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抗飼養」已成畜牧業國際趨勢,「綠色養殖」蔚為風潮,台灣跟上了嗎?抗生素及各種動物用藥,應當能免則免,那麼又如何維護動物健康?
站在這股浪潮前端的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的教授余碧和李滋泰,長年投入研究以益生菌、酵素和植生劑(取自天然植物的化學成分)提升動物的營養利用率和免疫能力,累積豐碩的研發成果。為動物打好健康根基,頭好壯壯,自然就降低動物抗生素的使用,更能減少廣大環境中的藥物污染、避免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免於藥物殘留而保障食安。
甫退休的榮譽特聘教授余碧,是畜牧學界少見的女性研究者,「我這邊學生都是女當男用,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這位教母級人物,個子嬌小,治學嚴謹,很難想像四十年前她奮勇徒手深入母牛直腸檢查的畫面。
開朗健談的李滋泰,從前是余碧老師的門生,回母校教書後繼續研究動物營養,蒜頭梗、菇類太空包等農業廢棄物,在他眼中都成了優質的飼料添加物,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為家禽家畜打造強健體質。一般業者總認為抗生素最便宜,益生菌或植物精油價格貴、效果又不如抗生素明顯,但是李滋泰肯定地說:「無抗飼養和降低成本,是有可能雙軌並行的!」
為「促進生長」而吃抗生素,釀成抗藥性風險
人生病要吃藥,動物也是一樣,話雖如此,不過畜牧業使用抗生素的方式,並非全然為了治病。除了正規的治療以外,業者還可能在動物並未發病的健康狀態下,在飼料中添加低劑促進量的抗生素,以達到「生長」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抗生素生長促進劑」(Antibiotic growth promoters,AGPs)於1940年代發端,製藥廠發現家禽家畜在吃了混摻了抗生素的飼料後,竟能快速增重,還能減少罹病率,畜牧業頓時如獲至寶。密集飼養模式容易造成動物緊迫、免疫力下降,但「預防性投藥」施以抗生素就能改善,隨後工業化大規模養殖模式興起,與此發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畜牧業的抗生素用量驚人,據估計,在二十一世紀初,全球生產的抗生素有一半都是用在動物身上。在工業化養殖大國,抗生素在動物的用量更遠高於人類。醫學博士Martin J. Blaser便在《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書中指出,美國出售的抗生素有70-80%都用在畜牧業「把動物養肥」。
歐盟禁止飼料添加抗生素,我國九種品項可用
榮景背後,危機隨之而來。長期在密集飼養環境中投以低劑量抗生素,正是讓微生物緩慢微調養成抗藥性的溫床,甚至製造出俗稱的「超級細菌」,這類細菌並具有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危險性。2013年,丹麥的研究就證實有兩位農民感染金黃葡萄球菌MRSA(一種對多類抗生素都具抗藥性的細菌),是因接觸其畜養的動物而起。在台灣,MRSA也是醫院院內感染排行第一名的病原菌。
歐盟在2006年明令,全面禁止在飼料當中添加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美國也加嚴規範。我國則陸續刪減可用項目,尤其人畜共通的抗生素種類,目前規範中的「含藥物飼料添加物」還剩下九種抗菌劑品項(如附註)。但是這類抗生素與正式動物用藥不同,無需獸醫處方籖即可添加。
抗生素殺死動物腸道多數細菌,更快增重
抗生素何以能夠促進動物生長?李滋泰單刀直入解說,「因為抗生素把腸道裡面大多數細菌殺死,這些菌會競爭動物吃下去的營養,」當微生物被抗生素殲滅,營養就留給動物自身吸收,因而更快增重。
依李滋泰實驗的經驗,只要投以抗生素,動物消化道內的好菌壞菌,數量通通都會降為十分之一,「例如本來有一千萬隻,就變成一百萬隻。」
