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外型貌似結頭菜,但表皮是紫褐色;汁液有如火龍果,但它不是水果,而是蔬菜;它的口感介於馬鈴薯和白蘿蔔之間,但居然跟菠菜是同一家族,這個近年愈來愈常出現在台灣人餐桌上的作物,就是甜菜根。
如台灣這樣炎熱多雨的國家,甘蔗容易生長,用它來製糖天經地義;但在寒冷乾旱的溫帶國家,糖是甜菜根製成的。奇怪的是,甜甘蔗做出白糖、砂糖很合理,但甜菜根嚐起來既不甜,又有一股土腥味(跟菠菜一樣,難怪是一家的),沒想到居然含蔗糖成份,最早發現此事的普魯士化學家馬格拉夫(A. S. Marggraf)真是功德無量。

除了製糖外,甜菜根也是天然的染料,西方的甜點經常用它來染色,最知名的當屬情人節必吃的紅絲絨蛋糕。
然而甜菜根最大的用途,還是直接食用,在西式料理中,它經常切片放在什錦沙拉中,也可以淋上橄欖油後用烤箱炙烤,俄羅斯著名的羅宋湯就要加甜菜根才算正宗作法。更重要的,是它的熱量低、膳食纖維高,還可以補血補氣、調節血壓,難怪有「歐洲靈芝」的稱號。
甜菜沒有「蟲緣」 照顧容易
住在苗栗大湖的林賴桂蘭,有一方農地,茹素的她從事農作純粹是為身體健康。種甜菜的起因是女兒林詩芸在上海工作時,那邊正流行一種生機飲料:用甜菜根打精力湯,可以有效補血、提升體力、調節血壓。林詩芸身體力行喝了一段時間,覺得身體確有改善,至少氣色變好了,於是想介紹給媽媽喝。但當時台灣未進口這種蔬菜,孝心無法隔海傳遞。
大約十年前,台灣忽然買得到甜菜種籽了,林賴桂蘭便開始種植。她說甜菜不太有「蟲緣」,因為是淺根性,只要注意補充水份即可。倒是近山的農田太過自然,偶有白鼻心來田裡挖蚯蚓吃,牠們蹭啊蹭地總是會連帶挖起甜菜根,這是她討不回來的農損。
林賴桂蘭食用甜菜根後,果然如女兒所言,血壓得到控制。但因為她體質較寒,又吃得簡單,所以最頻繁的煮法就是蒸熟了灑鹽。

涼拌加木耳 有雙重口感 榨汁宜冷宜熱
女兒林詩芸的食譜就「潮」多了。她結束上海的工作後回到台灣,剛好銜接上媽媽的甜菜季。許多人吃不慣的土腥味,她倒是挺喜歡,媽媽為她種了一大片甜菜,母女倆吃法不同,但各自受益。
將西式沙拉稍微變化一下,林詩芸的甜菜根沙拉加了木耳,台灣人一定吃得慣。小木耳用熱水燙熟,甜菜根去皮切成條狀,拌入紅酒醋、玫瑰鹽、黑胡椒、檸檬汁、蒜末和椰糖後,再加一點橄欖油及香油提味即可。木耳清脆,甜菜根爽口,「冰兩天會更入味,土腥味也會較淡喔。」這是她貼心的提醒。

另外,去皮、切塊的甜菜根加鳳梨和蘋果(或是其他水果)打成汁,艷亮的色澤十分誘人,喝起來不只美味,而且讓人精力充沛。
體寒者不妨試試林媽媽的作法,將甜菜根與薏仁一起蒸熟後,加一把堅果打成汁,早上喝一杯就有飽足感。

正宗羅宋湯必備甜菜根
台北的明星咖啡廳有一道沙皇羅宋湯,據說是師承俄皇御廚的作法,經典湯品受到曾經留學俄國的蔣經國所肯定。
林詩芸化身御廚示範,原來正宗羅宋湯一點都不難。將牛里肌切塊,用白胡椒、紅椒粉、鹽巴醃過後,和切丁的洋蔥一起入鍋翻炒,加入蕃茄糊、雞高湯、切塊的馬鈴薯和甜菜根後,慢慢熬燉至牛肉變軟,調味後即可上桌。搭配羅宋麵包一塊吃,這一餐,有股濃濃的俄國皇家風味。

尿尿變紅不要怕 只是甜菜紅素之故
市面上多半只能買到甜菜根,但其實甜菜葉也很好吃,這正是農家人的福利,能夠完整吃到甜菜的各個部位。
將葉片洗淨,去除較粗的纖維後切成長段備用。起油鍋(沙拉油或麻油皆可)炒香薑絲,放入甜菜葉拌炒至軟,調味即可。甜菜葉的口感和味道都與菠菜類似,喔!對了,它們是一家人嘛!
吃過上述的甜菜全餐後上廁所可能會大吃一驚──怎麼血尿了!別怕別怕,這是因為身體代謝了甜菜紅素的緣故。另外甜菜根富含纖維,食用後「嗯嗯」也會很順喔。
下次在市場遇見甜菜根,帶它回家好好認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