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冠軍甘藷-用農企業種出香甜的有機地瓜

彰化冠軍甘藷生產合作社

文/黃福惠 攝影/王士豪

在彰化縣福興鄉有個不一樣的農二代黃三榮,致力朝甘藷生產專業化、企業化發展,還想為返鄉青農打造看得見的未來!

在天冷時品嘗一顆烤地瓜,那香熱鬆軟的甜蜜滋味,是深植人心的味覺記憶。「冠軍甘藷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三榮認為,好吃的甘藷要香甜、不粗絲,他建議消費者在夏季選擇表面光滑的,因為天熱時甘藷若太熟容易有粗纖維;在冬季選擇有點皺紋、粗皮帶斑點的。秋冬的甘藷熟成期長,澱粉有充足時間轉為糖分,把蒂折掉,糖就從甘藷頭跑出來!

五十多歲的黃三榮常說自己長著一副「地瓜臉」,從父執輩開始種植並銷售甘藷,他自幼耳濡目染,至今仍常到國外交流取經。不但具備農業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將家中產業逐步組織化,發展為整合型農企業。目前合作社多處農地中,有彰化約60甲地與高雄7甲地生產有機甘藷,包括黃皮黃肉的台農57號、紅皮紅肉的台農66號,年產量約900公噸。有機甘藷皆自無毒環境的健康種苗開始培育,收成後會加以清洗,讓帶土時難以辨別的「臭香」格外品,在進通路前便先篩選掉。

原來不用慣行農法 也能收成優質農作物

提到甘藷的種植環境,從土質、雨量到產季,黃三榮可以從台灣頭說到台灣尾,而最初試作有機,則是因為15年前在政府推廣下,台糖找他在彰化的一塊農地,於有機水稻休耕時輪種有機甘藷。這塊地很乾淨,是透氣性佳的砂質土壤,四周無鄰田又有天然樹林作為隔離帶。得天獨厚的條件遇上黃三榮這支經驗老到的團隊,第三年的甘藷產量就多到合作社所有通路都賣不完。黃三榮在初踏入有機市場碰到的這個甜蜜問題,促使他透過農改場的介紹而找上里仁,開啟了彼此長久的合作契機。

▲ 黃三榮認為,在維護有機甘藷田生態的前提下,病蟲害仍必須防治,因此勤加管理很重要。

在擴大有機農作面積的過程中,黃三榮經歷過一段慘痛經驗,包括為整地、人工除草付出可觀成本。與慣行農法相較之下,產量降低、作物賣相不利銷售,帶來的虧損不但讓家人十分反對,生產管理上的新作法也令員工抱怨連連。所幸隨著有機市場漸趨成熟,經營總算轉虧為盈,更讓合作社做出品牌。問黃三榮,是什麼讓他在困境中堅持保留有機?「有機農業是趨勢,做久了實在也捨不得放棄。我在其中得到農藝的成就感。以前很難想像,原來不用慣行農法也可以收成!」

水旱輪作 提升農地平衡與防治力

黃三榮提到,採取水稻與甘藷的水旱輪作,不但能維持土地養分的平衡,兩種作物在防治病
蟲害方面也互補。水田可讓危害甘藷的地下線蟲消停些,輪到旱作甘藷時,又可牽制危害水
稻的福壽螺和田蒜。對治斜紋夜蛾的方式,是放置光線誘補器;而甘藷蟻象若進入塊莖會造
成「臭香」使得整顆甘藷走味,須以性費洛蒙誘捕;至於地下線蟲,有機防治資材以苦茶粕
最見效,但主要使用苦楝粕,盡量把對生態的影響降到最小。

有機甘藷田自然免不了鼠害侵襲,但在生態平衡的環境中會有臭青螟等蛇類天敵來制衡,黃三榮也說:「田鼠吃的量其實不會造成傷害,自己管理不當才損失更大。做有機必須勤加觀察植株,有病害就要即時處理。」

▲有機無毒的甘藷田生態環境良好,田鼠在田間鑽洞築窩,看準最甜美的甘藷,搶先大塊朵頤。

黃三榮所關切的,不只是有機甘藷田的生態,還有台灣農業的生態。冠軍合作社以兩年的培訓時間,讓新進人員累積農業經驗與技術、習得單一農作品項的專業管理能力,並以利潤分享的方式留住人才、照顧農友。藉著這樣的實踐,黃三榮祈願扭轉人們「沒出頭才回農村」的想法,讓「青農返鄉」不只是口號,也希望有機農業的使命感和希望感,讓年輕人在農村看得到未來!

▲冠軍合作社的有機甘藷年產量約900公噸,包括黃皮黃肉的台農57號、紅皮紅肉的台農66號。

冠軍甘藷生產合作社

盛產季節:台農57號  12~3月、 台農66號    6~9月
場主:黃三榮
品項:甘藷
地點:彰化縣福興鄉
驗證書字號:EG-160603F1Z

延伸閱讀>>麻園農場-與時間賽跑的胡蘿蔔採收