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型光電爭議不斷,行政院11月底宣布優先推動屋頂光電,涵蓋對象包含工業園區屋頂,民間環團透過空拍影像及GIS疊圖發現,全台工業區、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的光電架設比例竟不到兩成。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表示,工業區屋頂光電目前僅架設803MW,但空拍可以看到多數屋頂都光禿禿的,粗估工業區屋頂光電潛能至少有5000MW。
環團呼籲,屋頂光電是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再生能源,製造業的用電量及排碳量全國第一,行政院應提高2025年屋頂光電目標,儘速公佈用電大戶、提高屋頂光電設置率,並要求既有廠房比照辦理。
製造業用電量、碳排量全國第一,屋頂光電架設不到兩成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11月下旬公布光電八大優先推動場域,其中包含工業園區的屋頂。一個月過去,民間環團發現工業區屋頂光電的安裝比例竟不到兩成,顯示經濟部工業局對既有工業區、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的盤點嚴重不足。
製造業的排碳量佔52%、用電量超過56%,堪稱全國之冠。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截至昨日為止已有127個國家研議淨零碳排,今年也看到國內龍頭企業「台積電」宣示未來產品會以全綠電製作,綠電已從過去環保選項成為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製造業既然是用電大戶,應該要自發自用。」
地球公民基金會以空拍工業區影像、Google衛星地圖,呈現出目前國內工業區屋頂光電設置現況,可看到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直管的工業區、科技部所轄科學園區,仍有八成以上的建物並未安裝光電。
.jpg)
空拍、衛星地圖比對,經濟部轄下屋頂就有近2300MW潛力
工業局提供資訊顯示,目前全台工業區屋頂已架設803MW,但工業局設定的2025年屋頂光電目標量卻僅1246MW。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表示,透過空拍跟google衛星地圖比對,可以看到大部分屋頂都是光禿禿的,「裝這麼少都有803MW,這是嚴重低估。」
地球公民基金會google衛星地圖比對北部、空拍中南部30處以上的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則盤點現有產業園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地方政府轄下工業區和農業生技園區的建物屋頂面積,以50%屋頂利用率推估,屋頂光電潛能至少有3500MW。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表示,經濟部轄下屋頂就有近2300MW的潛力,目標訂1246MW令人不解,而估算範圍僅涵蓋中央及地方轄下工業區頂,還未納入非都市計畫內工業區用地,整體來看,工業區屋頂光電潛力遠不止於此。
.jpg)
全台工業區屋頂光電潛能至少5000MW,工業部門能源應自給自足
截至今年12月18日統計為止,已有757家回流台商,蔡卉荀說明,政府在2019年要求進駐彰濱、雲科等工業區必須裝置30%屋頂光電,比例實在太低,且未在其他工業區做同樣要求,加上回流台商、新擴建廠房,甚至工業區公有設施如:廢水處理廠、停車場等,「工業區屋頂光電潛能至少在5000MW以上,工業局應上修目標,並對外說明是如何盤點屋頂的。」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則表示,民間要求經濟部儘速公布國內用電大戶名單,用電大戶必須盡到社會責任,行政院也應儘速盤點工業區內可用屋頂,此外,國內三大基金(勞動基金、國保基金、退撫基金,合計約5兆4465億元)應優先投資使用綠電的企業。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陳婉娥說明,工業部門一直都是高耗能產業,今年缺水也看到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搶水,工業部門在能源方面應要自給自足,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工業局也應學習農委會盤點畜禽舍屋頂一樣,積極推動工業區屋頂光電。

民間團體三大訴求
1.經濟部及科技部應完備台商回流的因應機制,包含調高屋頂光電設置率,提出土地,水電及勞動保護的因應機制,並要求既有廠區比照辦理。
2.行政院應提高2025年屋頂光電目標,各相關部會應提出務實的裝置評估,以降低地面光電開發的壓力。
3.面對社會大眾對於工業部門無法生產自己所需能源的質疑,經濟部及科技部應主動召開與社會對話的會議,邀集工業區廠商,綠能業者與民間組織,提出更積極的因應對策。
蔡中岳的抬頭打錯了,是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副」執行長喔,看到文章嚇到,但看到照片上的名牌仍然是副執行長,原來是文章少一個字
感謝提醒!已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