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芃芃溪畔的英士部落,一座以自然工法打造的傳統竹屋,傳來了族人嘹亮的歌聲,伴隨著一旁炊煙裊裊的烤火與木鼓清脆的節奏,年輕族人先以一曲《Rimuy Sola Rimuy Yo》歡樂歌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再以合唱及獨唱交錯的《Ima lalu su》(你叫什麼名字),依序介紹每人的族語名字。
木鼓、泰雅族服、烤火香氣,以及那軟柔如詩一般行進的母語歌謠,層層堆疊出傳統部落的原味氣息。目前英士部落的生態旅遊,是由一群在地青年所組織,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在思源啞口分道揚鑣,一支前往桃竹苗成為嵙崁群,一支步往南澳花蓮形成南澳群,一支則順著蘭陽溪成為宜蘭的溪頭群;百年後,喜愛四處遷移的泰雅族人又在英士部落相聚了,負責敲木鼓的給紅.古麥笑說:「這裡是聯合國,早年族人還會為了爭奪獵場而鬧不和!」
昔日為了討生存的紛紛擾擾已褪退了,如今這群青年攜手合作,貢獻自身的專長,共同努力將部落旅行推展出去。雖然聚落旁的芃芃溫泉已頗富盛名,但透過在地青年的帶領,娓娓道來這條會依隨時間變換溫泉路線的野溪故事,像是部落老人家習慣在下水前,以溪床卵石輕刮肌膚,除了作為浸浴前的角質按摩,淨身的儀式也隱含了對自然的敬重;或是眼前這條夾處於兩座大山之間的芃芃溫泉,那遠方的山脊稜線竟與1989年日人來此泡湯時,所記載的照片史料一模一樣;還有時常被誤讀為「梵梵」的溫泉,正確名稱其實應為「芃芃」,其讀音bong bong,指的就是溪床上石頭滾動的聲音。
探訪完野溪溫泉、認識了地方文史之後,英士部落還規劃了「靜心茶席」,運用部落長輩栽種與烘乾處理的刺蔥,製成香氣清新的雪綿餅,搭配事先採集的花草,讓來客靜下心來配置茶席,一面闔上雙眼聆聽口簧琴的古調旋律。
英士部落自去年起,透過宜蘭縣原住民事務所的輔導,開始整合部落觀光資源,在「英士部落社區發展協會」鐘正志理事長的努力下,爭取到各計畫的資源挹注,展現全新的部落風貌及生態旅遊的營運方式。這群自外地返鄉的青年,回到自小生長的土地紮根生活,寫計畫、帶團、練唱,並協助部落老人的共食事務,一面深耕文化,一面照顧與陪伴長者。他們以滿腔的熱忱,邀約大家來泡溫泉、品茶席、聆聽英士部落的精彩故事,且部落青年另有規畫「橫岐漾古道」探索之旅,對生態旅遊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洽詢!
Data
FB粉專:宜蘭縣大同鄉英士社區發展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