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濫用抗生素恐危及人類,OIE「世界抗生素警覺週」,台灣宣示響應

「無抗飼養」是畜牧業國際趨勢,台灣快跟上!農委會今(23)日響應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提倡之「世界抗生素警覺週」宣示活動,防檢局預計在接下來4年內減少3種抗生素的使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只用於促進動物生長的抗生素會是優先要減少的,並鼓勵研發安全的益生菌等替代資材。

臺大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陳明汝表示,治療性的抗生素仍有使用必要,促進生長的抗生素若要減少,整體畜牧業飼養技術則要提升,例如:動物居住環境要更開闊,此外,經濟動物的獸醫人數也需要增加。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杰則表示,「減抗」、「無抗」是國際趨勢,業界近年來用量也一直在下降,但治療用抗生素仍有使用需求,目前其他替代資材(如:益生菌)則較為昂貴,使用後勢必會反映在售價上,「我們會盡力配合政策,要怎麼做還需要討論。」

「世界抗生素警覺週」宣示活動(攝影/林怡均)

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抗藥性,每年造成70萬人死亡

抗生素又稱「抗生素生長促進劑」(antibiotic growth promoters,AGPs),1940年代業者發現家禽家畜食用混摻了抗生素的飼料後,體重會快速增加、罹病率也會降低。因為集約度高的飼養方式易使動物免疫力下降、感覺緊迫,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成為畜牧業大規模化的關鍵之一。

畜牧業的抗生素用量驚人,據估計,21世紀初期全球產出抗生素一半都用於經濟動物。畜牧大國的動物用藥比例更高,醫學博士Martin J. Blaser在《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一書指出,美國出售的抗生素有七成至八成用於畜牧業「把動物養肥」。飼料中加入低劑量的抗生素,便能達到「生長」和「預防疾病」的功能。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有哪些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臺灣大學副校長的張上淳表示,抗生素的濫用會導致致病細菌出現抗藥性。今年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許多人離世,這屬於短期疫病,而抗藥性細菌所造成人們的傷亡也並不亞於短期疫病,「許多病源都是來自動物,動物身上出現抗藥性細菌對人類同樣會造成威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則表示,每年全球因抗藥性細菌而死亡的人數高達七十萬人,抗藥性細菌不像短期疫情有疫苗可以對峙,這些細菌會不斷演化。因此從源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也能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出現機率,「希望能像防疫一樣,把抗生素藥劑管理得更好。」

未來4年減用3種抗生素,優先減用「促進生長」抗生素

想減少畜牧業的抗生素用量該怎麼做?陳吉仲表示,國內自2000年來,已將36種抗生素汰除,目前只剩9種抗生素可添加在動物飼料中,這次響應活動不只是宣示,未來農委會也會和業者密切商討如何落實漸少抗生素的使用。「治療用的抗生素會繼續使用,但用於促進生長的會優先減少使用,這需要政府及產業界一同努力。」

歐盟早在2006年就明令禁止在飼料當中添加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而我國「動物用藥品使用準則」允許可用於飼料添加物的抗菌劑品目中仍有9項,其中4種兼具促進生長及治療的功能,另5種只有促進生長的功能。(註)

國內近4年來的抗生素用量從126公噸增加到142公噸,看似節節上升。防檢局解釋,乍看數字會認為4年來抗生素用量增加,不過經濟動物屠宰量也在增加,且抗生素僅用於生長初期,在動物成長到一定月齡後就必須停藥。

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說明,2017年起農委會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擬定「因應細菌抗藥性行動方案」,擬定六大目標,分別為:提升細菌抗藥性的警覺性、監測與控管、感染預測與控制、研究及開發、透過提升管理手段謹慎使用抗菌劑以及國際合作。

