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防災與社區經濟並進!桃園觀音樹林里的生態滯洪機制

文/ 柯雅之(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專案研究員)

「人家說靠山吃山,結果我們靠海到最後是吃風飛沙。」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吳進昌苦笑著說。樹林里位於桃園西北側沿海,全里680公頃的面積中,就有400至500公頃屬於觀音工業區,僅存些許農地與住宅緊依。

然而,如今這般景象並非樹林里原本的樣貌。曾經大面積種植水稻和西瓜的觀音區,早年因林口火力發電廠排放二氧化硫影響農耕,又因政策遷移原居於石門水庫阿姆坪一帶的住戶,移除樹林里沿海大片防風林以供住宅使用,強勁的海風也使得農作物生長困難。

在工業化的趨勢中,農業地景日漸轉變為水泥樓宇,年輕族群離鄉工作,一畦畦休耕的農田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紅火蟻、野鼠緊接而來。

樹林里吳進昌里長,向大家分享樹林里的環境變遷過程與設置生態滯洪池的經驗。(攝影/林寬宏)

休耕農地是問題還是機會?創意打造土地上的巨大雨撲滿

面對休耕農地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當地產業轉型的需求,樹林里在歷經農村再生計畫的人力培訓、以及在低碳環保鄰里計畫中認識「魚菜共生」及「雨撲滿」等家戶簡易環保設施的概念後,里長與社區夥伴靈機一動:「我們何不就用這些土地,做一個巨大版的魚菜共生加雨撲滿呢?」

於是在106年,社區運用七萬元的計畫經費,興闢第一座示範的生態滯洪池。設置位置選在社區水路匯集、過去最容易淹水的地段旁,將廢耕農地挖深、土堤加寬加高,並埋設水管,成為一個巨大的水池──平時可以蓄水以備旱時所需,池裡種植蓮花可供觀賞,同時放養烏鰡或錦鋰以解決福壽螺問題;若遇到大雨來襲,則事先降低池水水位以承接雨水,有效減緩短時間強降雨導致氾濫成災的情況。

由於不須花費大筆工程經費,就能達到閒置土地再利用、減少淹水問題之效,而且種植蓮花不需太多人力,也較領取農地休耕補助更具經濟效益,因此越來越多地主願意提供土地作為生態滯洪池。目前社區的滯洪池總面積已達8.8公頃,最高蓄水量可達79,200立方米。

樹林里的生態滯洪池,池中水管連結道路邊的排水溝,大雨前將水管扳下,即可預先排出滯洪池內的水。(攝影:柯雅之)

社區互助、區域聯防,合力面對才是水患解方

社區自建的防洪措施能夠順利運作,背後可是集眾人之力才能完成。樹林里累積十餘年的社區能量,從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隊」開始,陸續又有服務社區長輩的「祥和志工隊」、處理生活圈垃圾問題的「環保志工隊」成軍,近年來更加入「水環境巡守隊」、「海岸巡護隊」、「空汙巡護協會」,共200多人的志工團隊,通通納入社區自主防災編組──平時定期巡視河川狀況、清理排水溝的淤泥與垃圾;當氣象局預報將發生豪大雨,則啟動自主防災機制,部分組員開始盤點防災裝備,另一組人馬則前往滯洪池進行水量調節,依據可能的雨勢大小決定放流的水量。

除了社區內部的妥善分工,樹林里也積極連結外界資源。除了與觀音工業區服務中心協調,共同維持毗鄰的溝渠、河口與海岸排水順暢,也與鄰近企業合作,企業提供社區雨衣、救生衣、抽水機、抓斗車等防災所需裝備及設備。「區域聯防」的機制,讓社區面對災害不再是單打獨鬥。

樹林里編組多種志工團隊,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十分活躍。(圖片提供:吳進昌)

「魚鴨花瓜」共生──不只防災,也是社區新產業

生態滯洪池的妙用不只在於水資源調節,更是社區產業發展的推手。樹林里在滯洪池中種植蓮花,串聯桃園觀音區原本就頗負盛名的蓮花觀光產業,蓮花季時,鮮豔動人的蓮花吸引遊客駐足拍照,大王蓮可讓大小朋友乘坐,體驗水上漂浮的樂趣。池邊的瓜棚廊道,不僅讓遊客遮蔭避暑,一顆顆飽滿的絲瓜也可以自己採摘帶回家。未來更期待可以開展漁撈體驗與鴨肉餐食等多元化的體驗活動,讓遊程更加豐富。

提供休閒遊憩環境的同時,蓮花也創造出社區新型態的農產加工業。除了蓮子可以直接販售之外,將蓮葉曬乾後磨碎,可以與麵粉混合製成「荷葉麵」、也可以加入甜菊、香草等製成「荷葉清爽茶」,搖身一變成為社區的特色伴手禮,目前也正在連結社區中的餐廳,嘗試將蓮花、蓮葉融入餐點中。「魚鴨花瓜」自成一個小型生態系,也串聯起社區產業,讓生活、生產、生態互利共生。

遊客參觀蓮花池與瓜棚廊道。(照片提供:吳進昌)
絲瓜、蓮子,與荷葉製成的荷葉麵、荷葉清爽茶,都是社區可以販售的農產品。(照片來源:觀音樹林蓮荷防災農場)

整合活用政府計畫,作為社區調適與轉型發展之墊腳石

曾獲得總統與市長大力讚賞、媒體爭相報導的樹林里,能夠擁有這些亮眼的成果,並非一蹴可幾。樹林里從95年前後,就開始參與農委會的鄉村營造人力培訓,到後續農村再生計畫一系列的培根課程,一步步培養出居民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也在專業輔導團隊的引導與協助下,逐漸找出社區可發展的特色資源。

在組織起協助各種社區事務的志工隊之後,樹林里也陸續在參加環保署的「水環境巡守隊」評選、桃園市政府環保局的「低碳環保鄰里營造計畫」與水利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計畫之過程中,將環境保護、調適、防災等概念活化運用,並將計畫補助經費與獎勵金妥適用於社區防災與產業推展,在里長協助資源牽線、社區居民互相協力支援的努力之下,讓社區發展可以更升級。

跨區串聯合作,擴散「蓮荷防災」更大效益

單靠政府計畫的支持,社區難以長久經營。因此透過幾項政策資源,建立社區防災與產業發展的基礎之後,樹林里在108年成立了「觀音樹林蓮荷防災農產有限公司」,以公益企業為目標,統合處理社區農產品的製作、販售與行銷,並將10%的收入納入社區防災基金。期待能夠建立起一套營運模式,讓社區年輕一代的人也可以回鄉參與相關工作。

「蓮荷防災」的機制透過民間力量,整合防災與社區產業的推動,不僅為社區帶來轉機,也是商機。目前樹林里正持續開發更多種類的農產品,串聯其他的休閒農場,打造觀音蓮花季的新旅遊動線。里長也希望能將這樣的概念推展到大園、新屋等同樣也有許多休耕農地的區域,在「滯洪防災、生態觀光、產業發展」多面向推動農村發展。

生態滯洪池不僅防災,在夏季也有美麗的蓮花可以欣賞。(照片來源:觀音樹林蓮荷防災農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