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先減種水稻!農委會推「四選三」政策,另一期不收公糧,建議改種旱作雜糧

今年是56年來最乾旱的一年,中研院研究顯示未來台灣地區的乾旱日數將增加,農委會規劃抗旱因應措施,首先推出水稻種植「四選三」政策,也就是兩年共四期稻作只種三期,另一期建議改種旱作,若還是種稻則不予公糧收購。

其他因應措施還包括:短期內要加強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設置;中期則加強引水及蓄水設施、水稻田區轉為大區輪作制度,並調查各作物需水敏感時期;長期則需加強涵養山坡地水源、研發耐旱品種作物,擴大農業保險等措施。

稻田水乾見土,出現裂縫。(郭苡莘提供)

極端氣候來臨,未來台灣春雨減少、乾旱日數增加

今年6月至10月上旬,國內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僅為歷史平均值的2成至6成,迫使10月中旬桃竹苗地區二期水稻在抽穗期前停灌,明年嘉南平原一期稻作也已宣布休耕,桃竹苗及中部地區明年初水情也相當不樂觀。

中研院研究顯示,未來台灣地區春季降雨將減少、乾旱日數增加、連續乾旱天數增加,特別是北部灌區農業用水的缺水率將高達40%。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相較於1971年至1983年用水量高峰期每年139億噸,2003年至2018年農業灌溉用水年平均約112億噸,已經減少了約27萬噸,但今年氣候異常,許多作物生產已出現問題,稻作區停灌是顯而易見的例子,農業用水的節約是接下來勢必面對的課題。

農委會推水稻「四選三」政策,兩年四期有一期不能繳公糧

為了減少農業用水,同時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農委會預計實施大區輪作制度,並推出水稻種植「四選三」政策。

國內水稻一年可種兩期,陳吉仲說明,明年起水稻農可以用兩年為一循環,每一循環中的四期當中,自由選擇其中三期種植水稻,另一期輪植旱作。農民可自由選擇是否要「四選三」,但四期當中只有三期會給予稻米保價收購、保險制度和綠色環境給付等優惠。

陳吉仲表示,初步會從桃園及石門管理處3.1萬公頃的雙期作水稻開始推動,國內稻農一期作每公頃平均收入為7萬至8萬元,二期作每公頃平均收入約2萬至3萬元,改種植雜糧或是景觀作物,農民的收入會更高。「目前國內水稻耕作面積為28萬公頃,希望2年後可以降到25萬公頃以下。」

水稻大區輪作從桃園、石門地區先推行(圖片來源/農委會)

農水署署長蔡昇甫補充,若全台水稻農依循兩年內四期只種三期,大區輪作制度就會自然成形,「至少可以省下20%的農業用水。」明年運作若順利成熟的話,最快後(2022)年大區輪作制度便能正式上路。

未來公糧收購,只提供四期當中的三期。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說明,接下來水稻農想參加必須加入節水的行列,系統會記錄農民過去三期的耕作情形,另一期建議輪種旱作,推薦農民種植黃豆、小麥及玉米等雜糧。

農試所盤點出不同等級需水敏感作物,茶葉高敏感

除了四選三,農業用水的節約還有哪些對策?陳吉仲說明,策略分為短中長期,短期為輔導農民節水調適,加強農業節水技術教育訓練、推動節水示範場域、管路灌溉設施;中期為加強計畫性用水方案,包括加強引水蓄水設施、實施「大區輪作」制度、因應不同區域及作物給予精準灌溉;長期策略則是提昇農業耐旱韌性,加強水源涵養、布建智慧灌溉系統、研發耐和品種作物及擴大農業保險。

農試所目前評估本次因乾旱而受損的作物,包含硬質玉米、高粱及果樹等作物,受損面積高達7368公頃,並依據受影響程度分級,分別為高中低敏感作物,建議農民輪作時種植低敏感性作物。

高度敏感有梨、茶、短期葉菜等11項作物、中度敏感有16項作物、低度敏感有25項作物。陳吉仲以高敏感作物中的茶為例,茶葉缺水的敏感時期為春茶萌芽期,時間點為2月至4月,「預估明年春雨不來的機率很高,茶產業受到的影響很大。」

補助管路灌溉設施,最高一戶可補40萬

對於短期策略,陳吉仲說明,接下來會依據作物產季、作物類別及區域水情,規劃節水技術輔導及觀摩,在不同地區推動水稻、果樹、蔬菜、雜糧特作、花卉及茶等不同作物的節水示範場域,並向農民推廣管路灌溉設施。

管路灌溉設施包含穿孔管、噴頭及滴灌系統,此外還有調蓄、調節控制及動力抽水設施,農民若要改用管路灌溉設施,每戶補助金額最高為40萬元,有需要的農戶可來申請。

但如此優厚補助,預算足夠嗎?農水署署長蔡昇甫表示,管路灌溉設施的推廣對象會是種植短期葉菜及果樹的農戶為主,而非需水量大的稻農,而到目前為止,已有2859戶農家前來申請,核發金額則有2億4百萬,「未來常態預算編列會是 2 億元,會視情況調整。」

9億元加強水土保持,研發耐旱品種,擴大農業保險

陳吉仲表示,中期策略部分,明年起將投入9億元加強水土保持,4.1億元用於復育崩塌地、減少土砂入庫;3.4億元用於盤點國內農塘,辦理活化改善,增加蓄水量;1.5億元用於補助農塘及蓄水池,並強化山坡地農牧用地的水土保持。

長期策略包含加強國土保安治理及復育、落實林地林用,減少違規及超限利用、建置智慧化物聯網系統,有效調節利用蓄水量。陳吉仲表示,台灣森林每年可以蓄留約25%雨量,約莫是73座石門水庫的容水量,因此林業對於水資源的保存相當重要。

研發耐旱品種作物也是長期策略方案之一,例如:陸稻、樹豆、大豆等。此外,因應耐旱品種作物的研發,耐旱技術及栽培管理技術也會加強研發,並提供相對應的防治藥劑、休耕補助及轉作方案。

但耐旱品種的作物種出來,後續產銷跟得上嗎?陳吉仲表示,農民轉作的耕種技術,改良場會全力支援,而作物後續行銷,農委會將協助農民與食品廠接洽,例如:雜糧作物勢必要做加工,而現在營養午餐每週會喝一次國產豆乳,大豆的需求量相當可觀。

此外,陳吉仲表示,產銷狀況較難預期,農委會則會依照農試所建議的乾旱敏感度分級品項,修正農業保險補助,農民配合大區輪作政策並種植低敏感度作物,研議增加保險品項,且保費補助未來也會適當提高。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