藥物會慢慢代謝降解,只要確實遵守停藥期,原則上並不會殘留在肉蛋產品當中。但是動物長期吃抗生素養成細菌抗藥性,未來若得病,就需要投以更高劑量,病菌才會死亡。而動物的排泄物也會殘留抗生素而流布到環境的土壤和水源中,後續風險更難以預估。
李滋泰說明,以現在國內密集飼養模式,動物必然面臨擁擠壓力,加上氣候變遷劇烈,忽冷忽熱的巨大溫差更造成動物的「熱緊迫」和「冷緊迫」,變得虛弱容易生病。「動物面臨的兩大問題,就是疾病來襲和環境壓力,疾病就只能靠藥物,環境壓力就可以靠天然的飼料添加物。」
保健勝於治療,益生菌、酵素和植生劑受矚目
余碧也解說,動物一旦得病,必然需要藥物,但在非治療的情況下,應該以保健觀念來飼養,益生菌、酵素和植生劑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這些非藥物的添加物並非直接「取代」抗生素,而是讓動物變健康,提升動物免疫能力,「縱使病菌還是那麼多,但是動物可以抵抗,即使病原菌還在,但是它不會作亂,而不是像抗生素把所有細菌變少。」李滋泰說,這跟有機農業強調顧好植物本身健康,就不需要多噴農藥的原理,異曲同工。
吃益生菌表現不輸抗生素,臭味大幅減輕
益生菌如乳酸菌、枯草桿菌,都是余碧的利器。用了這些好菌,「不見得會明顯增重,但是動物發病機會會減少,整個飼養環境也會比較好。」
她舉例,養豬養雞最頭痛的就是排泄物問題,豬舍幾乎是天天要洗,豬糞處理常造成水污染,而白肉雞雞舍多鋪墊料,用三十幾天才換掉,經常臭氣逼人。餵食乳酸菌後,「動物排泄順暢,臭味也比較少,」而枯草桿菌也可以直接加入動物便便和墊料當中任其分解,大幅降低豬舍異味,她合作的養殖戶甚至可長達一個月不必洗豬舍。
李滋泰的實驗團隊也發現令人振奮的結果,以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配合酵母菌,餵飼白肉雞,其生長表現可與抗生素處理組相當,而且也能顯著降低腸道內迴腸大腸桿菌數量,效果跟抗生素一樣好。再將腸道絨毛切片一看,吃益生菌的腸道型態更健康,絨毛的深度與高度都顯著提升。除此之外,還能降低糞氨排放量,也就是臭味的來源。
酵素有「鑰匙──鑰匙孔」,對準使用才有效
酵素也是畜牧業常用的飼料添加物。民眾常吃益生菌或酵素來健胃整腸,究竟益生菌和酵素的作用有何不同?
李滋泰解釋,酵素和益生菌都能提高營養利用率,「酵素是直接幫助消化,益生菌著重在把壞菌趕走。而益生菌也會分泌酵素來幫助消化,不過那是它的次功能,主要功能是讓好菌變多,稀釋掉壞菌族群,作亂的機會就降低。」
酵素的價格通常比益生菌來得高,因此李滋泰強調,農民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鑰匙──鑰匙孔」理論,也就是要根據飼料配方原料去選用搭配正確的酵素。蛋白質、澱粉、脂肪⋯⋯不同的營養成分,各有對應的分解酵素,用對了才能奏效。
譬如他曾經看到農民使用蛋白酶、抱怨效果不明顯,他就建議農民,幼畜、幼禽可能比較需要蛋白酶,但成畜、成禽的蛋白酶分泌已經非常完整,不太需要額外添加。「倒是他的飼料有麩皮,應該用半纖維素的酵素,譬如木聚醣酶、甘露聚醣酶,這類酵素是「單胃動物」(雞鴨豬)不會分泌的,就可以解決半纖維素的利用率。」
「益生菌的使用也是一樣,坊間益生菌產品五花八門,農民選用時要了解益生菌的特性、請廠商提供實際試驗的報告,選對了,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李滋泰說,農民有時覺得益生菌、酵素沒效,還是抗生素最有用,那是因為他根本沒有用對!認識不足而亂用,不但浪費錢,還造成很多錯誤觀念。(文章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無抗飼養02》不用抗生素養動物,植生劑正夯,東方中草藥是寶庫,助抗氧化
附註:
「動物用藥品使用準則」允許可用於飼料添加物的抗菌劑品目:
1 安痢黴素 Apramycin
2 阿美拉黴素 Avilamycin
3 培可黴素 Bicozamycin
4 恩黴素 Enramycin
5 富樂黴素 Flavomycin(Bambermycin)
6 六肽黴素 Nosiheptide
7 磺胺二甲嘧啶 Sulfamethazine
8 泰妙素 Tiamulin
9 泰黴素 Tylosin
請問tiamulin對人類會有何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