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雞婆公務員,活化一整座森林和山村!呂坤旺為林農闖出林下一片天

公務界最高殊榮「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日前公布得獎名單,今年個人組第一名是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技士呂坤旺,檯面上的獲獎理由是「『結合部落文化及林業保育,以經濟生態方式推廣林下經濟永續發展』專業績效亮眼」,不過得獎理由也可以簡單用兩個字說明:雞婆。

不少人以公務員為生涯首選,圖的是安定的鐵飯碗;呂坤旺則是把公務生涯當成私人事業來經營,只是這個「私人」不是他個人,而是他輔導的部落和山村。雞婆的他運用公部門的資源學習和研究,也利用自己的假期四處推廣,像童謠唱的「要五毛,給一塊」,付出遠遠超過工作要求,一腔熱血為農民,得獎實至名歸!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技士呂坤旺,一腔熱血推動林下經濟。(攝影/楊語芸)

農專森林科出身 年少立志當公務員

呂坤旺 18 歲就立志要當公務員,那年他才專三;這個願望,他在 26 歲時實踐。

其實國中畢業、選擇五專科系時,呂坤旺就被宜蘭農專森林科招生簡章的「未來出路」吸引,簡章上說畢業後可以在林務局、國家公園等單位擔任公務員。年少無大志,相對其他前景不明的道途,「公務員似是可以追尋的目標」,他就這樣懵懵懂懂走入森林的領域。

「被簡章決定人生」的呂坤旺專三時在台北植物園實習,負責製作植物標本、維護園區解說牌,也跟著研究員一起外出做植物調查和採集,深覺自己喜歡這種工作,既安定、也與所學相關,他想落實當年懵懂的「公務員夢」。

只是當兵時「誤入歧途」,呂坤旺成為陸軍的運輸士,開了一年半的卡車,退伍後又先去當宅配司機。但貨運工作太忙無暇準備考試,他又轉行至「領日薪」的景觀公司,一邊準備普考,一邊認真學習修剪花木、園藝造景等工作。

呂坤旺說,這份工作讓他學習到細節的重要。「唯有注意到每個環節,才能確保工程品質。」他表示,「不是面對客戶或驗收當下才要顧品質,」要過自己這一關,才是負責的態度。

對工作負責,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工作再忙也不忘初心,在景觀公司任職一年半後,「呂坤旺」三個字終於出現在林業技術普考榜單上。

呂坤旺教導農校學生在段木上鑽孔種香菇。(攝影/楊語芸)

承辦造林業務,憂心林木出路前景不明

菜鳥公務員的初試啼聲,可謂「往事不堪提」。呂坤旺分發的第一個單位是某縣府的農業局,因為人力不足,他每天要到各地辦理造林驗收,回辦公室還有一堆公文待處理,簡直是賣肝的工作。因此一有機會,他便請調到號稱「土會黏人」的花蓮,從此落地生根,成為驕傲的花蓮人。

呂坤旺在花蓮林管處的南華工作站繼續承辦獎勵造林工作,前後長達十年。「我因為有這十年的經驗,後來才有辦法換位思考,努力推廣『林下經濟』。」他說。

林務局從1996年開始推廣全民造林運動,造林的期程為 20年,2008年呂坤旺到職後,林農的造林工作已經進行了12年。他按照《獎勵造林要點》要求造林成績,符合標準就發放補助,不符標準則要求限期補正。

然而造林 20 年期程的終點一日日逼近,林農都在問:「政府不是說要把樹木買回去嗎?」呂坤旺翻遍法規與當年的新聞報導,查無「保證收購」的說法,但林農們都是他爸媽的年紀,面對這些辛苦了 20 年的長輩,他說不出:「你們記錯了喔,政府不會買」這種殘忍的話。

將這個十字架揹在身上,呂坤旺一直在思索林木的出路。此時,農委會開放林下經濟政策,至於怎麼做?則交由各林管處各憑本事推動了。

林下經濟的天時地利人和 菜鳥養蜂靠自學

當時花蓮林管處處長為了營造友善的生態環境,「先弄幾箱蜜蜂來養吧!」這幾箱蜜蜂剛好銜接林務局推動林下經濟的任務,工作就落到負責「造林輔導」的呂坤旺頭上。

呂坤旺做林下經濟的起點是養蜂,檢查蜂片是養蜂的例行工作。(攝影/楊語芸)