徐榮彬說明,國內運用媒體平台宣導謹慎使用抗生素,並依據OIE公告的動物用抗生素的計算方法,定期通報OIE,每年依據數據對屠宰場及畜牧場進行輔導、管制與改善場域的生物汙染,降低抗藥菌污染機率。此外,也鼓勵學研單位發展疫苗及非抗生素飼料添加物的言發、並推動電子化申報制度,以利動物用抗生素的流向。「預計接下來4年內會再減少3種抗生素的使用量。」

動物學者:替代資材、飼養技術及設備需提升,需要更多畜牧獸醫

問及未來該如何落實,徐榮彬表示會再與業者商討。畜牧學者則認為,治療用抗生素仍有使用需求,促進生長的抗生素減用則須從調整產業體質做起,包含替代資材的研發、飼養技術及設備的提升,還有經濟動物獸醫人才的培育。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榮譽特聘教授余碧表示,國內畜牧業的抗生素用量十年來已減少很多,以豬為例,抗生素多用於小豬,目的在於預防治療及促進生長。而未來要減用抗生素,余碧認為,替代資材的開發會是關鍵,目前益生菌的促進生長效果與抗生素旗鼓相當,唯一問題是成本較高,未來研發方向應往降低益生菌成本進行。

「治療用的抗生素還是要用。」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陳明汝則表示,抗生素的減用要落實有兩大方向,第一,是經濟動物和人都會用的抗生素要優先減用,因為人會食用經濟動物;第二,經濟動物的飼養環境及技術必須提高,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降低幼豬的罹病率,進而提高育成率,若要減用抗生素,則豬舍要更寬闊、舒適,減少緊迫及髒亂。

此外,陳明汝說明,國內食安意識提高,市場端抽檢也越來越嚴格,肉蛋業者只要在連鎖超市被檢出一次,就會被列為黑名單,也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減少很多。除了畜牧技術和設備要提升,國內獸醫人才也需要補上,「台灣經濟動物的獸醫稀缺,業者如果依據獸醫處方箋正確使用,就能有效減少抗生素用量。」

中興大學研發蛋鴨專用「益生菌」,能顧好鴨子的腸道健康。(照片提供/李滋泰)

畜牧業:全力配合政策,但替代資材成本高

對業界來說,減用抗生素該如何落實?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及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均表示,減用抗生素是國際趨勢,會全力配合政策來協助減用抗生素,但也需要功能及成本相等的替代資材,目前市售現有益生菌等資材都比較貴,會反映到受到末端市場價格上。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表示,目前國產肉雞面臨進口雞來襲,像是歐盟完全不使用抗生素,減用抗生素才能讓國產肉雞保有競爭力,養雞協會也會配合政策的執行,而要減用則需要替代性資材的研發。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杰則表示,成豬60公斤成長至120公斤的這段時間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豬隻幼期施用較多,目的在於提高育成率。他認為,減抗是趨勢,但治療用抗生素仍有需求,「治療用的抗生素效果很直接,其他非抗類資材,像益生菌,比較像保健食品。」養豬本就需要投入成本,目前替代資材較貴,使用後末端售價也比較高。

如何落實無抗減抗?還需和產業詳談研擬

對於動物學者、養豬協會及養雞協會的觀點,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回應,目前抗生素的替代資材如益生菌,現階段並無規劃管制,鼓勵業者多多研發。至於,確切要優先減少的3種抗生素是哪3種,徐榮彬表示,會與業者討論會再決定。

飼養技術的改進也能夠讓抗生素減量。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預防及促進生長的抗生素可用益生菌取代,透過飼料管理、調整配方加入小分子蛋白質產品,改善小豬下痢問題。此外,牧場內保持乾淨、不要髒兮兮的,還有防鳥也能減少病菌滋生機率,「沒有治療需求(生病),也就沒有使用的需要了。」

 

延伸閱讀:

無抗飼養01》動物吃抗生素飼料,人類增抗藥性風險,改吃益生菌酵素更健康

無抗飼養02》不用抗生素養動物,植生劑正夯,東方中草藥是寶庫,助抗氧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