,在染布上有優越的著色性與色牢度,而未經媒染(用以固色或改變顏色)的柿染布在日曬下,顏色越曬越深。來到柿染坊後方的曬布場,可以看到一張張柿染布正在晾曬,顏色深淺不一,正在幫忙整理柿染布的社區媽媽說明:「柿汁中的膠質會使布料變得硬挺,後續要把布軟化才能使用,想要不同顏色,就需要不同的日照時間。」
一般來說,一塊柿染布需要約7個完整的日照天,顏色越曬越好看的特性,也讓柿染有「太陽之染」的美譽,而柿染布完成後則以醋酸銅、醋酸鐵等進行固色。作為天然染料,不含NPE、塑化劑等環境賀爾蒙的柿染布,擁有耐髒、防臭、涼爽等優點。
盛夏未熟的柿子汁最多,最適合做柿染
國內柿子主流品種有9種,從牛心柿、石柿到筆柿等,什麼樣的柿子適合做柿染?鍾夢娟表示,任何澀柿子都能拿來做柿染,但最適合的材料是六、七分熟的柿子,大約是每年七、八月還在樹上的鮮綠柿子,「剛開始材料是製作柿餅過程產生的廢棄柿子皮,但後來發現柿汁最多的還是未成熟的柿子。」
鍾夢娟說明,新埔種植的柿子數量不多不夠柿餅製作,大部分仍是向中南部購買澀柿,柿餅的柿子原料是九月份的柿子(約八分熟),但此時的柿子因為接近成熟,果體內多為果肉,能榨出的汁液較少。「一百斤的柿子大約僅能榨出30到40斤的柿汁。」
鮮綠未熟的柿子榨出的柿汁是綠色的,新鮮柿汁馬上染布,看起來會是透明無色,但曬了幾天後柿染布會慢慢顯色。而柿染坊所榨好的柿汁通常會放一段時間才會使用。鍾夢娟表示,韓國柿染喜歡用新鮮柿子汁,日本柿染則喜歡用陳年柿汁,柿汁放久後因為內含果膠而凝結成凍,但陳年柿汁會有味道,因此柿染選擇折衷路線,目前常用柿汁都是這一兩年內榨好的。
協會、柿染坊十年走來,樸素柿染布越來越時尚
新埔柿染坊是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的基地,從裡到外的色系都是是染布日曬後的顏色,整體顯得低調又簡約,鍾夢娟回憶,這個基地得來不易,一路走來也靠各方協助及支持。民國94年開課時,陳景林老師以柿子皮為材料、植物染方式來做柿染,過程中還教授色彩學等視覺課程,「那時計畫都是區公所經費支持,直到民國98年時,跟草屯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申請計畫案,審查委員驚艷無比。」
有了委員鼓勵,隔(99)年2月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成立,同年七月鎮長認為要有基地,新埔柿染坊也誕生了,「於是來上課的學員就從一開始喜歡手工藝的國小媽媽,擴張到社區媽媽了。」而鍾夢娟也從那時起,擔任協會總幹事和新埔柿染坊負責人,這一承擔就是十年。
目前柿染坊除了鍾夢娟外,有四位全職工作人員,這四位分別來自竹北、台北,也有新埔當地人,年紀都相當年輕。鍾夢娟和四位年輕人相處起來有說有笑,「培力計畫讓一些新血加入我們,年輕人很有想法也很活力。」目前柿染坊內,以柿染布製作成的提包、揹袋、服飾及絲巾等,低調的色系在視覺上給人大方、俐落又簡約的感覺,而這都是年輕人的發想。
鍾夢娟表示,年輕人感受比較貼近主流的視覺喜好,協會裡的幾位年輕成員,將柿染元素加入現在的流行服飾,讓樸素的柿染也能時尚起來,此外,幾位年輕夥伴在銷售上也相當積極,「他們會去找合作機會、銷售通路,並依據這些通路的性質設定鋪貨商品,像是哪些衣服要去百貨公司、哪些配件要去一般店家,並且根據店家回饋再改良後續商品。」
柿染讓在地更認識柿子,柿染走進新埔鎮各角落
在原本無柿染的柿子鎮打造出柿染文化後,當地人又怎麼看柿染呢?鍾夢娟表示,相較於本地人,柿染吸引到的外地人反而更多,「我們最大宗的收入還是靠每年柿子季節時的DIY課程。」甚至有人來學習柿染工藝後,還會買柿汁回去自己染布,而對當地人來說,柿染的出現,反倒是讓人更認識柿子。
「外地朋友來玩,我們會帶他們去買柿餅,但本地人對柿子或是柿餅都不是很熟悉。」鍾夢娟笑了笑,她是在上柿染課後才了解柿餅是怎麼做的,甚至回頭去觀察柿子的生長特性、何時收成,現在自己家裡也種了柿子樹,「如果沒有柿染,我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特別去了解柿子,很多一起上課的社區媽媽也是因為柿染課,才對新埔的柿子更認識。」
走在新埔鎮的街上,越曬越美麗的柿染布是柿子鎮的小彩蛋,同時讓更多人知道柿子除了吃,也能非常時尚。鍾夢娟表示,韓國一座跟新埔差不多大的小鎮裡,就有60幾間柿染坊,而柿染在韓國甚至有比照流行服飾的走秀,相較於日韓已經愈發成熟的柿染文化,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我的人生因為柿染而改變,現在想從兼顧家裡工作慢慢專心在柿染上,希望柿染可以讓更多人看到柿子的美,新埔鎮也能因為柿染而有更多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