養蜂生手呂坤旺硬著頭皮上陣,他只跟花蓮農校森林科的養蜂專家李文正老師學了三、四堂課,不足處就全靠自己在網路上探問與摸索。本以為蜂箱只要每週檢查一次(確定蜂王有沒有下蛋、有沒有蜂蟹蟎、粉蜜夠不夠等等),沒料到會危害蜜蜂的虎頭蜂可沒有假日,他的許多週末都花在對抗虎頭蜂;再加上逢冬時蜂群遭蜂蟹蟎危害,他又靠自學解決問題。

一路受挫、克服、遇難、求解,還好老天眷顧,養蜂第二年,南華工作站的五箱蜜蜂變成十箱,而且也開始採收蜂蜜,長官交辦的任務算是完成了,他知道蜜蜂怎麼養,大可以坐在辦公室發發新聞稿,看林農有沒有興趣。但呂坤旺開始雞婆,他帶著同事特製透明的蜂箱,到學校、市集等處分享蜜蜂生態,同時也宣導林務局正在推動林下養蜂政策,以主動出擊的方式吸引民眾的注意。

當時,呂坤旺正在輔導水璉林業運銷合作社,水璉村的林班地便成為他實驗林下養蜂和段木香菇的場域。也就是說,林下經濟在花蓮頗有成績,全是因為時機合宜、地點適當以及主事者熱誠所致。

從養蜂到段木香菇 開班授課傳授經驗

前一段提到的「水璉林業運銷合作社」,乃是呂坤旺的雞婆事蹟又一椿。

政府的林業類補助對象逐漸由個人轉為農企業團體或合作社後,呂坤旺察覺,要一群僅會種樹造林的林農籌組合作社十分困難。「我如果不幫他們,這群林農永遠拿不到政府補助。」他用最短的時間幫忙成立合作社,三年內便爭取到農委會將近 180 萬元的林業類補助款,「我這個雞婆的舉動,讓偏鄉的林農深感公部門照顧林農,不僅僅是口號而已!」他說。

水璉村本就種有許多楓香造林木,呂坤旺在該處養蜂之餘,也開始利用楓香種植段木香菇。同樣地,他雖然跟著香菇前輩,宜蘭南澳一位卓姓泰雅長老,學習段木香菇之道,但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沒有考慮環境差異、全然照抄的結果,成績當然不理想。後來再循其他管道學習,然後依環境條件修正水璉的段木香菇種植方式,慢慢才掌握「眉角」。

種植段木香菇可為林農增加收入。(攝影/楊語芸)

自此,呂坤旺開始開班授課,目前花蓮已有 18 個部落、社區協會或個人投入段木香菇種植。但因為規模都不大,段木香菇又比太空包香菇價格高,未來專營高端市場,前景大有可為。「不可諱言,許多人畏懼蜜蜂,養蜂產業較難推動,」但是林農利用現有環境種植段木香菇,增加副業收入,很有競爭力。

打開段木市場 終於為林農找到出路

呂坤旺四處開課的事經由媒體報導後,士林區農會「段木香菇產銷班」也上門求教,不過他們要問的不是如何種香菇,而是如何買段木。善哉一問,為呂坤旺長期的煩憂開了條坦途。

自來到花蓮林管處,他一直為林農種植的林木出路而煩惱,「林農種香菇固然可以增加收入,但我更想幫他們把樹賣掉。」經由士林農會,呂坤旺才知道北部的菇農需木若渴,在他的媒合下,去年就賣出 62 噸的段木,今年冬天還有 90 噸的訂單待出貨。「木頭有出路了!」林農開心不已。

呂坤旺說,種植段木香菇的門檻不高,而且只有植菌和收成醒菌時需要勞力,他輔導的菇農彼此換工互助,基本上都可以解決人力問題。來上課的學員中,大約有一半的學生會當場下訂段木,從 1 噸開始試種,只要成功(呂坤旺說,其實不大會失敗),隔年就會擴大成好幾噸。光是因為上課推廣,他已經幫林農賣出 200 噸的木頭。

一、兩次上課若不足,呂坤旺還會「到府服務」,花蓮的山村或部落他還可以請公假去指導菇農,但外地的農民有問題,他就利用自己的休假日前往指導,完全不計較。賣段木、種香菇、養蜜蜂,這已經不單是工作任務,更將他與許多農戶綁在一起。因為呂坤旺的熱心,政策有了溫度,林農的臉上有了笑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